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文化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运用

时间:2023-04-25 20:00:13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莒文化在中国传统文明发展过程中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将带有明显地域特色的莒文化融入旅游管理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加强理论和现实的结合,增强课程教学的地域特色。从莒文化出发,介绍莒文化与文化旅游教学相结合的现状以及必要性,提出莒文化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具体运用,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可供借鉴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    键   词]  莒文化;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3-0026-02

莒文化即莒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丰厚,是古老的东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于齐鲁文化,对齐鲁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和巨大贡献,对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传统文化进校园成为一种趋势。高竞男提出,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存在人才培养方案相似、培养目标相近、开设课程雷同、缺乏地方文化特色等现象。这些现象导致缺乏具有地方文化底蕴、适合地区行业发展的旅游专业人才,造成当地文化与旅游脱节,地方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丧失,旅游产品缺乏吸引力。因而,我们应在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背景下,将当地传统文化融入旅游专业教学中,培养更多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高级旅游人才,真正实现旅游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

一、旅游专业与文化结合的现状及问题

(一)旅游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不够准确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着重于强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外语交流和应用能力”“策划、營销和组织能力”“现代服务与管理意识”等,极少将区域文化这些特色融入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设计,培养适合于当地的旅游人才。

旅游与文化的课程虽多,涉及的内容也较为广泛。但无论是教学计划还是课本只是简单地介绍各地山水人情、历史古迹和民俗风情,很少深入分析某种旅游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空间演变规律等。这些泛泛而谈的旅游文化知识不足以满足客人的旅游文化需求,导致课程定位出现偏差,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因此,必须重新定位旅游文化课程的内容与目标,实现旅游文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二)旅游专业教学内容中缺失当地文化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虽开设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等有关旅游文化的教学内容,但都存在一个显著的问题,即当地的旅游文化传统习俗没有融入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旅游专业教学中缺少地域文化。如旅游文化学中关于建筑、宗教和民俗的内容,仅是介绍我国典型的区域文化特征,没有全面覆盖各地地域文化特色,更不用说对当地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的讲解。

莒文化最早起源于夏,核心内涵为“明礼尚义、崇文重学、包容创造、自强不息”。但遗憾的是,由于我们对莒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和足够的重视,旅游文化学教学过程中,对莒文化资源融入太少,课堂教学与学生就业市场的需求脱节,导致与莒县古城的旅游发展不相适应,难以达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二、莒文化融入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必要性

(一)有助于拓展旅游文化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文化传承

旅游文化教学过程中融入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有助于拓宽旅游文化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体会到旅游文化的魅力,加深对故土的情感,身体力行。并且地方性旅游文化对地方性高校而言,更容易挖掘本土旅游文化的特征,增强文化自信,坚定强国自信,增强爱国情感。除一般的景点介绍性讲解以外,还可以重文化,加深学生印象,加强旅游文化的存在感。如“莒文化”拥有深厚的儒家底蕴,可以从文化传播的视角分析莒地文化,追溯过往历史,学习研究仁义、诚信,重礼仪的良好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化审美修养,还能为莒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开辟广阔的道路。

(二)有助于莒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将地域文化融入旅游文化教学内容当中,有利于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厚的文化历史地理的古老大国,旅游文化资源分布广泛,区域特征明显,值得充分利用,代代相传。除此之外,旅游文化只有根植于地方,才能彰显特色,因而旅游文化教学应表现出高度的地域性。“莒文化”是山东旅游文化中极具地方性特色的文化,承载着中国古文明的印记,彰显着仁义礼智信的高洁情操,引入到文化旅游的课程教学当中,更有助于其传承和弘扬。

(三)有助于实现教学的隐形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分为显性教育目标和隐形教育目标。就旅游文化而言,其显性教育是了解和认识地方旅游文化的特点和旅游价值,而隐性教育则是通过对地方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培养学生强烈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健康的思想道德情操。莒文化中“明礼尚义、崇文重学、包容创造、自强不息”的核心内涵有助于培养学生仁义礼智信的情操,贯彻讲仁义、诚信,重礼仪,实现教学的隐形教育目标。

