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土关系四十年:回顾与展望

时间:2023-04-26 13:35:07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中土两国有着悠久的交往史,尤其是1971年实现关系正常化以后,双边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尽管自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发展并不十分顺利,但总体上取得了较大进步。进入21世纪后,两国都步入崛起阶段,双方开始从战略的高度审视相互关系的走势。本文通过回顾中土关系的历史,梳理双边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展望未来双边关系的发展前景。

关 键 词:中土关系;外交战略;大国外交;回顾与展望;中国中东外交

作者简介:丁工,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国际政治专业2009级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091)。

文章编号:1673-5161(2011)03-0020-09 中图分类号:D822 文献标识码:A

土耳其共和国位于欧亚结合部,国土总面积达78万平方公里,其中97%的领土在亚洲的小亚细亚半岛,3%在欧洲的巴尔干半岛,是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国家。土耳其是伊斯兰世界里的大国,拥有7400万人口,其中99%信奉伊斯兰教,国民生产总值达6300亿美元,居世界第17位。[1]土耳其毗邻黑海、地中海和爱琴海,接近里海,并扼守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两个咽喉通道,在地缘战略格局中占据独特的位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著名战略家布热津斯基在其力作《大棋局》中,将土耳其称作撬动欧亚大陆地缘战略的支轴国家。此外,在军事方面,土耳其拥有现役部队63.9万人,并大量装备西方制造的先进武器,是北约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武装力量,其军事实力不仅在中东地区首屈一指,即使在欧洲也属于重要的军事强国。

自正义发展党上台执政后,土耳其政局趋于稳定,经济获得快速发展,迅猛的崛起势头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入选颇受瞩目的“展望五国(VISTA)”和“新钻十一国(Next-11)”两个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经济体榜单,发展前景看好。随着国力的持续提升,土耳其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的愿望更加强烈,在维护周边和平、推动地区繁荣、创设国际机制中的作用日益显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G20成为最重要的国际多边机制,作为G20成员的土耳其直接参与到国际新机制的建设和全球治理的议程中,成为影响国际新秩序发展趋向的重要一员。因此,无论从发展的潜力还是现实的状况来看,土耳其都是值得中国重视的国家,中土关系的历史和未来都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中土分居亚洲大陆东西两端,并都曾有过辉煌历史和灿烂文明。双方有着源远流长的交往史,中国瓷器技术与土耳其制陶技术的交流就是很好的明证[2]78,96,至今土耳其托普卡帕宫里还收藏着大量中国明清时期的瓷器。新中国的建立为中土关系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尤其是自两国1971年建交后,双方关系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2011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土耳其共和国建交四十周年。回首中土关系四十年风雨历程,分析双边关系发展中的成果和问题,对于指导未来中土关系的健康发展,合理规避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土关系的历史回顾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土关系

1.古代的中土关系

土耳其人最早发源于中国新疆阿尔泰山到叶尼塞河上游一带,史称突厥,现在的土耳其人主要是8~13世纪时,部分突厥人的部落不断西迁至小亚细亚,并与当地各族居民相互融合形成的现代民族。公元6世纪,突厥人崛起于中国北方,极盛时期建立起一个囊括东至大兴安岭、西濒西海(今咸海)、北至北海(今贝加尔湖)、南临阿姆河南的地域辽阔、纵横万里的庞大突厥汗国,并一度成为同期中国中原各王朝最主要的威胁。但该国只是一个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上组织松散的军事性部落联盟。[3]公元6世纪末,该国便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两个汗国,并于公元7世纪先后被中国唐王朝所灭。此后,大部分突厥人迁入大唐境内,并逐渐融合进中国北方的民族中,而其残余部落则在随后几个世纪中沿着中亚走廊不断向西迁徙。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土两国早在隋唐时期就有交往,只不过此时两国关系的实质是两个民族的交往,并主要通过战争形式来表现。

突厥部落西迁后,沿欧亚大陆腹地辗转来到小亚细亚半岛并最终定居此地。11世纪时,突厥游牧部落中的一支“乌古思”侵入安纳托利亚,建立塞尔柱突厥王朝,并随王朝持续的武力扩张,安纳托利亚开始了突厥化和伊斯兰化进程。13~15世纪,奥斯曼人夺取了西安纳托利亚和巴尔干的拜占廷领土,并定都君士坦丁堡(1453),建立起令现今的土耳其人无限敬仰的纵横欧、亚、非三大洲数百年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帝国成立后积极对外扩张,曾多次挺进东欧中欧腹地,对东欧诸国形成巨大的压迫态势。到16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处于鼎盛时期,其版图囊括西至巴尔干半岛、中欧的匈牙利大部分地区,东到幼发拉底河同伊朗的萨非王朝接壤,北至高加索山脉南麓,南抵北非及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成为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时期,正值中国的元、明、清三朝,同期的中土两大王朝国力强盛,雄踞亚洲大陆东西两端,分别是当时伊斯兰文明和东亚儒家文明的核心国家。双边的交往也在繁荣的贸易往来带动下全面发展,大批土耳其商人沿着古丝绸之路来华贸易,中国的瓷器就是在此期间大量进入土耳其境内的,并经土耳其地区传入欧洲。

2.近代的中土关系

近代,中土两国同时遭遇到严重的民族危机,先后成为西方列强宰割、奴役的对象,两个民族分别被称为“东亚病夫”和“西亚病夫”,国势衰微、领土沦丧,整个民族面临灭顶之灾。为此,两个民族都开展了救亡图存运动,并通过革命结束了腐朽没落的封建王朝的统治,开启共和时代。1911年中国爆发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中华民国,1923年土耳其在凯末尔的领导下成立共和国。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积极主动与世界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并谋求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由于中国担心土耳其利用突厥血缘关系对新疆地区的穆斯林产生影响,妨碍地方管理,中土建交几经挫折,经历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两届政府,最终于1934年正式建交。此后中土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更加频繁。此外,自近代以来,中国与土耳其的社会发展经历非常相似,都被迫沦为西方列强的势力范围,都面临着突如其来的社会变革,使得两国民众之间存在着某种亲近感。[4]当凯末尔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后,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国民政府的统帅蒋介石甚至视凯末尔将军为崇拜的偶像,将凯末尔的执政理念运用到中国的治国之道中。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土关系

1.从敌对到建交(1949~1972年)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1年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中土两国受冷战国际大背景的影响,双方一直处于相互敌对的状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之初,土耳其国内的许多报刊纷纷发表消息和社论予以祝贺,土耳其政府也准备立即同台湾当局“断交”,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时任土耳其共和国总统的杰拉尔•拜亚尔在一次内阁会议上指出:“中国是一个潜在大国,应该和它发展关系。”[5]16但由于此时正值中美关系紧张之际,土耳其采取追随美国的政策,加入封锁和绞杀新中国的西方阵营,并拒绝承认新中国,长期与台湾当局保持往来。朝鲜战争爆发后,土耳其指责中国是“侵略者”,甚至派出军队参加美国领导的所谓“联合国军”,与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因土耳其在朝鲜的优异表现,1952年北约正式接纳土耳其,土耳其开始执行一条彻头彻尾的亲西方的外交路线。此后,中土关系不断恶化,双方长期互不往来,处于敌对状态。中国政府不断谴责土耳其帝国主义走狗的政治路线,土耳其则基于朝鲜战争中对中国的认识把中国军人描写成邪恶之敌、可怜的战俘或者幼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6]

推荐访问:中土 展望 四十年 回顾 关系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