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垄断产业引入竞争的效率分析

时间:2023-04-24 13:45:16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 中图分类号:F038.2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传统自然垄断产业管制理论认为由于自然垄断产业的成本次可加性,应由一家企业供给,但这已无法解释一些事实。笔者认为原因在于传统管制理论只从成本角度衡量,而未从社会福利和效率角度考虑。有学者提出竞争能提高生产和分配效率,应充分发挥竞争的积极作用以抵消牺牲规模经济的消极作用,使二者净效益最大。本文采用新的效率标准建立模型,以我国电信业为例进行检验,以期从理论上证明引入竞争将提高生产和分配效率。

关键词:自然垄断 竞争 效率

电力、电信、自来水、煤气等产业均属于自然垄断产业,自然垄断的现代定义是从成本的次可加性将其定义为:如果由一个企业生产整个行业产品的成本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生产等量该产品的成本总和更低,那么该产业就是自然垄断产业。由于该产业自身的技术特点认为,自然垄断产业中应由极少数企业来生产比由多家较小规模企业来生产更具有效率,因此需要对该产业实施进入管制。而在现实中,很多的自然垄断企业通过引入竞争,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服务水平,这不禁引发了笔者在自然垄断产业中引入竞争的思考。

自然垄断产业管制理论的缺陷分析

管制政策过分强调成本弱增性,而忽视了竞争的积极作用。自然垄断产业的管制理论从自然垄断产业自身的沉没成本大、成本弱增性等技术特征出发,强调对该产业的进入管制,以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但这种观点对某些事实却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从有关的实证资料来看,电力产业的配电业务由于引入竞争,不仅没有出现自然垄断理论所预计的较高生产经营成本和电价水平,反而改善了服务质量,降低了成本和电价水平,提高了生产和分配效率。由此可见,在一定条件下,自然垄断产业引入竞争的效果是积极的。笔者认为原因在于传统管制理论的判断标准是从成本角度衡量的,而从社会福利和效率角度衡量会更有说服力。

竞争性市场可以实现资源的帕累托有效配置,社会福利达到最大,而垄断却会导致低效,这种低效包括生产和分配低效。因此,一个企业独占市场虽然充分发挥了规模经济,但也会在一定情况下导致低效,而竞争虽然会牺牲部分规模经济,但一定条件下也会带来高效,因此有学者认为,“竞争迫使垄断企业减少了各种低效率现象,竞争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大于所牺牲的部分规模经济效益”(王俊豪,1998)。所以,政府的管制不应只强调规模经济,应当以提高效率为最终目标,通过放松管制充分发挥竞争的积极作用以抵消牺牲规模经济的消极作用,使二者净效益最大。

引入竞争可提高效率的模型检验

有学者对于在自然垄断产业引入竞争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但却缺乏较为深入的理论模型化分析,笔者给出一个模型,试图从福利的角度来证明引入竞争在一定条件下可带来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总和的提高,从而提升效率。

假设需求曲线为D(P)=k—P,成本曲线为:C(Q)=a+bQ2,则MC=2bQ,AC=a/Q+bQ,这里只考虑企业生产一种产品的情况如图1所示。

首先,确定成本弱增的产量范围,若原来由一家企业生产Q的产量现在由两家企业生产,一家生产m单位,另一家生产Q-m单位,总生产成本为:C(m)+C(Q-m)=2a+bm2+(Q-m)2,对m求导,可得m=Q/2,即为使成本最低,应将产量在两家企业中均分,总成本为2[a+b(Q/2)2],利用成本次可加性的定义,则有a+bQ2<2[a+b(Q/2)2],Q<√2a/b,因此当市场需求曲线与成本曲线交点处产量小于√2a/b时,符合自然垄断的条件。又因需求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的靠右的交点处的产量为:[k+√k2-4a(b+1)]/2(b+1),因此:[k+√k2-4a(b+1)]/2(b+1)<√2a/b,即2k2b>9ab2+12ab+4a。此情况下,无论企业如何定价,按边际成本定价福利最大,此时Q=k/2b+1,P=2cb/2b+1,生产者剩余为1/2PQ=k2b/(2b+1)2,消费者剩余为1/2Q(k-P)=k2/2(2b+1)2,总福利为k2/2(2b+1)。

