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书法

时间:2023-04-27 18:50:12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本书系统梳理书法的起源、发展和演化历史;为孩子打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大门。

书法史专家刘涛在《给孩子的书法》一书中,除了讲述学习书法的要领,还挑选了109幅古代书法作品,带我们去欣赏,用毛笔表达意象,由形态显示情趣的汉字之美。

汉字的演变,如果以殷商甲骨文为起点,东晋成熟的楷书为终点,那么就有1700年之久。

在这段时间里,汉字形成了篆书网匀、隶书波磔、草书飞舞、行书流动、楷书严谨的五大书法结构类型,各有各的美。

我们今天见到的古文字,最早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象形文字,统称为甲骨文。后来,文字被铭刻在青铜器上之后,就叫做金文了。现存于国家博物馆的《大盂鼎铭文》,诞生于西周早期。书法端庄严谨,随和畅达,排列整齐有序。

秦始皇统一文字,实际上就是使用结构匀称,大小一律,标准的小篆做正体字。为了推行“书同文字”,丞相李斯等人作了三篇字书,用标准的小篆书写,作为学习正体小篆的字样,推行全国。

战国后期,秦国书吏为了书写简便快捷,将篆书中盘曲环绕的笔画,分为几笔来写,就衍生出了最初的隶书,叫做“古隶”或“秦隶”。汉朝沿用隶书,到西汉武帝时期,已经形成了横平竖直,撇捺翻挑,结构严整,字形方广的“汉隶”。

说完了隶书,我们再来看看草书吧。草书把一些笔画合并了,使得汉字的结构非常简略。东汉的张芝是章草书法的代表。东晋有了更为简单的今草,代表人物就是大家熟悉的王羲之。后来到了唐朝,狂草发挥了今草的纵引之势,运笔速度更为迅捷,笔势奔放不羁,甚至一笔写一行字,笔画纠结盘绕,姿态奇异,变化莫测。唐朝书法家张旭,人称“张颠”。与张旭齐名的书法家怀素,他与张旭合称“颠张狂素”。

行书是居于草书、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最初称为行狎书。“行”指笔势流动连属,“狎”是形态不如正体字庄重。行书有两个优势:一是,相对楷书,书写简便;二是,相对草书,容易识读。曹魏西晋的时候,行书比较流行。那时学习行书是效法钟繇、胡昭。遗憾的是“钟胡”行书早已失传,现在看不到了。从唐朝以后,学习行书,大多是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

王羲之乘兴书写的《兰亭序》,都是顺势起笔,运笔流畅,笔锋顺势转换,点画灵动活泼,笔力遒劲。楷书的笔画形状比隶书复杂。古人借王羲之《兰亭序》开篇的“永”字,归纳了楷书的八种基本笔画和写法,就叫做“永字八法”。

楷书史上,晋、唐两朝是楷书书法的高峰期。

初唐的欧阳询一开始是学王羲之的书法,后来慢慢演化出了自己独有的楷书风格。颜真卿的楷书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人称“颜体”。颜真卿用笔上加强内在的力度,笔力沉着,笔画厚实丰腴,圆浑沉雄。他书写的楷书碑,字形比其他唐楷碑刻大一些,气势雄浑,效果醒目。近代书家写榜书,也多取颜楷之法。柳公权的楷书与颜真卿齐名。柳公权初学王羲之书法,后来吸收欧体、颜字的特点,白成一体。他擅长处理笔画的形态,同类笔画,他能根据笔画在字中的位置,以及笔画间的搭配关系,或曲或直、或俯或仰、或长或短、或粗或细地写出这类笔画的种种姿态。北宋的时候,有“颜筋柳骨”之称。

从晋朝至今,小孩子们学写书法都是从楷書入手。方法不是临写就是摹写。

“临”是对贴移写,在地上、墙上、纸上、砖上都可以写,不受材质限制;“摹”是用透明的薄纸,覆在字样上影写。掌握了写书的基本方法后,就需要花费时间与精力去练习。要想书写娴熟,只有持之以恒才能练就。

书名:《给孩子的书法》,作者:刘涛

中信出版社出版发行,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好书项目组推荐。

(源自仁仁阅阅读平台)

推荐访问:给孩子 书法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