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陈规,让教材畅销

时间:2023-04-25 19:35:10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原来教材的出版,也可以打破常规,和畅销书巧妙地结合起来;教材可以在灌输知识的同时,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教材也可以创造良好的销售利润。

掐指一算,笔者从事教材编辑工作已经整整10个年头。作为一名在高校出版社工作的编辑,策划的选题大多是教材,打交道的对象也大多是高校的教师。由于教材的编写,是有其自身的系统性、继承性,不可随意打破。因此,工作多年下来,职业习惯让我们的策划方式也变得程序化、刻板化,总是缺少激情和创新。一本教材的销售,在使用三五年后,随着国家和高校教学改革的推进,教材也该进入修订阶段,教材的生命随着修订而得以延续。有时看着市面上的文学类畅销书,动辄几十万、几百万册的销量;而一些经典文学图书也一如既往地受读者的青睐,销量不俗。不能不说心里有点失落,觉得自己的工作缺乏一种成就感。作为一名出版人,缺少一种身份的认同感。

教材的策划和编写真的就这样程序化?教材的编写体系、编写风格真的就只能这样一成不变?直到笔者策划了《中国茶文化》一书,才发现:原来教材的出版,也可以打破常规,和畅销书巧妙地结合起来;教材可以在灌输知识的同时,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教材也可以创造良好的销售利润。下面结合《中国茶文化》一书的策划过程,笔者谈谈体会,希望能给同行业的朋友一点启示。

锁定目标,量身定做

“中国茶文化”课程自20世纪90年代陆续进入国内一些农业院校和综合院校的课堂,深受学生的喜爱。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自1998年开设“中国茶文化”课程后,大受学生的欢迎,最多时一学期选课人数高达800人。当时市场上只有2本相关的教材,一本是刘勤晋主编的《茶文化学》,另一本是黄志根主编的《中华茶文化》。《茶文化学》介绍了茶的起源、分布、栽培加工,饮茶方式的发展与变迁等内容,多涉及茶学,较少涉及文化。《中华茶文化》系统地介绍茶的由来,茶文化的产生、发展和未来走势,虽然文化内容较《茶文化学》有所增加,但是基本停留在茶文化现象介绍的表层。经过一番调研后,笔者发现“中国茶文化”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人文气息,现今高校关于这方面的教材不多,是个很好的选题方向。因此,笔者在策划“高等农林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丛书”的过程中,将这门课程纳入拟出版的丛书之一。笔者拟出版的《中国茶文化》,在内容体系上需超越上述的两本教材,突出“茶文化”的内容和内涵。

确定图书的选题后,寻找作者显得尤为关键。一本图书是否有特色,能否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主编的选择是重中之重。在调研之后,我们找到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徐晓村老师,他曾承担过“北京市精品教材建设项目”的工作,内容与茶文化有关。经过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发现徐晓村老师毕业于北京大学作家班,文学功底深厚,在茶文化领域颇有积累,曾发表《饮茶起源考论》和《饮茶在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等多篇关于中国茶文化的学术论文及《旧京茶事》《祁门红茶》《品味龙井》等17篇学术随笔。徐晓村老师还是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华茶苑》栏目的撰稿人,曾撰写了52集茶文化专题片的台本,该专题片在2002年获得了中国教育电视台栏目一等奖,其中《茶马古道》一集更是获全国教育电视片三等奖。自1998年起,徐晓村老师在中国农业大学及北京市学院路16所院校中讲授“中国茶文化”课程,经过多年的钻研,其讲稿已经比较详细和完备,讲稿内容抓住“茶的物质特性与中国文化的结合”这个关键问题,比较完满地解决“茶在中国如何形成一种文化及这种文化的本质和特性”,具备成就教材的基础。

打造教材图书特色

徐晓村老师主编的《中国茶文化》一书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比以前的茶文化教材有了较大的突破。笔者在编辑的过程中深有体会。

