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土文化中的历史建筑色彩

时间:2023-04-19 17:00:10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在黄土文化的影响下建造的建筑是环境色彩的载体,历史建筑、本土建筑等建筑色彩都是本区环境色彩的体现。文章通过对黄土文化的定义、对黄土高原历史建筑的成因、色彩变化等阐述,对陕西黄土高原环境色彩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黄土文化、历史建筑、环境色彩、宗教建筑、地域文化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涵盖面非常广泛;而狭义的文化则指的是精神文化,它包括宗教、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等。黄土文化是由“黄土地”这个地理背景而得名的,因而本文中的黄土文化是指在陕西黄土高原悠久绵长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风俗习惯和蓬勃发展的现代文化下共同铸就的具有鲜明特色地域文化,这也是对黄土文化的定义。

从黄土文化的形成看来,它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它是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历史发展共同铸就的。历史建筑指的是具有一定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反映城市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建筑物。历史建筑的色彩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性,能够突出反映所属地区的地域文化的建筑遗产色彩。不管在任何时候,它都是属于地区的地域色彩的一部分。因此是黄土文化对本地区的历史建筑研究和城镇建筑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帮助,特别是在研究环境色彩中建筑色彩的部分。

一、黄土文化中的历史建筑

在我国的历史建筑主要包括军事建筑、宫殿、宗教佛窟、祭祀或摩崖石刻和园林建筑、古代民居等。本文的历史建筑则主要围绕黄土文化中产生的宗教建筑和古迹遗址。

本区历史建筑包括宗教建筑、摩崖石刻、古代民居和军事建筑。宗教建筑在陕西黄土高原地区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建筑之一。在黄土文化中,宗教文化可以说是色彩最浓重的,宗教建筑是宗教文化的载体。从最原始对黄土的自然崇拜到神灵信仰逐渐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精神需求,发展到后来则是从人祖崇拜发展到了神圣的偶像崇拜。这些崇拜信仰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当时人们的生存、生产方式紧密相关。在这里,几乎每个村子都有小庙,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求雨、祭祖、求子、求医等,都是就近拜谒、祈福。因此,宗教建筑在这里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也是本地区的文化活动中心和文物集中场所。在它的建筑形体上的色彩又经常反映出一个地区、民族的文化特色,它承载着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

区域建筑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很明显,木材的匮乏是本区建筑材料的特点,因此在建筑材料上主要是充分利用当地的黄土资源,与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但是对于集权者的宫殿建筑、富豪宅院、信仰宗教建筑的建筑材料是砖石材料,也会有其它色彩作为点缀,为单调的历史建筑色彩增添乐趣,所以在古代的建筑色彩主要以土黄色调为主。

二、宗教建筑的色彩

在陕西黄土高原遗存的宗教建筑主要是寺庙、道观、佛洞(佛窟)等,其中以榆林市居多。榆林市的佛教寺庙建筑兴建大约始于魏晋时期,在明清时期达到较大规模,主要分布在佳县、米脂、绥德、榆林、府谷等地,白云山、清凉寺、无量寺等寺庙建筑群星棋布。

“天下名山僧占多”,这句话也说出了陕西黄土高原宗教建筑在地理上的分布特色。古往今来,名刹古寺大多是坐落于雄伟俊秀、山清水秀的名山胜景之中。宗教建筑和秀丽的大自然交相辉映,常常以山名为寺名,陕西黄土高原地区的宗教建筑同样是以自然条件为基础修建的。如位于榆林佳县的白云山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宗教建筑群,同时也是全国著名的道教圣地。濒临黄河,气势宏大,古朴典雅,风光秀丽,景色迷人,山上的白云观建筑群,创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作为一个辐射源向陕西黄土高原大地的各个山村扩展开来。位于延安太和山的太和庙始建年代不详,在明万历七年进行扩建,也是一处道教圣地。由于社会、经济、精神、道德、伦理等因素,使道教文化成为陕西黄土高原地域特色的集合体。每年的农历正月、三月三、四月八、九月九都会举办传统庙会。

