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发展的研究综述

时间:2023-04-30 10:55:11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高校辅导员日益成为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培养优秀学生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不够完善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本文从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的内涵,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的历史沿革,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对策等几个方面对当前国内研究现状做了综述,以期对推动辅导员相关问题研究的深入,同时也为高校辅导员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服务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生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专业化 队伍建设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的涵义

关于高校辅导员建设的专业化,有研究者认为,辅导员“专业化”即学科专业的专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化二合一。高校辅导员平时既要与任教教师一样要承担教学工作任务,还要履行学生事务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以辅导员的专业化是一专多能,每个专业都要深入学习一点,比如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等,总之,辅导员的专业化侧重的是内在素质的基本要求。

二、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的历史沿革

对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发展过程作一综述,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1.萌芽阶段,1933年~1950年。

1933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创办了第一所由中共中央直接领导的军事院校——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后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当时为了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学校配备了政治指导员。这是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缘起——政治指导员制度。

2.确立阶段,1951年~1966年。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继承根据地抗日军政大学政治指导员制度的优良传统基础上,同时借鉴了前苏联的经验,1951年10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对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领导》的指示,要求各类学校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l951年11月,《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中提出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得到政务院批准。1952年10月,又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要重点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该指示的发出标志着我国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的正式确立。

1953年,清华大学作为试点,开始建立“双肩挑”的政治辅导员制度,此时的辅导员主要做政治工作,是学生的“政治领路人”。此后,全国其他高校也相继设立了政治辅导处,配备了一定数量的政治辅导员,也逐渐建立了辅导员制度。

1961年~1964年,中共中央分别下发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和《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政治工作和建设政治工作机构试点问题的报告》,对高等学校政治教育的任务、内容、原则、方向等问题进行了明确,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965年3月,教育部政治部通知各直属高校,要迅速建立政治部,并大力充实政治工作干部队伍。同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以法规的形式将政治辅导员的地位,作用和学生工作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明确。1966 年,我国高校基本建立了政治辅导员队伍,标志着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已有了初步的发展。

3.停滞阶段,1967年~1976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被否定,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夺权和整人的工具,这个时期政治辅导员遭到批判,政治辅导员制度也被取消,高校辅导员制度遭受重创。

4.恢复探索阶段,1977年~2000年。

1978年恢复了统一高考制度,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恢复制度并发展了辅导员制度。同年教育部起草修改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征求意见稿),至此,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逐渐恢复。1980年教育部、团中央《关于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辅导员“双重”角色。1981年7月,教育部下发《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暂行规定》。从此,辅导员职能不再仅仅停留在政治工作上,逐步向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扩展。

1986年4月《关于选配品学兼优的应届毕业生充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通知》;1986年5月《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1987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改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的发出将辅导员的角色重新定位,使辅导员队伍的地位和待遇得到较大的提高和改善,为辅导员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党中央意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1994年,中央召开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后印发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5年11月,原国家教委颁布试行了《中国高等学校德育大纲》。1999年,党中央又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印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

5.完善与成熟阶段,2000年至今。

2000年6月,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隆重召开。同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重申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提出了指导性意见。2004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这一系列文件的颁发,充分说明高校辅导员制度正在适应时代发展,其正走向进一步的完善。

十六号文件的出台是第一次提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问题。教育部在2005年1月出台了16号文件的配套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提出专职辅导员要从党员教师和党员干部中选聘的原则,并明确了辅导员培养培训,工作发展等问题。

2006年4月,教育部在上海召开全国第一次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极大地拓展了辅导员的发展空间。这标志着高校辅导员制度正越来越健全,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逐渐走向成熟。

2006年教育部推行了一系列举措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如制定了《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这也是最具有实践操作性的培训计划。另外,2006年教育部颁布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

教育部于2007年9月30日在北京召开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建设工作会议,公布了首批2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2008年7月12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分会成立大会在山东大学召开,这是首个全国性的高校辅导员的学术团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分会章程》,专业性组织的建立和章程的通过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一个里程碑。

这一阶段,辅导员的工作职能随着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而逐步拓宽,辅导员的职责与角色也由时代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定位。党中央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程度不断加深,措施力度不断加大,从政策规定和体制,机制方面进一步加强了辅导员制度的完善。

