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阐释公共外交

时间:2023-04-27 11:35:13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公共外交,在今年“两会”上是一个被热议的话题。什么是公共外交?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用一个图表和几个例子给出了明确的阐释:简单说,公共外交是政府外交以外的各种对外交流方式,目的是提升本国形象,改善外国公众对本国态度,进而影响外国政府对本国的政策。中国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吴苏对公共外交补充了他的认识,他认为公共外交不仅是向世界说明中国,还应向世界传达善意和友谊,表达合作的愿望。

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是研究历史地理方面的专家,他认为很多时候公共外交也包括不自觉的行为,比如他在国外就会经常遇到别人问他关于中国历史地理方面的问题,他在给出一个具体的解释时,让对方了解了历史的真相,这样也易于消除他们曾经对中国的误解。

在对外友好界别的小组讨论中,委员们一致认为中国的公共外交与美国的差距还很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公共外交和国际关系的韩方明认为,与美国在内的西方各国相比较,目前中国公共外交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中国缺乏明确的主责机构;过多地介绍自己,却没有习惯用西方人能够听懂的方式来介绍本国;公众和民间机构的参与不够,等等。公共外交需要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积极参与,特别是民间智库的力量不可或缺,但目前中国专门从事公共外交研究的民间智库少之又少。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所所长袁明教授也表示,中国的公共外交其一整套的智力准备与美国相差还很远。发挥民间智库力量,应在文化传播上多下功夫,不能太过理论化。

中国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李小林认为,中国和美国有太多的不一样,中国的智库除了做公共外交研究外,还应承担帮助本国民众理解中国外交政策的工作。

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陶大为强调,文化外交是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性是文化的属性,多样性是文化的特征,做好中外文化交流,不仅能丰富公共外交内容,同时也传播了中国文化软实力。

国际译联副主席、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黄友义强调,在中国人的语言里讲中国文化走出去,大家非常明了它的意义,但是如果翻成外文,就应该掌握国际上通行的话语体系,演绎为“促进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让更多的国外受众看到中国的文化作品”,这样才会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

如何借助中外媒体聚焦“两会”的时机,大力推动公共外交工作?赵启正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协是中国政治体制中两个极其重要的机构,它本身的意义、角色和对中国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如果能被外国公众所知,就达到了公共外交的目的。外国人通过这两个会议的组成、进展和每年的议题,可以了解今日之中国,也会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他们的哪点不同,因此可以更准确地来评价中国。所以“两会”是一个很重要的展示中国国情的机会。

政协组成是34个界别,实际不只是34个界别,因为每个界别里还有多种领域,界别里的成员都是各界的精英。他们反映的不只是政府方面的意见,也包括民意,“所以他们的发布会,或与记者的接触,都是通过媒体,请诸位记者作接力棒,把信息传递到全世界各处,这本身也达到了公共外交的目的。”

赵启正进一步解释说,特别有能力的中国精英有机会和外国政府接触,甚至和外国领袖接触,直接表达中国的情况,向他们说明中国,这是公共外交,但更多的公共外交行为是对广大的外国公众。

这个过程中,赵启正肯定了媒体的重要作用。他说,因为大多数人面对面还比较难,所以媒体的作用非常重要。而媒体本身的角色是双重的,它本身可以跟外国重要人物接触,具有社会组织的功能,另外它还能传播信息。可见,媒体问的公共外交比其他社会组织的影响力要大得多。

推荐访问:阐释 政协委员 外交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