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与理性的交织

时间:2023-04-29 21:15:14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冯沅君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第一代女性作家,她作品的种种外部特征无不显示着浪漫抒情的气质,但她又与其他浪漫抒情作家有所不同,她的作品在抒发主人公情感的同时始终保持着一份理性的气息,深究其原因,与她所受的教育、人生经历有关。本文将与其他浪漫派作家对比,探究其小说中的理性风格的实质及原因。

关键词:冯沅君小说 浪漫抒情小说 理性

五四以后,在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与西方现代文艺思潮感染下,以郁达夫为代表的一批中国现代小说家,受西方浪漫主义小说和日本轻小说的影响,开始在小说创作中进行大胆艺术革新。这种抒情性创作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形成了浪漫抒情小说这流派。抒情小说与其他风格的小说迥异,它以抒情为主导轻叙事,往往“侧重自我表现,有浓重的主观抒情或表现的色彩,较少客观生活的细致描绘与深入剖析”这批作家主要有郁达夫、叶灵凤、冯沅君等。

冯沅君是这批作家中较为独特的一位女作家。冯沅君原名冯淑兰,1900年出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的官僚地主家庭,早年丧父,母亲思想较为开明。她从小接受传统教育,1917年随兄离家赴京,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开始系统的接触到新思想。1923年在《创造季刊》《创造周报》上发表《旅行》《隔绝》《隔绝以后》开始了文学创作,引起文学界注意,1926年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卷葹》,同时出版第二个短篇小说集《春痕》。1929出版第三个短篇小说集《劫灰》,随后停止文学创作,注意力转向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冯沅君创作时间较短,作品不多,却具有较大的影响力。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序》中用一页的篇幅对她的短篇小说《旅行》给予了热情而中肯的评价,沈从文亦给予称赞。可见冯沅君的作品具有浪漫派抒情小说的同时,又具有浓重的理性成分和现实目的。

一、浪漫抒情派的冯沅君

作为浪漫抒情小说流派作家而著名的冯沅君,她的小说具有浪漫抒情小说流派所普遍的特征:侧重自我表现,主观色彩浓郁。《隔绝》是以女主人公隽华对恋人士轸独白式语调诉说自己在恋爱与母爱矛盾冲突中内心的痛苦;《旅行》同样是通过女主人公的诉说表达了对恋人的爱和道德之外的内心苦闷。作品多以人物内心情感为主线,这些是主人公的情感,倒不如说是作者个人态度和情感通过小说人物的流露,作品中的人物身上也明显有她本人的影子。她的作品大都有一个相似的模式,即已有婚约女子追求自由恋爱却不受家庭的允许、追求爱情自由与母爱的冲突。这些正是冯沅君现实生活的真实经历。她幼年时被家庭安排婚约,但接受新思想,追求恋爱自由的她坚决反抗,经过努力解除婚约,后与著名文学史学者陆侃如结合。冯沅君的这些经历也成为她小说创作的重要素材,她感慨个人遭遇,通过个人生活体验,推而广之的思考整个社会,她将五四思想解放精神融入其中,试图以青春的气息冲破沉重的礼教。

现代浪漫抒情小说更侧重于宣泄表现作家的情感和心境,它突破了传统小说以事件情节为结构的框架,实现了“情节小说”向“情绪小说”的演化,使作品显示出散文化和诗化倾向。冯沅君的作品亦是如此,她的小说多是主人公第一人称的自我叙述,或是书信独白的文字,并以此构建故事脉络,这样以来,小说的发展就是按照抒情主人公内心的情感抒发为主线进行,整个作品就具有了抒情主人公的情绪。在《隔绝》中正是通过隽华写给士轸的信来串联整个小说;《写于母亲走后》则是主人公几日来内心心理活动的独白。阅读作品仿佛“耳闻他们的惨痛绝叫,或者目睹其孤独、瘦弱而缥缈的身影”,她作品浸透时代和个人的印记。

二、抒情与理性结合的冯沅君

五四初期,思想解放,随着人性得到发现和尊重,现代性爱意识的觉醒,使得男女恋爱,家庭婚姻等有关妇女解放成了五四作家最为热烈讨论的问题。反映在文学创作上,便是爱情婚姻题材作品的大量涌现。冯沅君是这其中出色的一位作家,她凭借仅有的三部短篇小说集而名噪一时,但在婚姻爱情题材上,她又与浪漫抒情派其他作家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爱情题材的表达上,冯沅君的爱情小说感情更为真挚热烈,充满着大胆的叛逆精神,时代特征较为显著。她热烈地赞美爱情,歌颂那些为美好爱情抗争的青年,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制度。在作品中,男女主人公努力争取爱情,舍弃生命也不妥协。《隔绝》中,隽华在给士轸的信中写到:“无论如何我们总未向过我们不信任的势力乞怜。我们开了为要求为恋爱自由而死的血路。我们应该将此路的情形指示给青年们,希望他们成功。”亦足见其与封建礼教激烈抗争的勇气和决心。而庐隐在《海滨故人》中露沙和梓青在封建势力下妥协退让;冰心的《秋风秋雨愁煞人》中英云最后陷入了痛苦与麻木。虽然冯沅君的小说较之于其他作家而显得激烈,但作品诗化和散文化的特质对其有所中和,作品中大量的古典诗文引用,包括人物名字的选取都别具匠心,对作品中景物的描绘更是具有诗化意境,使得冯沅君的作品在具有激烈真挚情感的同时又带有诗化风格而独树一帜。

尽管冯沅君的作品归入浪漫抒情小说的范围内,但其作品中理性特质仍不可忽视。首先,她的小说目的性很明确,她要为自由恋爱的青年人开辟一条“血路”,为他们指引道路。因而抒情只是其外在表象,而对现实的指导才是她真正内核。其次,她作品中的人物不像郁达夫作品中处在苦闷之中,一幅茫茫然的零余者形象。馮沅君作品中的人物即便是处在痛苦矛盾的状态,她们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追求,即便是最后选择死亡也是一种坚定而激烈的抗争。在《隔绝》中,隽华的死让逼迫她的母亲也为之动容,默许了士轸最后与她相见,两人最后的殉情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悲壮的胜利。而《沉沦》中主人公则是在一片浑浑噩噩中,在自己情绪的躁动中投海而死。另外,冯沅君小说是从自身现实生活中取材,这种现实生活的揭露也增加了其作品的说理成份。但也正是这种说理创作思想限制了冯沅君的作品使其作品题材狭窄,创作视野不够开阔。

最后,浪漫抒情小说往往会较多的注意对幻觉、梦境等无意识状态的描写。像郭沫若、叶灵凤等人就尤其擅长此类描写,在《鸠绿媚》中梦境、幻觉和现实穿插,让人沉浸于主人公的情感之中。而冯沅君在作品中个人独白的部分较多,而对于梦境、幻觉的使用虽然也有,但相对较少。她这样的写作技法与他她故事题材更为契合,从而使她的故事在表达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同时,也使故事更为逼真可信。

参考文献

[1] 严家炎.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M]. 1989.

[2] 许志强. 再论冯沅君的小说创作[J].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5(6):100-102.

作者简介:高天义(1991-),男,汉,河南南阳,硕士在读,单位:南昌大学人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

推荐访问:抒情 交织 理性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