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世界与全球治理

时间:2023-04-27 13:40:19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胡锦涛首次提出的“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主张既是对邓小平和江泽民国际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中国新时期全球战略的总结。“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新的全球战略的主要标志,体现了中国的全球治理观,以这一战略指导的中国外交是一种“和谐外交”。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理论与国际上流行的全球治理理论有许多共同之处,在和谐外交的根本目标、国际规制、行为主体、重点领域、主要策略等方面,既共享了国际社会普遍的理想价值,反映了人类在全球化时代的共同愿望,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色。

关键词:和谐世界;全球治理;全球战略;和谐外交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07)02000506

在过去的两年中,中国对外政策与全球战略最引人注目的发展之一,是胡锦涛主席正式提出了“和谐世界”新理念。“和谐世界”新理念,集中体现了中国对当今国际局势、全球问题、人类命运和理想目标的基本判断和价值追求,它是中国国内政治发展在国际政治领域的反映,代表了中国全球战略的最新发展。

一、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

2005年4月22日,在雅加达召开的亚非国家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首次提出了“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的主张。同年9月15日,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胡锦涛主席系统地阐述了“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新理念①。“和谐世界”理念再次表达了人类一个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在这个充满风险、冲突和碎裂的全球化时代,人类尤其应当努力实现和平、安宁、公正、相互尊重和共同繁荣的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谐世界是全人类的永恒追求,也是中国古代“天下大同”崇高理想在全球化条件下的新发展,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目标所在,它所要达到的是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睦相处。

中国建设和谐世界的国际战略构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国内战略构想的自然延伸。和谐的国内社会与和谐的国际社会之间密不可分。要全面理解“和谐世界”国际战略的内涵,首先需要理解中国“和谐社会”国内战略的意义。2002年,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在2004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立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四大战略目标之一,即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与社会和谐。2006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则专题研究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目前中国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对于什么是和谐社会以及如何建设和谐社会,胡锦涛做过系统的论述。他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

和谐社会是社会的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洽的状态,这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它涉及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公民与政府、人与自然等多重关系,涵盖了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从胡锦涛的论述及中共中央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一系列文件中可以看出,中国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涵盖以下八个要素。1和谐社会是一个理想的目标,而不是阶段性的目标。使社会更加和谐,这本来就是人类所追求的基本价值,是人类的长远理想目标,它不是在一个规定内的时间可以实现的目标。2和谐社会不是一个一元社会,而是一个多元的社会。正因为利益的多样化,人们之间才需要和睦相处。和谐社会应当维护人们利益的多样性,做到“和而不同”。3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和善治的社会。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一个公民与政府良好合作的社会,一个政治参与和政治透明程度较高的社会。4和谐社会是一个法治和秩序的社会。和谐社会要求稳定安宁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有条不紊的社会生活秩序。5和谐社会是一个宽容、团结、互助、合作的社会。和谐社会,尤其要倡导宽容、谦让、奉献的社会公共道德,营造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社会氛围以及和睦相处的人际环境。6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和正义的社会。各种政治和经济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7和谐社会是一个诚信的社会。没有诚信,就没有相互的合作,就没有社会的团结,就不能形成普遍的认同,也就没有社会的和谐。8和谐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所要求的可持续发展,既是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统筹,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的平衡,也是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协调[2]。

外交通常是内政的延伸。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关于和谐世界的构想,就是关于和谐社会构想的继续。国内社会的和谐与国际社会的和谐,有着极大的相关性。尽管内政与外交不可能完全等同,但两者之间在价值目标与政治逻辑方面的一致性,我们可以在中国政府关于“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构想中清楚地看到。正如一位研究国际政治的中国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和谐世界”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国家整体发展战略[3]。

“和谐世界”所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就是建立民主、公正、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与普遍繁荣。正像和谐社会一样,理想的和谐世界也应当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民主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宽容的世界、诚信的世界、合作的世界、互助的世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对于什么是“和谐世界”,中国政府的正式表述是:“中国认为,和谐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4]。中国外交部一位副部长在“中国梦与和谐世界”的研讨会上对此做过明确而详细的解释:我们主张的和谐世界,应该是一个和平、稳定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各国之间相互信任、和睦相处,通过公平、有效的安全机制,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我们主张的和谐世界,应该是一个民主、公正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各国主权平等,国际关系以法制和多边主义为基础,世界上的事务由各国协商解决。我们主张的和谐世界,应该是一个互利、合作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的进步,有利于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我们主张的和谐世界,应该是开放的、包容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不同文明开展对话,取长补短,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相互借鉴、共同发展[5]。 