回顾辅导员制度的历史沿革,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从萌芽与孕育到停滞与混沌,再到完善与成熟,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辅导员的角色和地位在高校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从最初的主要做政治工作,到“担负着全面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但辅导员的专业定位依然不太明确。这一历史发展的过程不仅锻炼了一大批政治干部,使他们成长为各条战线上的领导骨干,而且还培养了千千万万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事实证明,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面向新的世纪,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制度仍应坚持且完善。

三、存在的问题

1.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与社会快速发展有差距

在现代社会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也要有新的要求。但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在政策制度配套、专业化素质与能力、专业化途径探索、角色定位、职业倦怠等方面的现状都不容乐观。

2.高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

我国高校将辅导员的发展方向主要确定为两个方面:一是党政管理干部;二是业务教师。辅导员的出路一般有两条:要么放弃所学专业,专心于学校党务或行政事务管理;要么离开所辅导的学生,潜心于专业教学与研究。这种制度设计将辅导员定位为一种过渡性角色,导致辅导员队伍流动性比较大,不利于工作的连续性,也不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稳定性。

3.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明确,导致辅导员处于尴尬位置:是教师,但不从事具体教学工作;是管理者,但整天处理的是琐碎的学生日常事务。辅导员角色不明带来诸多问题,如辅导员考虑到自己的前途,产生失落感,导致影响持久积极和热情地工作;整天忙于学生日常琐事,无暇顾及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背离了高校辅导员应有的角色要求。

四、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的策略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探索是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不断深化过程,目前还处于探索尝试阶段。

1.充分认识辅导员队伍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要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还是要从根本上认识到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给予政策等支持。有研究者认为,社会上对德育工作有偏见,部分教师中存在着对德育工作者的轻视等等,这就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充分意识到辅导员队伍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2.从专业化内涵来寻求建设途径

冯刚认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职业化发展的内涵包括七个方面:有专门的知识与技能;有相当的学术学科作支撑;有专门的工作领域;遵循专门的服务伦理;有专门的教育培训设施;职业伦理建立有专门化的测试指标体系;有坚强的专业团队。王文华提出了构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标准体系,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道德、专业职责和专业管理等五个子系统。

3.加强辅导员个人素质培养

有研究者认为,要从明确辅导员角色定位、加强心理调适、调整期望目标三方面加强高校辅导员个人素质培养,要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改善待遇与声誉,从根本上改变辅导员的职业形象,促进队伍建设专业化、职业化。

4.完善辅导员队伍的制度设计

完善的制度设计是指建立科学严格的选聘制度、运行有效的管理机制以及良好的培养、评价体系。刘欣堂认为通过选聘、分流、激励、保障、评价机制等保障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有效性。现实中,很多高校辅导员职责的不确定性导致工作难以量化,辅导员的工作考核,内容应包括所带学生数量及学生满意情况、工作开展情况、对学生指导及教学情况、学术研究情况等。考核结果作为各类评优奖励、职务晋升与评聘、津贴发放的依据。

5.设立政治辅导员专业

周烁明确提出要在高校建立“辅导员”专业。王栋提出在高校设立“政治辅导员专业”可以从源头上解决辅导员队伍的“高进”问题。而大部分学者没有明确提出要建立“辅导员专业”或者“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只是在专业化的学科建设中提到依托重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及相关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面向辅导员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研究,在职进行研修、攻读硕博士学位。

纵观多年来有关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问题的研究,众多的研究成果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有益的建议和对策,推动了高校辅导员现代化、专业化的发展。人们虽然研究的方法不同、研究对象不同,但关心和研究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问题已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为开展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同时也为进一步关注和研究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问题打开了思路。但这些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缺乏调查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以对现有文献的归纳研究多,从辅导员自身对于定位问题的亲身体验的少等。

参考文献:

1.冯刚.在武汉理工大学作辅导员队伍建设报告[R].2007-11-8.https://stuplaza.Whut.edu.cn/xgb/showarticle.asp?id=200803171501077879.

2.王文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标准体系构建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5)

3.刘欣堂.关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07.(7)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推荐访问:辅导员 专业化 综述 队伍 高校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