依据中国对建筑色彩的运用都遵循着统一和谐的原则,本区的宗教建筑群的整体色彩与自然环境较为融合。通过对本区多地区的走访调研,同时根据本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建筑材料的区域特点来看,本区的宗教建筑有着地域建筑色彩、风格和宗教特色色彩的双重性。本区的宗教建筑群的色彩主要是以土黄色、青灰色、红色为主(如图1、2)。大面积的黄色和青灰色作为墙面,因为本土建筑材料主要是以黄土、青砖等为主要的地方材料,在建造方面能够节省一定的人力和费用,在整体色彩感觉上相互协调,没有太过突兀的色彩出现。从色彩构成上看,大面积的墙面色彩为主色调,即青灰色、土黄色,搭配红色、绿色、冷灰色的屋顶,高彩度红色的门、窗和青色、蓝色的斗拱以及多彩的局部圖案点缀其间(如图3),色彩大方而又不简单,尽显出陕西黄土高原上人们对宗教虔诚的崇拜和敬仰。

以上的这些色彩是在对分析相较大型的建筑群而得出的色彩现状,对于那些相对较小的宗教建筑,如在小村庄里的小庙,在色彩构成上可能没有那么多的讲究,但是在整体的色彩感觉上是与之相同的。

佛教的兴起也带动了佛教石窟雕塑艺术的出现,如:红石峡雄山寺石刻、安崖乡金明寺石刻,府谷万佛洞石刻、波罗接引寺石刻等,这些可以归类为宗教建筑另外一种载体,即佛洞(窟)。佛洞是对宗教信仰文化的另一种承托载体,同时佛洞更是能体现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融合。在陕西黄土高原上分布着许多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佛窟,如米脂的万佛洞、府谷的千佛洞、清凉寺的千佛洞等。陕西黄土高原由于自身特殊的地理位置,佛洞建造在选址上还是比较有讲究。雕刻的时候直接利用自身的石材,可以看出黄色调是这些佛洞的基本色调(如图4、5)。古代人们在雕刻之后会给佛像绘上色彩,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这些色彩逐渐消失,有的佛像则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破坏,残留下来的色彩很少。在现代看来,佛洞的整体色彩呈现的是土黄色调,和周边的黄土氛围融合的十分协调,不会显现出一丝的不适,这也是陕西黄土高原环境色彩的重要特点之一。

佳县云岩寺、玉泉寺,榆林红石峡摩崖题刻,府谷的千佛洞等,这些北魏至隋唐、明清的石刻石窟和壁画艺术,填补了北方特别是长城以北石窟遗存的空白。这些石窟石刻受宗教信仰影响比较大,一般都是为宗教信仰所用。石窟石刻多是在临崖开凿的石洞或是天然的石壁上摩刻,因为长久的自然侵蚀,人为破坏,很多色彩消失,露出原本的质地色彩。不同地区的不同地质条件,土质或石质色彩不同,因此在陕西黄土高原地区这些石刻石窟遗址呈现出来的色彩以土黄色、黄褐色为主。如榆林的红石峡,位于榆林城北依红山下,东西对峙的两崖有如刀削一般,峭拔矗立,榆溪河穿流而过,在储色崖壁上布满了历代名人题刻和大约20多个大大小小的石窟。红石峡因为本身裸露的崖壁呈土黄色,夕阳西下,红色的余光照射在土黄色的崖壁上,反射出红色的光辉,十分耀眼。这也是红石峡的环境色彩呈现,是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如图6)。

陕西黄土高原的宗教文化是一种把世俗与宗教融为一体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时代延续、传承和发展的能力,它积淀了农民群众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心理状态和行为处事,是黄土文化中的一部分。这些宗教建筑不管是运用周边建筑材料建造而成的宗教建筑还是直接就地形之便利用自身材料建造起来的佛洞,它们呈现出来的色彩都是我国佛教建筑色彩的组成部分,它包含了高原上人们的艺术造诣和精神世界的向往,是黄土文化的体现。

三、古迹遗址

陕西黄土高原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积淀着炎黄子孙们在发祥、繁衍声息的漫长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古朴、丰厚的文化财富,在这里埋藏着很多的历史文物和蕴藏历史文化宝藏的古迹遗址。历史文物是古代人们生产生活最直观的体现,而古迹遗址,它裸露在人们的视野中,它同样具有历史时期的文化、色彩特征,是人们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一种体现,它呈现出来的色彩相较于现代建筑色彩更加具有地域性特点,更能体现出本区的环境色彩特征。在今天,古迹遗址作为先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外,它还是一个旅游休闲的好去处,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色彩,有利于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文关于古迹遗址的具体内容主要指的是在延安、榆林两区范围内的相关历史古迹遗址。本区的古迹遗址呈现的色彩主要是土黄色、红褐色、灰褐色、青灰色。

