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英雄在后9.11时代

时间:2023-04-26 12:00:18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第23部007系列电影《007大破天幕危机》于2012年上映,詹姆斯·邦德这一经典荧幕间谍形象已有50年的历史。具有冷战时代特点的007系列在后9.11时代依然受到热捧,这一文化现象值得思考。本文基于对电影场面调度,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等叙事元素的分析,展现影片如何反映了冷战时代特征在后9.11社会的继承与发展,并探讨了影片对于当下社会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冷战;后9.11;詹姆斯·邦德;《天幕危机》

2012年上映的《007大破天幕危机》(以下简称《天幕危机》),是第23部007系列电影,南好莱坞著名导演萨姆·门德斯执导。该影片为007系列50周年纪念大作,也是首部登陆IMAX荧幕的邦德电影。007这一间谍形象最初来源丁英国作家伊恩·弗莱明的同名系列小说。1962年电影《诺博上》首映,邦德成为更为人所熟知的荧幕形象。

007系列诞牛之初便烙上了显著的冷战时代特征。9.11撞机事件发牛以后,“恐怖主义”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Conte559)。《天幕危机》积极参与这一主题的讨论,讲述了军情六处遭到恐怖分子席尔瓦攻击,邦德与他的上司M合作最终战胜席尔瓦的故事。那么这位冷战英雄在非常规冲突日益多样的后9.1l社会中,将如何应对新的挑战;影片又是如何通过场面调度、人物刻画、情节设置等一系列叙事技巧体现了冷战意识形态在后9.11时代的继承和发展;这种文化现象本身又是如何反应当今社会症候等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索。

l 冷战思维的传承

2012年上映的《天幕危机》虽然紧贴时代发展,以“反恐”为主题,但是并没有摆脱007系列电影诞牛之初的时代标签,影片处处体现着冷战意识在当今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二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牛巨变,英国已不再是世界政治经济中心,深受战争重创的古老帝国受到了全球化时代的巨大挑战。与此同时,“铁幕”落下,冷战开始,受“麦卡锡”主义的影响,“阴谋论”在世界范围内横行,为世界人民带来了深深的不安全感。在这样的时代特征之下,弗莱明笔下的邦德,仅凭一人之力即可化解各种困局,维护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为人们带来了虚幻的安全感。邦德形象的成功既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也反映了冷战时代人们的心理需求。 《天幕危机》之中各种场景、人物、情节等细节,在冷战时期与当下社会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凸显了冷战特征在当今社会中的传承。电影首先采用了007经典配乐,与刺激的打斗场面结合在一起,更加直击人心。白1962年首部007电影《诺博上》起,邦德的自我介绍便是一成不变的“邦德,詹姆斯·邦德”,同样没变的还有他对马提尼酒的要求和与“邦女郎”的艳遇。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邦德电影中的女性角色日趋多元化,但总体并没有摆脱沦为陪衬的命运。

在电影主题方面,对应冷战时期横行的“麦卡锡主义”阴谋论,影片相对应的提出了有关恐怖主义的“阴影论”,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那些能够对国家造成安全威胁的恐怖分子都藏匿丁世界的“阴影之中”,不再有国籍,不再有明确的身份(Broccoli 2012)。因此,只有像邦德这样同样存在丁阴影之中,不为世人所知的间谍、特工,才能抵抗恐怖分子,维护国家的安全。虽然邦德的对于不再是《来自俄罗斯的爱情》(1963)中的苏联间谍,或是《择日而亡》(2002)中的朝鲜军人,但是依然是邦德和他所从事的间谍事业在暗中维护着国家的安全,与“阴谋论”相对应的“阴影论”也从侧面反映出恐怖主义的横行的当代社会人们对安全感的缺失和对超级英雄的心理依赖。

2 道德困境的消解

当观众的视线被惊险刺激的情节所吸引,间谍事业所造成的道德困境往往被人所忽略。在浓重冷战怀旧情结之中,《天幕危机》在后9.11时代重新强凋了间谍事业在新时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为间谍活动所造成的一系列道德争议进行了消解。影片采用欲扬先抑的创作于法,从以M为首的军情六处受到重创开始故事的叙述,通过邦德与M-起逐渐战胜敌人的过程进一步强调间谍事业的必要性,为各种道德方面的争端做出解答。

电影对间谍行事原则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反面人物席尔瓦的塑造。席尔瓦最初曾是军情六处的一名优秀特工,与邦德一样在M的指挥下完成各种间谍活动。然而,为了谋求更大的利益,席尔瓦在一次任务中被M所抛弃。侥幸逃脱的席尔瓦怀恨在心,对M以及军情六处进行报复。席尔瓦的出现仿佛是在敦促M对其间谍事业的发展进行深刻反思,然而M从未曾动摇白己的行事原则,并坚称“悔愧是不专业的!”(Broccoli 2012)。虽然邦德与席尔瓦都曾被为了追求更多利益的M所抛弃,但邦德和席尔瓦对这一行事规则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最终对M绝对忠诚和服从的邦德战胜了席尔瓦,这一结局表明了电影对功利主义原则的肯定。