第一,读者对象,准确定位。作为在校本科生的教材,《中国茶文化》一书有明确的适用对象,其内容、结构首先是为了便于教学而设计。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在章节设计方面,既突出了科学性、系统性,又兼顾知识性与资料性,从而为更深入地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为了让大学生对中国茶文化初步了解,本教材采用了以史带论的叙述模式,兼顾从历史与理论两个层面认识中国茶文化。除了作为高校教材,本书销售的另一对象就是社会大众,使其成为爱茶人士的休闲读物。茶作为一种物质性的饮料能够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发生联系,成为一种精神的滋润物,《中国茶文化》旨在突出这种联系形成的文化。茶文化是由多种复杂的原因而形成的,但其决定性的因素则不外乎两点:一是茶这种饮料特殊的性质;二是中国人特殊的性格和特殊的思维方式。从功能的角度说,茶最突出的功用是使人清醒;从滋味的角度说,茶最突出的特点是微妙。正是茶的这两个最本质的特点,使茶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发生联系,从而形成茶文化的物质基础。本书根据辩证法,拟紧紧抓住茶的物质特性与中国文化的特性相结合这个关键,并把其作为核心线索,贯穿全书,这是此前同类教材和相关著作中所没有的。

第二,注重茶史,凸显人文。在形式上,本书沿用教材的编写体系,共分七章,分别是:茶类与名茶、中国茶文化史、茶事与茶书、文人与茶、茶馆文化、中国茶具、中国当代茶艺。在章节的具体编写过程中,作者不囿于教材的局限性,以史带论,对与茶有关的历史典故、文人轶事、诗词佳句,娓娓道来,既翔实,又生动。作者在介绍名茶蒙顶茶时,就写道:蒙顶茶从古至今广受茶人们喜爱,历代诗人雅士争相写诗作赋对其盛赞不已。如唐黎阳王《蒙山白云岩茶》诗:“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宋文彦博赞蒙顶茶曰:“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液胜醍醐”;宋文同在《谢人寄蒙顶新茶诗》赞道:“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而“杨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这一赞美佳句,更是古今群众耳熟能详,妇孺皆知。本书的写作风格体现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再加上清新活泼、优美典雅的文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品读文学作品般得到美的享受。

第三,装帧设计,鲜亮夺目。本书在《茶文化史》及《中国茶具》等章节中,将反映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图片尽量收入,例如,西安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唐代茶具,中国历代名壶、名碗、陆羽肖像等图片。在“中国当代茶艺”一章中,插入了由艺鸿文化传播中心陈艺鸿女士亲自操刀,表演冲茶方法及艺术的图片,图片精美鲜亮,不仅让读者直观学习到各种冲泡方法,更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封面设计上,美编紧密契合“茶”和“文化”的特质,用清新淡雅的茶绿色做基调色彩,书名用白色楷体,突出一个大而醒目的红色“茶”字。底案配以千年古松、小桥流水和依稀的远山,更显出其文化底蕴。

教材图书的畅销可能

笔者最初策划《中国茶文化》时,设想将其定位为高等院校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教材。但是,在编辑的过程中,不断和主编、高校教授、爱茶人士交流后发现,《中国茶文化》不仅仅可以打造成一本高校教材,还可以成为社会上爱好饮茶人士的休闲读物,茶学或茶文化学人士的研究参考书。以教材的策划思路,尝试走畅销书之路,为图书营销赢得更大的空间,这是笔者最深的感受。

茶文化在我国有深厚的渊源。茶叶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对外贸易产品。历代爱好茶、品味茶、研究茶的人士非常多,文人墨客留下不少关于茶文化的文字,如陆羽的《茶经》、赵佶的《大观茶论》、周作人的《喝茶》等。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茶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一种饮食的喜好引起人们的兴趣,饮茶更多地表现为中国人对古代文化的传承,饮茶能休闲生活,饮茶能修身养性,茶与人的精神世界相联系,品饮艺术有利于人们培养高雅的情趣,可以说,饮茶已经成为一种“盛世之清尚”,这是茶文化在中国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有了更多的人关注茶,那么关于茶文化的图书必然受到众多读者的追捧。《中国茶文化》这本普通的教材问世之时,并没有做过多的宣传,只是被多所高等院校选为教材。但是,短短半年之后,笔者却发现多家图书公司、图书大厦、新华书店都批量进货该书,零售业绩很好,这本教材图书被大众喜爱的程度大大出乎笔者的意料。更可喜的是,《中国茶文化》还被四川数家茶馆和茶道文化传播中心等机构选为参考用书,用于培训和馈赠客户,这些机构每年都通过四川新视觉教育图书有限公司购买近千册。《中国茶文化》一书出版仅两年多的时间,销售近三万册,实现教材和畅销书的完美结合。

通过《中国茶文化》的策划出版,笔者深深体会到我们既要服从于教材的规则,又不能被这个规则所限制,在思想上我们要突破成规,要有创新精神,一旦有合适的选题、合适的机会,我们可以做到教材与畅销书的完美结合。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推荐访问:陈规 畅销 教材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