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事业单位财务和会计制度背景下高校内部审计转型实践分析

时间:2023-04-21 17:35:16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新形势下,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的实施对高校内部审计转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高校应在传统审计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审计转型的方式和途径,开展内部审计转型实践工作,充分发挥现代内部审计的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高校财务会计制度 内部审计转型 效益审计 内控及风险导向审计

2013年1月1日起,由财政部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新制度兼顾了财务、预算、资产等管理的需要,规范了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新制度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必然会对高校内部审计产生重大影响,也必将对处于转型时期的高校内部审计实践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新制度的特点分析

(一)高校财务制度引入权责发生制

明确了高校的教育补偿机制,财政部门对高校在预算拨款资金的使用方面日益注重绩效考核和评估,权责发生制的使用可以准确地反映高校的资产负债状况及项目运行成本,反映高校的资金运行全貌。

(二)加强了预决算管理

全部收支都纳入预算管理,实行全口径综合预算。另外新制度把基建会计纳入统一核算,提高了高校预算的真实性与实用性。

(三)固定资产计量标准提高与计提折旧,强化了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

新制度使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不再背离,使之更加符合实际。

(四)严格限定对外投资经营活动

新制度规定,高校不得使用财政拨款及其结余进行对外投资,明确了教育与经营分开,规避了高校投资的风险性。

(五)突出了财务监督的重要性

专设“财务监督”一章,关注高校的资产变动状况和资金使用效率,将财政资金和非财政资金分开核算,增加对财政资金的掌握,要求高校建立健全内控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等监督制度,为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必然选择构建良好环境。

(六)重视防范财务风险和绩效评估,财务报表体系多元化

财务报表的结构更加透明,更简洁地反映高校的财务变化状况,有利于减少内部审计工作量,发挥内审的审查作用。

二、新制度背景下高校内部审计转型实践应把握的重点

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开展效益和管理审计,评价内部控制质量和管理水平,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定位服务导向型,决定了高校内部审计既要行使监督评价与鉴定的职能,又要行使咨询控制的职能,寓监督于服务之中。新制度的实施有利于高校开展内部审计拓展业务范围,推进组织内控制度建设,开展效益管理审计及内控风险审计等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开展效益审计

从某种意义上讲,效益审计是财务收支审计的延伸,积极开展以提高办学效率为目的的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是当前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一个有效渠道。高校如何增加办学经费和建设资金,如何把有限的经费投入到效率最高效益最佳的地方,做到少花钱多办事是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

1.新制度的实施为内部审计提供了政策依据。因原制度在预算执行结果、财务风险防范、资金使用绩效等方面缺少相关规定,给审计工作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比如新制度实施前高校存在固定资产账实不符,运用固定资产经营补充教育经费的现象,在实行新制度后都能真实完整地得到反映,新制度的修订适应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将高校教学经费和科研经费的收入与费用分开核算,基建会计并入高校会计进行核算,这些变化将高校所有的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全面反映,为核算生均成本、人均费用比率、人均经费收入等指标提供了政策依据。

2.高校应根据新制度的精神结合自身的情况合理确定教育成本,加强成本核算和资产管理。旧制度无法正确估算的教育成本,新制度在这方面作了很大调整,将企业财务管理理念运用到高校财务管理中,像资产损耗、费用折旧等,都是对高校收支多元化的正确处理,对高校教育成本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比如在支出管理基础上,将与效益相关的费用,利用权责发生制归集分配,按专业、学生层次分类核算,通过纵向或横向比较促进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内审人员应与学校各成本中心和资产部门加强沟通,逐步细化成本核算,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具有教育特色的成本核算和资产管理制度。

3.加强对人财物资源配置方向的效益审计。人员经费、专项经费、基本建设经费等是学校资源配置的重点方向,在这些领域普遍存在资源浪费、资金效益不高的问题,因此将这些领域作为高校效益审计的内容能够取得明显效果。实践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效益审计:一是开展预算效益审计,以零基预算为基础,强调预算激励机制,强调项目的绩效考核机制,这些变化要求审计工作全面分析预算编制的合理性、科学性,为学校决策和管理提供建设性、前瞻性的信息服务。二是围绕重点资金、重点项目进行审计,例如:设备采购、科研资金、基本建设资金等,这些项目在保证学校培养高质量人才,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加快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些资金的使用效益及合理性难以界定,如果管理控制不到位,就会出现效益低下、浪费甚至腐败的问题,加强对这些项目的审计尤显重要。

目前湖北多数高校仍然处在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的阶段,高校内部审计应该在继续做好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思路,有选择性地在一些项目上增加效益审计的分量,将工作重点逐渐转移到效益和管理上来。同时高校应借鉴政府效益审计经验,结合政府审计的3E目标,积极开展高校效益审计理论研究,提出开展效益审计工作的新思路,探索符合高校特点的效益评价准则和指标体系,推进审计成果的运用,发挥效益审计的效用。

