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负小平同志的厚望

时间:2023-04-28 14:15:05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今年是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也是他老人家为《中华儿女》题写刊名整26周年。

每当看到小平同志亲笔所题“中华儿女”这四个熠熠生辉的大字,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就油然而生。它无时无刻不让我思考着一个最根本的问题:究竟要把《中华儿女》办成什么样的一本刊物,才能与其神圣的冠名所相称?到底要将《中华儿女》事业推向什么样的位置,才能不辜负老人家在蘸墨落笔时所寄予的厚望?

近30个春秋瞬间而过。诞生于改革开放攻坚时期的《中华儿女》,毫无疑问具有那个时代的鲜明特色。但是,由于当时报刊数量还比较少,新创办的《中华儿女》定位为什么类型的期刊,还只是一种泛众化的描述,确立的办刊宗旨为:“以海内外中青年知识分子为对象,以介绍历史上的爱国先驱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宣传‘四化’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杰出人物、报道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中的爱国人士的事迹为主要内容,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的高层次、高格调、高水准、高质量的综合性文化刊物。”这样的办刊宗旨,是一种典型机关刊的定位,同时又是面向知识分子、文化含量较高的刊物。

《中华儿女》杂志近30年来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从创刊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重点报道海内外青年精英;从九十年代中期到2008年,转向“红墙纪实、高端政要”为主,形成一定品牌影响力,但开始远离青年读者;2009年开始进行改刊,全面回归青联机关刊的办刊宗旨,定位为面向各级青联组织和成熟型青年,履行好“服务青年、影响青年”的团属媒体职责。

《中华儿女》杂志自2010年全面改刊后,以“激扬民族力量”为办刊理念,在秉承原来历史感、厚重感的基础上,突出年轻化、时代化和思想性,着力报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涌现出来的各路青年英杰、行业领军人物、海内外爱国人士和来自基层的优秀人物典型,是一本完全正面报道、传递正能量的主旋律期刊。

这几年,杂志最具亮点和特色的是每一期以专题的形式对某类人物群体进行的集群式报道。例如,围绕河南外出务工青年所做的“河南青年新形象”、围绕湖北青年英雄群体集中涌现所做的“荆楚英雄耀神州”、围绕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所做的“子孙再献新西藏”、围绕青年志愿者所做的“青年志愿者之歌”“天山南北是我家”等等,都以对人物群体的正面宣传产生了广泛的感召力和独特的影响力,许多人物报道后在网络上热转,有的专题受到中宣部新闻局的专门阅评。

这种持续不断的集群式人物报道方式,已经成为《中华儿女》的独创特色和品牌专栏,越来越多的行业或单位约请本刊去做宣传报道。

为了完成服务青年的使命,我们紧密结合青年工作需要,来调整刊物内容,以丰富精彩的文章来吸引当代青年。

我们从面向成熟型青年上找准在团属媒体上的定位。《中华儿女》是全国青联机关刊,青联委员的构成基本以各阶层社会精英、成功人士、领军人物为主,他们的年龄大部分在30岁以上,学有所成,成家立业,层次较高,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我们与团中央机关刊《中国青年》最大的区别是,《中国青年》主要面向成长型青年,而我们面向的则是成熟型青年。这是我们为《中华儿女》在团属媒体中确立的基本定位。

按照联合国去年年初对青年从15岁到45岁划定的新标准,成熟型青年应该在30岁到45岁之间,是一个数量相当庞大的群体。成熟型青年最大的需求不是信息量、知识面和新奇感,而是追求一种成就感和社会认同感,这就为我们这本高端人物类期刊提供了可供驰骋的广阔天地。而且现在的成熟型青年与他们的前辈不太一样,除了在党政机关的青年政要讲究低调、不事张扬之外,许多成熟型青年愿意表达理想、展现宏愿、崭露头角、展示业绩,需要借助媒体这个平台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所以,能够为这一庞大群体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中华儿女》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因此,从2010年正式改刊以来,我们将报道的重点全部集中于成熟型青年,根据这个年龄段青年群体的需求,量身打造各个专栏,选择报道对象。总的来讲,要求每期刊物达到“五个一”,即:一个好封面、一个好专题、一篇好言论、一组好图片、一篇被网络热转的稿件。为了打开这种需求的局面,我们一个一个行业去联系,一级一级团委去沟通,一层一层青年群体去挖掘。通过四年来的不懈努力,目前已经初步打开了局面。从去年以来,封面的人物报道出现了排队现象,主动来联系要对一个单位、行业的精英群体做集群式人物报道的也开始应接不暇。特别是在部队、医院、公安、学校等行业,起到了很好的连锁反应。最近,我们又将报道重点拓展到侨务、金融等领域,成为成熟型青年展现风貌的独特阵地和平台。

《中华儿女》这个刊名,注定了我们只能做人物的正面报道。这在全国70多种人物类报刊中,是我们的劣势。因为很多人物类报刊以集中于负面人物、争议性人物报道来吸引读者,赢得市场。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完全的正面报道又恰恰是我们的优势,让我们找到差异化竞争的出路。

完全正面的人物报道能不能吸引读者,赢得市场,关键看怎么做。这两年来,我们理直气壮地举起人物报道一面最简单、也最鲜明的旗帜,就是“歌功颂德”。之所以将多年来多数媒体已经“鄙视”放弃的报道方式重新立起来,就是表明我们不同的立场。作为中央级媒体的歌功颂德,重要的是讴歌人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的功,颂扬中华民族崇高品格的德。

确立了这个简单的报道方针之后,记者编辑们很容易理解,执行起来也有了明确的方向。在这个方针的基础上,我们强调要大力提高具有《中华儿女》杂志特质的专业性,即从新闻专业化的角度,提高歌功颂德的水平,把握人物事迹的客观性、准确性,不人为拔高,不堆砌材料,不做广告式的渲染等等,使得人物报道的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既满足了被采访对象的需求,也越来越吸引读者。让各层面的人物逐渐将能被刊登在《中华儿女》杂志上作为一种荣耀、一种档次。

套用一句名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不确定的时代。自结束帝制的100年来,又经历漫长的动荡与专制,中国人终于有机会尽情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终于展现自己愿意展现的面目。同时,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性的变异、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和道德的沦丧,又让人前所未有地感到危机无处不在,人们需要寻找自己新的避风港湾和精神家园。《中华儿女》,这一充满民族温情与亲和力的刊物名字,理应更多地将真实的中华儿女表现出来,让人们从他们身上找到自信存在的勇气,让他们照亮我们的前程。

这就是寄托着小平同志厚望的《中华儿女》能有非同寻常的昨天、今天和光辉未来的最充分的理由。

责任编辑 李菡丹

推荐访问:厚望 小平 不负 同志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