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水之旅

时间:2023-04-29 13:20:16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水乡,铸就了吴文化的历史基因。

古镇,构筑了吴文化的历史舞台。

苏商,奠定了吴文化的经济基础。

文人,延展了吴文化的精神维系。

细腻智巧的江河文化与厚重宽容的海洋文化共同构筑成吴文化,吴文化的诸多特质注定了它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最终成为这一伟大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读懂了水,也就读懂了吴文化

太湖流域,水乡泽国。

“三万六千顷,周围八百里”,纵横交织的江、河、溪、渎,把太湖与周围的大小湖荡串连起来。

绵延不断的水网加上温湿的气候,孕育了中国历朝历代的天然粮仓,同时也孕育出江南无数大小水乡:太湖流域的周庄、同里、荣巷、荡口、木渎、锦溪;杭嘉湖平原的桐乡、乌镇、石门、西塘、南浔……

吴水依依吴水流,吴中舟楫好夷游。

湖荡围拥的古镇,水是屏障,又是襟带,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从来与水亲密无间,世世代代承受着水的恩泽,体会着水的珍贵。

每天枕着河水酣然入梦。早上醒来,四处的船运来青浦的草莓白蒜,常熟的大米萝卜,吴县的塘藕荸荠,最多的却是淀山湖、澄湖、白莲湖的鲜活鱼虾。

独特的水乡环境,形成了水巷、小桥、驳岸、码头、石板路、水墙门、过街楼等富有水乡特色的建筑小品。

牯牛不能穿过针眼,螺蛳壳里却可以做道场,愈是狭窄的空间,愈是奇妙地展示才华。米粒上镌刻唐诗和佛经,尚属雕虫小技,将居室构筑得像个园林一般精巧,将园林经营得像居室一般幽雅,才算是真本事。江南人无论做什么事,都好像面对绣花绷架,有千针万线永不厌倦的细心和耐心。所以这里的盆景、园林建筑、绘画、刺绣乃至纺织名冠天下,甲于古今。

稻米和蚕桑,历来是水文化的标志,日出万绸,衣被天下,水的澄澈明丽,水的光晕浮动,水的柔美渺远,水的足以映照人世间一切形象的特征,都幻化为丝上绸上刺绣的针针线线,匀顺细密,平滑光生。这种丝与水的艺术,绵延千年不衰。

太湖山温水软。

吴地人杰地灵。

“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水土使然,江南人灵气充溢,文学之盛甲于天下,商品流通富通四海。

商文化和士文化,共同推动着吴地吴人千百年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持久不衰地繁荣昌盛。

梅村

吴文化之源

鲤鱼飞跃图从何而来?

中国首条运河由谁开凿?

灿烂的吴文化发端于何时?

泰伯为何三弃王位奔吴?

泰伯到梅里后,别姬姓易吴姓。据说“吴”是一种鱼。那时太湖一带,河道纵横交错,人们渔猎为生,泰伯和百姓把鱼作为“图腾”,吴地崇鱼、喜鱼的习俗传至今日,每逢过年,家家门上贴挂鱼图,以示年年有余,在房门上贴挂“鲤鱼飞跃图”,以示“鲤鱼跳龙门,全家交好运”。

泰伯治国有方,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传授给吴人,教之识字、耕织,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开凿运河,并逐渐兴起了制陶和冶铸工业,黎庶殷富,国泰民安。

泰伯和当地人一起采用“以石为纸、以炭为笔、以歌为教”的方法,教育孩子们写字、读书、唱歌。并独创了“吴歌”,此后又吸收越、楚、齐等地文化精髓,培育形成了具有水乡特色、兼容并蓄、独放异彩的“勾吴文化”,从而构成了中华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脉——吴文化。现在,梅村附近的“泰伯歌舞墩”,相传就是当年他传唱吴歌的地方。