(二)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

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是确保高校组织管理规范化和防范风险的基础。内部控制审计一直是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要业务,目前高校内部控制审计大多还停留在内控测评阶段,还没有普遍开展基于高校业务管理、增强高校风险防控、保证高校治理结构有效运行的内部审计。新制度明确要求建立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更侧重高校自身财务情况的审查,一方面起到了增强内部控制意识,优化了内部控制的审计环境,另一方面推动了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为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提供了制度依据。这些变化要求:(1)审计工作将审查的重点落脚到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管理,而非单纯的数字汇总汇报。(2)推进内部审计开展集约式规模审计,由内审部门牵头,加强组织协调,整合监督资源,发动纪检监察、财务、人事、基建等多个部门参与到联合审计小组,由被动防御向主动积极控制为主转变。(3)开展灵活多样的内部控制审计,从形式上既可以开展专门的内部控制审计,也可以与其他审计业务相结合,内部控制审计可以与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基建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等业务结合,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基于高校目前审计部门任务重、人员少的现状,可以开展一些专题的内部控制审计,如开展规章制度建设情况的专项审计,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专项审计,针对二级学院内部控制的专项审计等。总之,通过高校内部控制审计,建立完善资金的使用与约束机制,保障资产的安全完整,有效地使用各种手段,提高经营效果和效率。

现代内部审计在经历了财务导向——业务导向——管理导向等3个阶段后进入了风险导向阶段,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将风险意识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以组织的整体风险评估作为目的,更加重视审计的事前规划,一是审计工作重心前移,及早确认风险,二是审计关口前移,使内部审计由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事中和事前审计相结合。

(三)加强经济责任审计

新制度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能够有效地解决原会计制度无法突破的瓶颈问题。例如,新制度明确规定了基建数据并入会计“大账”,确保任职期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更为准确、客观地反映出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的财务状况。引入了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后,审计人员以“虚提”折旧和摊销后的资产,评价经济责任人任期内资产增减变动情况,应该比较客观。1.建立风险导向的经济责任审计模式,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转向以管理审计为主,以离任审计转向任期内审计,由事后的评价转向事前的预测和始终的控制,将是创新经济责任审计实务的发展方向。2.拓展审计方法,采用账目审计与账外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联系会议制度,加强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等,客观地评价负责人的经济责任。3.正确处理和运用审计成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之成为干部使用、监督、考核的一个重要依据,努力实现审计成果最大化。

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不仅仅停留在对过去业绩的评价,更是在推动高校内部控制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方面不断发挥作用。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全面客观评价高校领导的任期责任,进一步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及时发现和堵塞管理中的漏洞,不断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保证重大事项的科学民主决策。

(四)推进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

加强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手段,推进从单纯的工程造价结算审计向建设项目立项、招投标、施工、竣工及决算的全过程审计转变,加大基建修缮审计中内部控制审计的分量,对各阶段的管理情况及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以实现建设资金效益最大化。新制度规定基建并入学校大账,消除了多个会计主体,消除了基建贷款本金利息的分渠道核算现象,消除了基建完工固定资产长期不结转的现象,这一系列改变都将对全过程审计产生积极的影响。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在高校内部审计职能转型过程中应运而生,其成功实践又进一步促进高校内部审计转型。

(五)开展后续审计和推行审计公示制度

后续审计是内审机构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及其效果而实施的审计,建立后续审计制度是开创审计工作新局面的一种新思路。在后续审计中,审计人员对被审计部门采取纠正落实后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分析查找影响审计目标实现的因素,促使审计处理意见和建议在被审计单位得到正确落实和采纳,确保审计工作成果得到转化,使内审工作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

现代内部审计的核心理念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审计意见落实率。审计公示制度把民主监督和审计监督有效结合起来,强化了审计监督效果,促使内部审计行为更加透明规范化。高校可以通过板报、网页、公告等形式让审计风暴的范围更为广泛。作为褒奖进步、揭露问题的手段,审计公示不仅是高校审计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高校审计效益最大化的途径。

(六)创新审计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计算机审计是全面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在信息化条件下履行审计职能的基本要求,目前高校内部审计的技术方法运用较多的还是传统的查账,审计调查、系统分析、审计抽样,特别是计算机辅助审计运用意识不强。高校财务核算电子化及管理的信息化,不仅对会计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审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内审人员要了解高校内部信息系统和财务、审计软件,以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更为关键的是内审人员要能够具备运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内部审计转型实践是一个多层次循序渐变的过程,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应提升内审工作的前瞻性,树立“防范胜于纠正”的理念,在传统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先进技术把效益审计、管理审计、风险内控审计及责任审计融入到日常工作中,提升专业素质,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积极探索审计转型的方式和途径,突出重点,积累经验,稳妥推进,充分发挥现代内部审计的功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彤.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目标导向与路径选择[J].中国内部审计,2011,(11).

2.高健,高卫星.管理审计思想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实践[J].中国内部审计,2013,(3).

3.唐华琳.浅析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的难点及其突破路径[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社科),2012,(15).

推荐访问:会计制度 转型 事业单位 内部审计 实践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