(四)有助于实现对接市场的现实需求

可以利用旅游文化教学的社会实践性,从而满足对接旅游市场的现实需求。旅游文化不应该仅仅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的教学也不应该忽视了对其具体的实践应用。旅游从业者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不断传播或者展示,知识不应当是浮于书本,更应该是融会贯通,掌握历史地理人文风俗的方方面面,分析缘由,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增强实践能力,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地方性旅游文化不仅要理解,更要深入研究。例如导游方向的学生在讲解“莒文化”的时候,对历朝历代的文化传承,历史渊源等知识要有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学生在讲解的时候才能烂熟于心,服务效果才好。

三、莒文化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运用途径

(一)完善莒文化与旅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接旅游市场现实需求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顺应本土教育目标,面向当地市场需求,有秩序地修改和制定,积极扩大和提升地方性旅游与文化资源的教学深度和广度,实现地方性旅游文化课程的特色改革。莒县积极响应国家和山东省号召,开展了一系列莒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孩子记得住乡愁,勿忘在莒。我校作为莒县唯一一所职业院校,承担着莒县的职业教育,积极组织莒文化进校园,先后提出“号角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等。就本校而言,旅游教学大纲应加大莒县旅游文化资源的渗透,加强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传承文化特色,带学生实地体验莒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习仁义礼智信的文化精髓,对接旅游市场的现实需求。

(二)根植莒县独特地域文化

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自然人文景观、历史价值、民间习俗等物质和精神内涵,可以通过开设当地文化课程,使学生认识到当地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在旅游服务过程中能够更加尊重和包容不同地域文化,也能针对不同的地域文化提供个性化服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够熟练地掌握本土旅游文化资源,结合实际,发扬本土文化,提升旅游的吸引力,就能够带来更好的旅游体验。通过校本教材的出版,将莒县的特色旅游文化素材以案例和课题的形式呈现,依据目前的市场需求和山东文化旅游及莒县文化旅游的现状,增加莒文化知识。通过游客和导游互动,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莒文化。

(三)结合见习教学,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工学交替”成为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趋势,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充分利用教学见习、课程实践等,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旅游专业,了解旅游专业所需,为理论学习奠定基础,且运用课堂所学丰富当地导游词,更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在实训室的建设中,也应考虑企业需求,创造良好的实践性教学条件。对实习基地的选择,更应选择与莒文化相关的实习基地,如莒国古城、浮来山等。这既满足学生所学,也能推动当地文化旅游的发展。

(四)校企合作,注重师资培养

基于职业教育“重实践”“重技能”“重应用”的特点,应注重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由此,通过多种途径完善师资。首先,专业教师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丰富教师的实践案例,促进教师向“双师型”教师成长。其次,聘请旅游企业人员作为校外兼职教师,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将旅游行业最新的成果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时传递给学生,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热爱本专业,实习也能更快融入本行业。最后,充分发挥莒文化研究所的优势,加强与莒文化研究所的联系,可以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莒文化融入旅游研讨会等,完善旅游与莒文化的校本教材。每个月请一名了解莒文化的大师来为学生开讲座,将莒文化学精吃透,更好地将莒文化融入旅游专业的教学,从而促进旅游业未来人才的培养,为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作准备。

(五)创新教学手段和方式

一方面,充分利用课堂优势,采用小组讨论式、启发式、互动式、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案例式教学方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提升学生对莒文化的认识、理解、领悟、掌握,为莒文化融入旅游教学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借助现代信息手段和先进的教学技术,如翻转课堂、景区3D实景模拟等,给学生提供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条件。教师上传莒文化解读答疑到班级学习平台,解决学生对莒文化理解不够全面,需要反复进行知识巩固的问题,真正实现课上课下联动。

總之,结合地域文化完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仅有利于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气息,为当地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而且有利于旅游专业发挥优势和建设,有助于地方旅游的长远发展。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对如何结合本区域文化进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专业课程的开发进行一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晶.浅析地域文化对旅游教育发展的影响:以内蒙古旅游教育为例[J].北方经贸,2012(7):124-126.

[2]孙文福.充分利用辽宁历史文化资源促进《中国旅游文化》课程建设[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3):71-72.

[3]朱平,苏媛娥.依托庐山旅游文化资源做好课堂教学改革[J].九江学院学报,2009(2):120-122.

编辑 武生智

推荐访问:旅游管理 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 专业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