从泰伯奔吴始,一个国家迅速崛起的大幕就此拉开,一种富民强国的执政理念也开始付诸实践,一方鲜明的地域文化开始长成。

1泰伯庙

2泰伯宅故井

3高4.5米的泰伯像

4横跨泰伯河的梅花桥

5流向伯渎港的泰伯河

现在的梅村,最能证明泰伯开发江南历史的,只有泰伯庙和伯渎河了。

为了开发荆蛮之地,泰伯率领民众大力兴修水利,开凿浍渎,俗称“伯渎港”,这条人工运河东连吴县漕湖,西接运河,全长三十七里,河宽十二丈,是中国第一条运河。这条悠悠流经梅里的泰伯渎,保证了两岸的农田灌溉,也便利了远近的舟楫往来,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使“数年之间,民人殷富。”

吴泰伯到达江南后不久,父亲周太王去世。他和居住在常熟的二弟仲雍回去奔丧。三弟季历和众臣要求他接位。泰伯坚决不从,料理完丧事后立即重返江南,王位由季历继承。季历坐上王位后,花大力气整肃朝政,讨伐外贼,扩大领土,后被暗害致死。泰伯又一次回歧山奔丧,群臣再次要他继位,他依然不为所动,王位落到了姬昌手中,就是后来的周文王。

吴泰伯三让天下的崇高德行,为历代朝野文人学士、骚人墨客所景仰。孔子在《论语》中云:“泰伯可谓至德也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引用孔子的原话大加称赞,并特意把吴泰伯排列为吴氏世家位次之首。

泰伯之崇高美德,感应后人。历史上吴地的苏州,无锡等地建有泰伯墓、泰伯庙、泰让桥等,作为人们对泰伯的纪念。

史载,当年泰伯去世后,吴人哭声震天。他们念及泰伯德行高尚,洁白无瑕,纷纷上山采集白色鲜花献到泰伯墓前,又因泰伯生前酷爱种麻,腰束丝麻以示哀悼,这一习俗沿袭至今。中国人流传甚广的“披麻戴孝”丧礼即源自于此。

泰伯“谦让开拓”的至德精神尤如磐石成为吴文化的基础,长久影响着吴地的风气。

东南财赋地

商文化

当1405年6月,郑和第一次率船队从苏州太仓刘家港出发,远下西洋;当沈万山从海外贸易中获得巨大财富;当无数实业家闯荡上海滩……吴地,就被视为走向大海走向世界的理想出发地,催生,了中华民族许多关于海洋的想像与传说。

水网纵横,精明的苏商历来就知晓大运河的商业价值,为了利用运河便利的航线,他们兴建的工厂,大多都紧邻运河。他们懂得水文化船文化的意义。

从元末明初江南巨富沈万三通番经商开始,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商业史里,苏商就注定会是一个影响整个中国经济的精英『群落。

甲午战争后,中国的殖民经济逐渐深化,眼看国家积弱,苏商提倡“实业救国”,他们只身闯荡上海滩,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振臂一呼,表现出海一般宽阔的视野和不怕巨浪滔天的血性……也使这个时期的吴文化,充满竞争活力和改革精神,成为全国经济文化的主导。

蓝色的海洋文化冲击着黄色的江河文化,带来崭新的观念和宏大的气魄。苏商更早地进入世界经济文化大循环,更早地领风气之先。

周庄、苏州、荣巷、大运河,一城一巷、一水一港,苏商的历史印迹无处不在。

周庄——江南巨富沈万山

沈万三,传统苏商的影像标志。

从明代起,沈万三几乎成了富翁的代名词。直到现在,水乡小桥旁的主妇们呵斥掉下饭粒的孩子时,还常会说:“家里阿有个沈万三?”即是说,家里可没有沈万三这样的巨富,要懂得勤俭节约,不要大手大脚。

元末明初巨富沈万山在昆山周庄、苏州、南京等地都曾留下足迹,但他始终把周庄作为立业之地。

迁居周庄

迁居周庄前,沈家一直住在浙江湖州南浔

推荐访问:之旅 吴文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