在我看来,“和谐世界”还应当有另一个内容,即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社会,使人类与地球和睦相处。和谐世界也要求我们树立“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地球”、“人类是一家”的普遍共识。从“全球一家”和“人与自然一体”的高度,去自觉保护全球的自然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和使用全球资源,使人与自然友好相处,永续发展。

正如中国政府确立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是基于对国内形势的判断一样,中国政府提出和谐世界的构想,也是基于对国际形势的判断。这一判断有两个要点。一是实现和谐世界依然是人类普遍追求的理想价值;二是国际社会在建设和谐世界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现实条件,建设和谐世界是可能的。具体地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也是建设和谐世界的主体内容。人类正处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各个国家的利益更加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人类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的命运日益具有共同性,因此,世界和平与国际合作变得更加重要。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同时,世界各国和各民族之间利益的多元化、政治的多极化和文化的多样性趋势也同样在不断加深,因而各个国家与民族之间更需要相互包容、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做到“和而不同”。

如何建设一个和谐世界?胡锦涛在联合国六十周年庆典的演讲中提出了四条措施:第一,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各国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全球安全威胁。各国要摒弃冷战思维,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共同防止冲突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第二,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切身利益,也事关消除全球安全威胁的根源。没有普遍发展和共同繁荣,世界难享太平。经济全球化应该使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受益,而不应造成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两极分化。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第四,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维护联合国权威,提高联合国效率,更好地发挥联合国作用,增强联合国应对新威胁新挑战的能力[6]。

胡锦涛的“和谐世界”思想,既是对邓小平和江泽民国际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中国新时期全球战略的总结。

二、和谐世界与中国的全球战略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由邓小平启动的改革开放过程,是中国社会的整体性变迁过程,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内政外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基于对中国国内局势及世界趋势的深刻认识,邓小平将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两者作为一个整体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及中国政府的基本改革方略。由于对外开放的需要,中国对外政策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得以进一步增强,内政与外交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因此,中国对外战略的调整与转型,几乎是与国内的政治经济改革同步进行的。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和完善,与国内政治经济战略相适应的中国国际战略也开始逐渐定型。由此,“和谐世界”的理念,逻辑地成为中国新的全球战略的主要标志。

由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确立的新中国的外交战略,不仅在1949年到1978年的近三十年中得到全面执行,而且其中的许多重大原则和方针,至今仍然被中国政府所坚持,成为中国现行国际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原则和战略策略包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立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贡献”的积极态度等。因此可以说,胡锦涛的和谐世界思想与毛泽东的外交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同世界各国友好相处的美好愿望,也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一贯立场”[3]。

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在许多方面对毛泽东时代的传统社会主义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有些改革措施甚至是针锋相对的。例如,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为经济建设;将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等等。这种情况也同样发生在中国的国际战略领域。首先,中国领导人和中国政府对国际局势和时代性质的基本判断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毛泽东对世界时局的判断是“革命和战争”,认为世界大战的危险即在眼前,革命是世界发展的主要动力。邓小平则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胡锦涛完全继承了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并把这一判断作为“和谐世界”理论的两大支柱。其次,中国对外政策的哲学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传统国际战略的理论基础是毛泽东的斗争哲学,以及“意识形态至上”的外交原则[注:毛泽东晚年已经开始改变这一原则,主要标志是邀请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访华,但就其总体而言,仍然奉行的是“意识形态至上”的外交原则。];中国现行国际战略的理论基础则是合作主义,以及“国家利益至上”的外交原则。由于哲学理念和对时代判断的不同,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中国外交战略与毛泽东时代的传统战略相比,便表现出一系列的区别。例如,从封闭政策转为开放政策;从斗争为主转为合作为主;从单赢策略转为共赢策略;从被动应对转为主动参与等等。

