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尔德林的“返乡”之旅

时间:2023-04-25 17:20:14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作为曾经被世界遗忘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德国著名诗人荷尔德林,其诗歌以浪漫抒情著称。他的诗歌主题中有一种浓郁的“返乡”情节贯穿始终。从他不同时期的作品当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整个德意志民族命运的思考从单纯的思乡升华为对整个民族精神文化的塑造。本文试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荷尔德林眼中故乡为何处这两个角度解读荷尔德林的“返乡”情节。

【关键词】:荷尔德林;返乡;德意志;海德格尔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德国著名浪漫主义抒情诗人。作为古典主义浪漫派诗歌的先驱,他曾被世界遗忘了将近一个世纪。荷尔德林1770年出生于内卡河畔,父亲是当地修道院总管,母亲是牧师之女,所以其思想深受宗教影响,这在其日后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1793年他毕业于神学院,虽有担任神职的资格,可他并未接受牧师这一职务。因为他接受的基督教教条与他在研究的希腊神话水火不容。通过对希腊神话的深入研究,荷尔德林逐渐产生了一种希腊崇拜的情感,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也可明显看出。随着荷尔德林思想的不断成熟,他开始将自身命运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从自身出发,将个人的“返乡”情节延伸到整个德意志民族寻求祖国统一的角度。面对当时的社会环境,诗人决定打破地狱的界限,将精神上的“返乡”这一概念引入自己的创作之中。所以,分析当时诗人所处的时代及社会背景,探寻诗人眼中的故乡为何处,对于理解其作品所要表达的含义有一定帮助。

一、德意志要走向哪里

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随着三十年战争的消炎完全散去,出现在德意志政治版图上的是三百多个邦和一千四百多个骑士领地,也就意味着总共有一千七百多个独立政权存在于德意志的半途之上。在这些国家中,有的小国只有几平方英里的土地。长期的分裂状态必然导致整个民族的落后,而历史idea逻輯向来都是——落后就要挨打。所以,德意志成为整个欧洲的战场。渐渐的,德意志仿佛对这样的场景习以为常:瑞典军队昨日还在自家草坪上横冲直撞,今日以胜利者姿态出现在视野中的却是法国,而明天在远处山峰插上国旗的有可能是俄国人。面对英法俄等国家不断膨胀的野心,德意志的诸侯不光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进行制止,反而助纣为虐,凭借向这些列强出租士兵来赚取财富。

国家分裂的受害者永远是人民。农作物歉收,万人死于饥荒,当时半数的孩子活不过十岁,而成年人的平均寿命也不超过四十五岁。《格林童话》中,孤儿与后母的故事,正是当时社会的写照。德意志,有民族无国家,使德意志的人民犹如丧家之犬,任人宰割。而在当时欧洲各国人的眼中,德语是粗俗的,路德虽然统一了德语,但法语仍然占据着德意志政治与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开诚布公的承认,他的德语甚至还不如马车夫好。随着法语强势地位而来的,便是法国文化的巨大冲击。“贵族和中产阶级们成为了‘法国狂’,文化理念、生活方式乃至饮食习惯都以法国为榜样。例如在戏剧创作中,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推崇的‘三一律’被德意志人毫无保留的视作金科玉律;在日常生活中,法国的服装、发型,甚至剃刀和内衣,都成为德意志人的最爱。”面对整个德意志民族的“迷失”,荷尔德林不禁思考:什么样的民族配称为德意志?德意志的民族精神到底是什么?德意志民族最终的归宿是哪里?

二、何为故乡

《还乡——至乡亲》是一首荷尔德林的哀歌,写于1801年春天他还乡的途中。虽是一首哀歌,但全诗也充满了欢快的情调。“阿尔卑斯山中仍然是明亮的夜,云雾,写着欢快的诗,笼罩深深的山谷。”那么,在荷尔德林的眼中,什么是故乡?

首先,出生地即为故乡。故乡作为一个基本主题贯穿了荷尔德林诗歌创作的始终,而不同时期,“故乡”的具体含义也有所不同。“地域上从大到小:母亲的家——内卡河流经的尼尔廷根——施瓦本地区——祖国德意志——欧洲。”而宾得则将其诗歌中的故乡具象化:“大地——空间原则、阳光——时间原则、苍穹(大气)——精神原则构成了故乡的三要素。”其次,根据海德格尔“人类通过世界的存在而存在”,“世界是由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的理论,这世界上本无故乡,人之所以有故乡这一概念是因为他们的离乡。成为一个“浪游者”漂泊异乡,才有了所谓的“故乡”以及荷尔德林笔下的“返乡”之旅。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漫游异乡本质上是一种返乡。”故乡这一概念在游子的一次次远行中逐渐确立起来并不断深化,与故乡在空间上的距离越遥远,心理上的距离越靠近。这样看来,返乡者真正身处故乡之时,也便是他离开故乡之日。因为对故乡的太过熟识,使每个游子身处其中却无法自知,“只有在运思作诗时,故乡才显现出来。”

作为希腊的“狂热”崇拜者,荷尔德林心中的故乡也与神有关,而神的缺位,让他产生了寻找精神故乡的想法。海德格尔把人的存在称作“此在”,并认为前苏格拉底时代的希腊人作为最本真的“此在”,能够起到桥梁作用,“他们通过神话思维模式,与存在沟通。因为神话既包含理性智慧,又包含着情感体验、沉醉等艺术和诗的特征,还包含着原始宗教和神启德因素。”在当时的时代,人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人是“本真”的生存,因为存在没有被遗忘,神没有缺位,人没有失去精神家园。“从柏拉图之后,由于把存在者当成存在,把主题理性逻辑当作唯一的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结果是,人只在存在者这个层面上‘追求真理’,追求到的只能是存在者所谓的‘真理’。而存在之真被遮蔽了,人失去了与存在之真的联系与沟通,失去了精神家园。”所以荷尔德林在他的诗歌中想要传达的是一种神性。既然上帝已经离开,而众神有尚未抵达,诗人就要起到沟通和桥梁的作用,将人与神联系在一起。从而完成人类精神的返乡。

三、结语

荷尔德林作为一名德国浪漫主义抒情诗人,优秀且神秘,海德格尔称其为“诗人的诗人”。他穷其一生都在咏叹着自己的内心世界,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跃然纸上。他忧国忧民,面对本民族的动荡不安,深深思索这德意志该往何处去,将自己的“返乡”与整个民族甚至全人类联系在一起,在他的诗歌中创造出一场盛大的“返乡”之旅。他将自己的内心还无保留的展现在读者面前,仿佛完成了一场献祭般的生命的焚烧。引用林克先生的诗作为结尾:“垂头的时候一切都饱满了/谁记得从前疯狂的燃烧/每一个花瓣都是火焰。”

参考文献:

[1]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

[2]海德尔格.浪游者[M].林克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6

[3]孟钟杰.德国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1

[4]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德国[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4

[5]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12

推荐访问:之旅 返乡 尔德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