若市场中有两个规模和成本一样的企业,成本函数为 C(q)=a+bq2,需求不变,各自的需求函数为 q=1/2(k-P),如图2所示。若政府要求企业按利润最大化原则定价,有q=k/(4+2b),P=kb+k/(b+2),MC=kb/(2+b),AC=a(4+2b)2+k2b/[k(4+2b)],若此时也存在超额利润,需满足P>AC,即k2>4a(b+2)。

因此,消费者剩余为1/2(k-P)q=k2/[4(b+2)2],生产者剩余为1/2q(2P-MC)=k2/(8+4b),总剩余为k2(b+3)/4(b+2)2,显然,两个企业的总剩余为2k2b+3k2/[2(b+2)2\],大于一个企业的总剩余。当然得出这样的结果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2k2b>9ab2+12ab+4a,k2>4a(b+2),但可以找到符合条件的k、a、b。

若政府不对企业定价进行干预,引入伯川德模型,价格竞争的结果将是竞争性的,此时的总福利水平要大于上述福利水平,从而大于一个企业的情况。

尽管传统的理论认为自然垄断产业应当由一家企业来满足需求,因为此时一家企业生产可充分发挥成本弱增性以降低成本,但这里存在的问题是单纯只从成本的角度来衡量效率是不完整的,而应当从帕累托效率中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角度来衡量。上述模型证明了在自然垄断产业由于引入竞争而提高了总福利水平,竞争的积极作用超出牺牲成本弱增性的消极作用。以上只是从静态的角度来分析,若考虑动态的因素,仍以伯川德模型为例,竞争机制可以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而从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的角度来看,社会经济效率仍然是提高的。

以上本文只是从静态的角度来分析,若考虑动态的因素,本文仍以伯川德模型为例。当两家企业的成本不对称时,在一定条件下,成本较低的企业会获得正的利润,而成本高的企业利润为零(Jean Tirole,1997)。因此,竞争机制可以提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激励,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从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的角度来看,社会经济效率仍然是提高的。这一点可以从上述的电力产业引入竞争的实例中看到。

对模型结果的计量实证分析

Scott J. Wallsten采用计量经济模型验证了发展中国家在电信业引入竞争、私有化和规制政策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得出竞争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分配效率的关键结论。本文为验证以上模型的结论,以我国1992年至2002年11年来电信业发展为例,采用Scott J. Wallsten所创建的线性模型进行验证。

(一)数据的选取

社会福利即效率的提高,包括生产效率和分配效率,本文选取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来衡量生产效率。分配效率采用国际上通用的统计指标电话机普及率(部/千人)来衡量。解释变量包括代表竞争程度的电信运营商的数量和人均GDP。而诸如人口数量、城镇人口比率、出口等因素暂时作为随机误差项来考虑。

(二)建立模型

E = α*C + β*R + ε,其中E代表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和电话普及率,C代表电信运营商的数量,R代表人均GDP,α、β是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

(三)回归结果

由回归结果可知,运营商的数量即竞争程度和生产效率和分配效率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并且影响显著,每增加一家运营商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就增加大约559101路端,而电话普及率每千人增加将近61部电话,即随着竞争程度的提升效率是提高的,这和以上理论分析的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传统的自然垄断产业管制理论由于是从成本角度来衡量,因此无法很好地解释事实。如果以社会福利和效率作为判断标准,就可以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来证明。在一定条件下,自然垄断产业引入竞争可以使竞争的积极影响大于牺牲规模经济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使社会福利水平上升、效率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俊豪.论自然垄断产业的有效竞争.经济研究,1998(8)

2.杨艳.对自然垄断理论的评价与再认识.经济科学,2002(2)

作者简介:

崔宁:1981年生人,女,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组织与规制理论。

推荐访问:垄断 引入 效率 竞争 自然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