有学者专门就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外交战略做了比较研究,其结论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对外战略发生了转型,而胡锦涛的“和谐世界”思想,则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反思并重新确立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对外战略的标志性成果,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对外战略的转型”。这一转型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1.从唯意识形态到超意识形态;2.从现有国际秩序的批判者、打碎者、边缘者到有保留的认同者、建设性的融入者,并开始摆脱边缘化成为有重要影响者;3.从怀疑、抵制国际机制和多边主义,到积极倡导和维护多边主义,努力创建和参与国际机制;4.从单纯的国家中心到超国家中心;5.从仅仅强调社会生活的特殊性到同时承认人类社会生活的共同性;6.从斗争哲学转向合作、共处哲学[7]。

从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至今,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都发生了沧桑巨变。就中国自身而言,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与传统相比已有很大的不同,改革的意识形态取代了斗争的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极为迅速,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就世界范围而言,冷战已经结束,以美苏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已不复存在,人类已经进入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这些变化,使中国目前面临的许多全球战略问题为改革开放前所不曾遇到,也为现行的对外战略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这些新的战略包括: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和全球规则的制定,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国际合作;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加主动的作用;努力维护国际社会的多极化格局和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倡导和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行多边主义和多边外交。

这些新的全球战略,体现了中国的全球治理观,以这一战略指导的中国外交,是一种“和谐外交”。

三、和谐外交与全球治理

人类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化需要全球治理。全球化是一个整体性的社会历史变迁过程,其基本特征就是,在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世界范围内产生一种内在的、不可分离的和日益加强的相互联系[8]。全球化将各民族国家的命运前所未有地联结在一起,只有依靠全球治理,才能有效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许多全球性问题,确立真正的全球秩序。全球治理的兴起,既表明人类对自己在全球化时代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和共同命运的觉醒,也表明人类为追求全球安全和普遍繁荣所做的努力。

对全球治理至今并没有一致的、明确的定义,类似的概念还有:“世界政治的治理”、“国际治理”、“世界范围的治理”、“国际秩序的治理”和“全球秩序的治理”等。大体上说,所谓全球治理,指的是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制(regimes)解决全球性的冲突、生态、人权、移民、毒品、走私、传染病等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研究全球治理的英国学者安东尼•麦克格鲁(Anthony McGrew)说:“全球治理不仅意味着正式的制度和组织——国家机构、政府间合作等——制定(或不制定)和维持管理世界秩序的规则和规范,而且意味着所有其他组织和压力团体——从多国公司、跨国社会运动到众多的非政府组织——都追求对跨国规则和权威体系产生影响的目标和对象。”[9]

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理论,与国际上流行的全球治理理论有许多共同之处。它们都植根于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注,都反对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都主张通过国际合作解决各国的共同问题,都反对“美国治下的和平”(Pax Americana)而主张增强联合国的作用,都致力于确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据此,有中国学者认为,“和谐世界”理论实际上从“全球治理”的角度指出了如何面对全球化挑战、管理全球化的思路。它是关于全球治理的中国主张,是在世界变化新现实和趋势下的中国世界观,可以看作中国官方提出的“全球治理”版本。这位学者还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论证其结论:“第一,和平、公平、有效和民主的多边主义。中国理解的多边主义不是空洞的,而是内容充实的。中国加强了‘共同安全’的概念,坚持把联合国当做全球安全机制的核心。第二,通过开放、公平、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促进共同发展。第三,文明、文化、制度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第四,通过改革加强联合国。联合国不可替代,是应对全球挑战的主体。改革后的联合国一定会有力、有效地对付全球威胁。第五,‘积极促进和保障人权’,‘使人人享有平等追求全面发展的机会和权利’”[10]。