席尔瓦对军情六处造成的巨大破坏也许能够引发人们对功利原则所产牛的道德困境进行思考,但电影对席尔瓦的刻画本身却带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席尔瓦的反抗动机主要来源丁对M的个人仇恨而非对整个间谍系统的质疑。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席尔瓦本是功利主义之下产牛的恶果,却被M当成强调恐惧政治的筹码和散播偏执情绪的工具。当M在听证会上缓缓念出丁尼生的诗歌,号召人们继续之前的原则斗争下去的时候(Broccoli 2012),反面人物席尔瓦适时破门而入,给召开听证会的政府人员重重一击,从而间谍系统自身的不公正性立即被忽略,而支持间谍事业的所谓“阴影论”却得到了及时的证明,主流观点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可和强调。

3 帝国崛起的梦幻

在冷战时期,邦德形象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对间谍牛活的浪漫想象,也表征了一种英国重新被置丁世界中心的可能性。(Tippins 36)半个世纪之后,这一文化内涵不仅没有消逝,反而随着时间的积累日益加强。在《天幕危机》之中,邦德通过自身角色的构建和电影叙事的巧妙安排,邦德救世主的形象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邦德自身的胜利也为观众对丁英同这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复兴与崛起的幻想带来了想象性的满足(徐德林45)。

复兴与崛起的主题反复出现在电影的各个层面。影片开始之初,邦德身受重伤,下落不明。在看到军情六处受到攻击,邦德虽然在第一时间回到了伦敦,但其身体状态已远不如前,射击、体能、心理等各个方面均没有通过先关的测试。隐隐约约出现的白发显示邦德已不再年轻,而年轻帅气的Q博上更是与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伤痕累累的邦德象征着遭受经济危机重创的英国,虽然疲态百出但却未曾真正退出历史的舞台。

邦德对传统和历史的坚持与肯定,也将观影者带回到帝国时期的辉煌年代。当军情六处发生煤气爆炸的恐怖袭击之后,新的办公地点安置在了丘吉尔时期修建的地道。在丘吉尔的时代,英格兰如这位铁血的领导人一样强硬、霸权,在二战中英勇的抵抗德国侵略,在世界舞台上享有决定性的话语权。军情六处为将要前往上海执行任务的邦德只配备了一把于枪和一个求牛所用标准无线电发射器。邦德甚至重新动用了在《金于指》(1964)就已登场并风行一时的专用汽车阿斯顿马丁“DB5”,而在21世纪的今天这部车与其初次亮相之时没有任何区别,车内依旧装着弹射座椅,前灯罩中还有可伸缩的两挺轻机枪。邦德与M在007系列电影经典音乐的伴随之下驾驶着这辆古董车驶入伦敦的夜幕,引发观影者的无限联想,激荡着观影者的民族情怀。

电影进行到后半段,M与邦德一直处在不利的地位,直到邦德决定抛弃一切现代于段,决定只身将席尔瓦带到苏格兰时,故事情节发牛了转折,邦德南被动变为了主动,并最终于M一起,用雷管,猎枪甚至是匕首这样传统没有高科技含量的武器装备战胜了拥有高新武器的席尔瓦。《天幕危机》上映之时,英国正在饱受经济危机困扰,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矛盾尖锐,在此时人们再次召唤邦德,重提邦德所代表的帝国姿态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影片中邦德的高调回归与胜利象征了大英帝国的伟大复兴,为苦苦挣扎的人们提供了应对危机和艰难所必需的耐心和自信。故事最终在苏格兰邦德从小长大的古老别墅中结束,仿佛一切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

4 结语

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之际,邦德的扮演者丹尼尔·克雷格护送着英国女王从天而降,使邦德“女王捍卫者”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邦德的故事如同通俗文学中的现当代“武侠”(毕玉103),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可以尽情想象的空间,给予我们成为超级英雄的虚拟体验。但是,当我们沉浸其中之时不应忽略,从更大范围的文化背景来看,《天幕危机》体现了冷战思维在后9.11时代的延续和发展,而面对当前的社会危机,人们对帝国复兴的幻想却依旧十分迷恋。007系列影片主题与内容的流变,反映了西方社会的变迁,而邦德形象的成功,也折射出电影对大众文化重要的参与和塑造作用。

推荐访问:冷战 在后 英雄 时代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