从区域位置和历史方面来说本区在古代中国是属于重要的边陲地区。从原始社会开始到明清时期,这里总是弥漫着战争的空气,在战争之后的和平时期中形成了多次的民族融合,各民族的风俗文化相继融入在建筑中。作为边陲地区的陕西黄土高原在不同时期兴建起来的很多城镇在当时是以军事防御作为首要作用的,如古长城、烽火台。古代在榆林西北部修建的长城发展到今天因为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很多残留下来的只有一个土堆,其中保留较完整的是在战国、秦、隋、明几代所筑的长城遗址并且被誉为“天下第一台”的明长城上最大的军事瞭望台--镇北台。前面提到的关于古代建筑的色彩很多时候是受到地方材料的影响,因为在那个年代,并没有像现代这样有高速发达的交通,很多时候在建造房屋或是其他建筑的时候都是直接运用本地区的地方材料。本区域内的古长城遗迹多是采用夯土墙,仅关门、敌楼包砖,所以在色彩上呈现为土黄色、黄灰褐色。土黄色是夯土墙在经过了常年的风蚀雨浸后剩下了一个大土堆的长城的某一段。以镇北台为例,这算是比较完整的一个古迹遗址,台之各层均用青砖包砌,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各种物质对其侵蚀,黄土常年的沾附,逐渐形成外墙色彩出现斑驳的黄灰褐色。长城沿线的色彩在外墙上也均与镇北台有同样的色彩感觉。站在镇北台上,整个榆林市区尽收眼底,同时因为当代对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比较高,所以在镇北台周边的环境色彩也逐渐由原来的一片土黄色向绿色过渡(如图7、8)。

除了古长城遗址之外,还有一些属于明清的古迹建筑,这些古迹建筑在色彩上呈现出青灰色。如在府谷县城里面的明清古建筑和佳县木头裕村子里的明清建筑均呈现出青灰色,从建筑材料上看,这些古城建筑均是夯土外包石条砌就,城垛以砖砌成。陕西黄土高原地区的砖石色泽青蓝且质地较好,是古代建筑的优质材料。青灰色彩是历史留下的记忆,是一种严肃的色彩感觉。从青灰的古建筑可以看出历史的痕迹和原本属于这里的环境色彩(如图9、10、11)。

陕西黄土高原的历史建筑是经历过历史长河的磨练和考验才逐渐形成目前的状态。从一无所有的黄土地到现代人口密集的城市空间,这里面包涵的是复杂的文化传统和人们的心理情感意识,而这些在文化上也都归结于黄土文化中,在实质上则是陕西黄土高原地区人们的质朴的表现,是实用与审美、精神与外表的和谐统一。在地域文化特色的表现上,色彩是最直接的表现手段,历史建筑的色彩是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载体,通过对历史建筑色彩的分析,能够较充分的表达本区的地域文化,传承历史文脉。一个城市的建筑首先是生存需要,其次是文化传统,这两者是随着时代的不同、需要的变化而变化,而不是随着外来文化的强势而没有理由的改变。对在外来文化充斥的今天,对城市的发展更多的应该是善加利用,特别是在寻求地域特色的时候对属于本区域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的有效运用,而不是盲目推崇。

参考文献:

[1]任冬冬,黄土文化在城市风貌中的体现---以延安市为例[D],长安大学,硕士,2010年6月;

[2]喻金焰,历史建筑色彩的地域特征及其保护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2010;

[3]吕静,陕北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4.10:53;

[4]张颖、商铁林,陕北寺庙园林景观营造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

[5]刘翠萍、张小兵,陕北信仰民俗探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第33卷第3期;

[6]王炽文、孙之龙,中国民俗旅游丛书(陕西卷):黃土高原的民俗与旅游[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1996年1月;

[7]师立徳、倪茜,陕西省府古城·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12;

推荐访问:浅谈 黄土 色彩 建筑 文化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