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变革环境下基础运营商的转型趋向

时间:2023-04-24 11:00:11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市场化和移动互联网两股力量、两股浪潮的耦合与共振,引发了我国电信业的大调整、大变革。三大基础运营商在这创新突围可期、掉队风险犹存,随时可能被边缘化、通道化的重要关口,不约而同地开启了一场从观念到思维、从战略到执行的,全方位、立体型的,自我救赎、自我颠覆式的悄然转型,其转型趋势也已初露端倪,即去垄断化、去寡头化、去电信化。

[关键词]运营商;市场化;移动互联网;资费套餐

[中图分类号]F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8-0033-02

1 面向市场:“去垄断化”

一般来说,经营垄断容易滋生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创新乏力、竞争倦怠等行业陋习。我国电信业虽有丰富的市场基因,但经营垄断依旧没有完全打破。新近的电信改革新政催生了竞争主体多元化、业绩考核严苛化、市场格局不确定化,以釜底抽薪之举冲破了电信市场的垄断经营。三大运营商正加速向普通的市场参与主体回归,加快从心态到观念、从思维到行为的全方位“去垄断化”。

1.1 民营资本批量涌入,开创了电信运营市场全新的利益格局与竞争格局

①虚拟运营商的快速入局,以批量涌入民营资本、成倍增加竞争主体的方式,撬动了电信运营市场的竞争格局,被视为打破三大运营商经营垄断的有力信号。②工信部正计划放开民营资本进入宽带接入市场,参与宽带“最后一公里”建设。③根据2014年5月《无线电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主管部门有意向增加通过招标、拍卖分配无线电频率资源的方式,以促进无线电频率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种种迹象表明,在竞争主体多元化的冲击下,基础运营商“躺着也挣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终于有所“低下高昂的头”,不再唯我独尊。

1.2 “营改增”及提高红利上缴比例双管齐下,抹去了基础运营商“旱涝保收”的优越感

从2014年6月起电信业正式纳入“营改增”试点,原先营业税制下的邮电通信业税目统一执行3%的税率,在“营改增”后将执行差异化税率,基础电信服务执行11%的增值税率,增值电信服务执行6%的税率。来自工信部的调查显示,实施“营改增”后,三大运营商的利润将下降36.5%,电信增值服务企业利润降幅也有20%。[1]此外,从2014年起所有央企红利上缴比例再提高5个百分点,运营商也不例外。此两项政策无异于两道“紧箍”,既拷问着运营商的业务结构、经营模式及财务体系,又消弭了运营商“旱涝保收”的优越感。

1.3 4G争夺战白热化,博弈过程更为复杂

在工信部先期仅发放TD-LTE一张4G牌照的情况下,中国移动占尽先机,获得了明显的“抢跑”优势。公开数据显示,中国移动2014年4月净增4G用户200.5万户,当月中国联通3G/4G用户数合并才净增211万户,中国电信则再度流失103万户,说明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在市场格局演变中处境较为被动。不难设想,一旦FDD-LTE牌照落地,运营商围绕4G的市场争夺战将空前白热化,博弈过程更加扑朔迷离。

2 面向用户:“去寡头化”

长期以来,运营商作为电信市场的绝对强势方,在回应用户合理诉求时,不可避免地显露出专横、霸道、冷漠、有恃无恐等态度,或流露出不顾忌用户群体情绪与感受的言行,然而在市场格局、竞争格局深刻变迁后,转而懂得去迎合、示好用户,用户的弱势地位得以逆转。这个悄然演变的过程,不妨称之为“去寡头化”。

2.1 电信资费的亲民化从若干年前的“为什么不要求打的按秒计费”,到近期的“一夜耗光一栋房”、“清零是行业惯例”、“套餐资费一国两制”,再到“流量是鸡腿,吃剩的不能打包”的争议,电信服务一度饱受诟病,也让人们屡屡领略到运营商服务态度的生硬与霸道、营销策略的机械与僵化、消费者的弱势与无奈。2014年5月9日工信部、发改委《关于电信业务资费实行市场调节价的通告》,宣布放开所有电信业务资费,取消电信资费审批,实行运营商自主定价。当人们还在为业绩承压的运营商会不会借政策松绑之机来提高资费以转嫁税负一事争论时,三大运营商却迅即推出了更加优惠的新套餐体系。流量的降价与促销成为新套餐体系的最大亮点,中国移动的流量新政最具标杆性意义:既显著降低4G门槛,又扩充套餐内流量,还大幅调低流量单价;推行流量分享,鼓励饱和使用;温和摒弃流量月度清零政策,改为季度清零或半年清零;承诺积极酝酿流量转赠、兑换等。总之,新资费体系的亲民色彩一览无遗。