确实,“和谐世界”思想比较集中地表明了中国政府对国际局势和全球治理的原则性立场,体现了中国在21世纪初的全球战略。这种建立在“和谐世界”理念之上的全球战略,就是中国的“和谐外交”,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和谐外交”的理想价值或根本目标。“和谐外交”致力于增进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具体地说,它要达到四个基本目标:一是实现持久和平,即依靠和平与合作消除各国之间和各地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坚决制止任何形式的战争,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活动,努力消除暴力犯罪;二是实现世界的普遍繁荣,即努力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逐步消除南北差别,消灭贫困,增进各国人民的基本人权和福利,使各国人民共同地享受人类文明的进步果实;三是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即通过对话、协商、谈判、合作等途径,确立民主的、公正的、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确保国际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平等地参与国际事务的管理;四是追求人类与自然的和睦相处,即通过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控制污染等手段,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和谐外交”的国际规制(international regimes)。“和谐外交”重视国际规制,特别是联合国宪章在维护全球安全和确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的重要作用。中国政府认为,“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是联合国宪章的重要原则,也越来越成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国家互相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指导原则”[6]。联合国宪章及联合国的相关决议,代表了国际社会大多数成员的意志,是维护国际社会正常秩序不可或缺的行为规范,也是其他任何国际性规制所不可取代的,必须维护其权威性。“联合国宪章确定的宗旨和原则,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经成为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必须得到切实遵循”[6]。

第三,“和谐外交”的行为主体。“和谐外交”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中国政府认为,各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发达国家和大国对世界持久和平与普遍繁荣应当负起更大的责任。中国政府特别强调联合国体系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联合国在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在全球化时代,联合国作为集体安全机制的核心,在保障全球安全的国际合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任何未经联合国许可的行为都是不可以接受的,安理会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专门机构,其权威也应当得到切实的维护。但是,联合国应当根据现实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以提高效率,增强权威。“联合国改革是全方位、多领域的,可以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推动改革尽可能多出成果。改革应该重点推动联合国加大在发展领域的投入,致力于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增进广大会员国团结”[6]。

第四,“和谐外交”的重点领域。“和谐外交”特别关注:1区域与全球安全,认为区域与全球安全是“和谐世界”的前提条件,没有区域安全和全球安全,和谐世界就无从谈起;2国际合作,认为只有通过互利的合作,才能增进各国的共同利益,促进全球的普遍繁荣;3基本人权,认为维护和保障人类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等基本人权,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国际社会应当为维护各国的基本人权尽最大努力;4全球生态,认为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威胁全人类的共同问题,各国必须紧密合作,努力保护全球的生态、资源和物种;5全球风险,认为在全球化时代许多威胁国内社会政治经济秩序的风险已经带有全球性,各国应当联手遏制金融、疾病、通讯的全球性风险;6跨国犯罪,认为恐怖、走私、贩毒等犯罪活动日益具有国际性,各国应当共同采取措施,防止这些跨国犯罪。

第五,“和谐外交”的主要策略。“和谐外交”的主要策略可以概括为16个字:对话协商、合作共赢、求同存异、包容开放。“和谐外交”主张通过平等的、友好的、坦诚的对话与协商,增加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以便达成最大限度的共识。“和谐外交”主张通过平等互利的合作,谋求各方最大的共同利益,达到双赢或多赢的目的;“和谐外交”力求减少国与国交往过程中的分歧和不同,努力扩大双方的共识。双方暂时无法取得共识的问题,则采取搁置争议,着眼未来的方针;“和谐外交”承认世界文明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主张对各国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采取包容和开放的态度,反对把自己的文明、价值和制度强制推行给其他国家。

不难发现,中国“和谐世界”的全球战略,既共享了国际社会普遍的理想价值,反映了人类在全球化时代的共同愿望;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色。这表明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一方面,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致力于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以极其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维护世界和平与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推动国际社会的全面进步。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精神境界,是“和而不同”这一传统价值在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外交政策中的升华。

参考文献:

[1]胡锦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N].人民日报,20050627.

[2]俞可平.和谐社会面面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1).

[3]李景治.“和谐世界”:中国国际战略的新发展[J].科学社会主义,2006,(5).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DB/OL].https://news.xinhuanet.com/,20051222.

[5]中新社.外交部副部长张业遂详解中国主张的和谐世界内涵[DB/OL].https:///,20060403.

[6]胡锦涛.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N].人民日报,20050916.

[7]蔡拓.和谐世界与中国对外战略的转型[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9).

[8]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1).

[9][英]戴维•赫尔德,安东尼•麦克格鲁,戴维•戈尔德布莱特,乔纳森•佩拉顿.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70.

[10]庞中英.全球治理的中国主张[N].国际先驱导报,20051229.

责任编辑:李 放

推荐访问:治理 和谐 全球 世界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