2.2 套餐设置的人性化

套餐设置的人性化,对运营商来说是关怀老用户、吸引新客户、增加客户黏性的新的竞争点,对于用户来说则有利于实现“通信福利”的最大化。①简单化是赢得用户青睐的前提。简化各种促销活动中烦琐的捆绑,能消除用户顾虑;网络流量不再区分2G、3G还是4G,方便用户使用;积极探索后向流量付费模式,能消除用户流量恐慌。②个性化意味着用户自主选择权的充分尊重。摒弃语音、短信、流量等业务的相互捆绑、一体打包,推崇私人定制、自由组合是大势所趋,例如中国移动承诺套餐随意定制,中国联通则推出自由组合套餐,两者如出一辙。③智能化是人性化渐行渐近的目标。中国移动的新资费体系引入了“流量超限自动升档”的做法,即对于超出既定套餐的流量,不再按单价计算,而是归入下一资费档计算,颇受市场欢迎。另外,“弹性智能套餐”也并非遥不可及,它是指每月根据客户实际消费情况动态地匹配最恰当的某档套餐,让客户彻底无须纠结每月到底该选择多大的套餐,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自动匹配。

3 面向未来:“去电信化”

当前,互联网服务的移动化浪潮势不可挡。“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最大的信息消费市场、最活跃的创新领域、最强的ICT产业驱动力量”。[2]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公司是主导者,运营商作为通信设施的提供者,假如迟迟不大举进军内容运营,其核心优势将会丧失殆尽,并沉沦为流量通道,仅限于“为他人作嫁衣裳”。培育互联网精神,提升互联网思维,致力于商业模式的重建,是运营商避免通道化、边缘化的必由之路,也是避免同质化竞争及“囚徒困境”的必然抉择。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移动互联网白皮书(2014)》指出,当前电信业的产业环境正在向“去电信化”和“互联网中心化”演进。

3.1 致力于把数据流量经营和OTT业务打造成为未来增收的主引擎

当前,电信业正进入了一个流量驱动、应用驱动的时代。一方面,移动数据流量和应用服务收入占比迅猛攀升,而语音、短信业务收入则见顶回落;另一方面,OTT从寄生向宿主进化,从破坏整个产业链价值的搅局者向价值链中心转变。数据显示,2013年移动数据及互联网业务收入对行业收入增长的贡献已经达到75.7%,同比增长48.4%。[2]有专家预计,移动数据流量收入和OTT业务收入之和,将在两三年内超越语音收入,且在2020年左右将达到产业总收入的70左右;其中OTT业务在2022年将占据整个全球移动行业份额的40%。[2]有鉴于此,运营商一要断臂求生、自我革命。中国移动在《下一代融合通信白皮书》决意把原有语音、短信、联系人等业务直接升级成类似微信的OTT业务,说明中国移动正在为一个中长期目标而决绝放弃部分传统业务收入。二要顺应趋势,加强与OTT服务商的合作共赢,而非简单变相“封杀”。三要在互联网业务、商业模式的创新上加强跨界融合,致力于打造平台开放、产业链协作、数据聚合的多元化生态环境。

3.2 重视后向流量经营,消除流量恐慌,实现多方共赢

传统的移动语音和短信业务日渐式微,互联网已成为信息消费的主体。据工信部统计数据,2014年1月移动本地、长途去话MOU同比分别下降5.9%和6.2%,移动短信业务量同比下降4.5%,而以OTT类应用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则大行其道。[2]流量付费模式有前向、后向之分,定向、非定向之别,其中流量后向付费模式成为实现多方共赢、引领运营商转型的新方向,既为用户省钱省流量,消除流量恐慌,激发使用热情,又能为应用提供商吸引流量敏感性用户,刺激消费,有效提升应用的黏性和活跃度。国外的Facebook已在45个国家为用户提供免流量的文字版应用;国内的“微信沃卡”等也实现了用户使用、企业埋单的后向付费模式,成效显著。

3.3 积极开拓互联网金融

随着行业融合渗透的步伐加快,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从现象到概念、从概念到产业方兴未艾。运营商进军互联网金融领域,具有先天优势。运营商都有各自的支付平台,无异于具备了互联网金融的运营场景,从支付领域向互联网金融迁移,属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之举;电信运营商都是大型央企,以其品牌优势切入互联网金融,对于提升资金安全性、稳定金融系统有积极作用。运营商进军互联网金融要注重突破两个方向:①手机支付特别是近场支付,是运营商得天独厚的重要的差异化竞争力,理应成为其迈向互联网金融的首选切入点。②直接对接货币基金,开发“类余额宝”产品,应是运营商进军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突破点。此举有利于发挥运营商挟用户基数体量庞大的优势,激活其一直处于沉睡状态的海量大数据;有利于激活预存话费、话费余额等所产生的巨量资金沉淀;有利于为用户提供增值理财服务,创造衍生价值,实现资金收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董军.4G后电信业格局酝酿大变局:市场化节奏加快.http:///cysc/communications/yjdt/201405/18/t20140518_2831895.shtml.

[2]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移动互联网白皮书(2014年)[R].2014.

推荐访问:趋向 变革 运营商 转型 试论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