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劝告》的创作手法

时间:2023-04-19 11:45:12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契诃夫是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用其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来进行短篇小说创作,塑造了众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本文选用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劝告》为研究对象,通过“门”的故事线索、“正”与“反”人物塑造、语言的叙事技巧、毁灭创希望的艺术手法等四个方面进行简单介绍,以期让大家对契诃夫艺术创作手法及《劝告》获得更真切的认识。

【关键词】:契诃夫;劝告;创作手法

一、以“门”为故事线索

《劝告》这篇小说是围绕着一个“门”来展开叙述的。门是极为普通的门,是“用木料做成,涂着平常的白漆,安着普通的门钩”,而它又不是普通的门,“它为什么这样威严呢?它大有奥林匹斯山诸神在此的气概!门里边坐着……”而契诃夫并未说出门里坐着什么人,这是悬念,也是伏笔,是本文展开描述的关键所在,是为了烘托出这篇故事所围绕的隐形的中心人物,也是作者用隐喻创作典型人物的独特的方法。在文中,作者并不直接对门内那位进行描述与塑造,而通过对其所处房外的门进行描述,门都“大有奥林匹斯山诸神在此的气概”,进一步烘托了里边人物的“奥林匹斯山诸神在此的气概”。而作者在此又说道,“不过,这不关我们的事。”看似使读者把目光从门内人转移开来,但其实是为全文的展开做铺垫,全文的故事剧情,人物的对话,全是围绕着这扇门后的人展开的,作者每一笔简单描述,其实都是匠心独在、巧妙运用的。

这个门既是普通平凡的门,但又是极为不凡的门,全是因为“门里边坐着……”的那位人物。全文以“门”为故事线索,从门外两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得知,“进门送礼”是二人讨论的主要话题,一个人想要找门内的“财主”、“大恩人”办“拖了三年”的事情,可守门人一直在阻拦他的进入。

二、从“正”到“反”的人物塑造

全文从“奥林匹斯山诸神在此的气概”式的门,引出门外两人的谈论,一个是送礼者,一个是被送礼者的守门人。而全文主要段落全是二人的对话,当读者刚开始阅读时,可以发现,守门人这样拒绝送礼者,“您疯啦……波尔菲烈·谢苗内奇可不是这样的人”,“不……他是那么一种人”,“他不会要……他性格与众不同!很严格……他为人出力,操心劳神,晚上睡不着觉,可是关于谢意什么的,他根本不会要。……他就是立下了这样的规矩”,“假如您真想為他的恩惠和操心表一表谢意……我可以劝劝他”。我们在送礼者和守门人的谈话中,在守门人一次次为他的主人维护时,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正直的、“奥林匹斯山诸神”式的人物在门后,仿佛看到他是一个讨厌送礼,拒绝收礼,全心为人出力,操心劳神的正义的“好人”形象。

同样送礼者也用“真心诚意的馈赠……报答他付出的过分的辛劳……这不是受贿,而是所谓合法的收受礼物”来为他的送礼行为戴上冠冕堂皇的高帽子。在送礼者与守门人的来回切磋和交锋中,守门人“勉为其难”帮他通报,并把价格从三百提到一千卢布。此时,一直替主人说好话,说主人是不收礼的“好人”的守门人,也露出了真实嘴脸。契诃夫并没有将文章在此停止,而是进一步用“‘两千!’房门里边有人说。”来结束了二人的对话,这是“奥林匹斯山诸神”式的人物第一次出场,也就结束了人物的对话,短短两个字,就充分显示了他可怕而又贪婪的嘴脸,可恶而又狰狞的面庞。送礼的金额也从三百到一千,又跳跃式的达到两千。守门人口中“为人出力,操心劳神”的“好人”形象一下子转而为最可恶的人。

一个“正”的形象在守门人的长篇话语中呈现出来,而后简单的两个加价,从正义堕入黑暗。全篇中门后的人,在第一段只留下影子,留下“奥林匹斯山诸神”式的影子,前期塑造的是“奥林匹斯山诸神”式的正义人物,而后一转,“两千”卢布的狮子开口,使“正”的形象瞬间转变为“反”的形象。

仿佛给读者一种感觉,门后的人一直在看门前的两位演戏,演到最高潮,也最煽情的时候,守门人说出更高的金额,然后在守门人马上通报的那一刻,自己主动出场,说出自己理想的金额。金额一步步过渡上升,情绪一步步酝酿到位,角色也一步步塑造成典型,塑造成活灵活现的人物。

三、用“语言”构建故事

本文主要的篇章都是用“语言”来灌注的,契诃夫用语言来描绘了送礼者和守门人的形象,并在二人的谈话中,进一步将本文隐形的重要人物给描绘出来,添血加肉,来塑造了三个典型的人物形象。这三个人物都不是典型的英雄式人物,应该称为“小人物”,但他们是活灵活现的真实人物凝聚而成的,是对俄国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和客观反映,是对社会黑暗的极大讽刺和对现实恐怖的莫大失望,不管是送礼者、守门人,还是门后的人,这三者都是作者讽刺的对象。作者是一个同情底层人民辛苦的先进知识分子,但也同鲁迅一样,将“阿Q”式的国民弊端给描绘出来,不仅在讽刺当权者为权为钱的腐败作风,“不作为、白吃干饭”的懒政形象,也讽刺了官僚机构的下层蛀虫们(守门人形象)在加速着官僚阶层的腐败与毁灭,更讽刺了国民意识落后,不求革命,委曲求全的行事作风,讽刺了国民思想的麻木腐朽。契诃夫的文章从来不是单一的讽刺一个人,或者一个阶层,就像《假面》中讽刺的一样,不仅在讽刺阅览室里的知识分子们的“假面”,也在讽刺皮亚季戈罗夫用“假面”来嘲弄众人的游戏行为。

讽刺是契诃夫短篇小说创作的惯用手段和独特“伎俩”。在本文,契诃夫用两人的语言对话,就将人物灌注了活力,将讽刺在语言塑造中生动的展示出来。语言不仅是塑造故事情节的重要支柱,更是推动故事剧情升华、发展,进一步转变的推动剂,更在最后用简单的两个字“两千”,来为门后的人画龙点睛,把其“奥林匹斯山诸神”式的人物格调定位成黑暗与丑陋。在此不仅是人物的点睛之笔,更是讽刺手法的点睛之笔,一笔下去,整个讽刺活了起来,整个门后的人物形象活了起来,整个文章也因此活了起来。短短的两页对话语言,就将作者所期望介绍给大家的故事和人物生动而形象的创造出来,不仅是语言自身独特的魅力所在,更是作者高超的创作技术所在。

四、用“毁灭”重生“希望”

“毁灭”是契诃夫在小说创作和人物塑造时常用的一种艺术技巧,作者通过自己简明扼要的文字来描绘了一个腐朽的社会形象,一个统治阶级黑暗统治下的黑暗社会,作者毁灭的不仅是统治阶级形象,也毁灭了底层人民形象,不仅毁灭了社会的黑暗现实,更进一步毁灭了社会光明的希望。他将黑暗淋漓尽致的描绘呈现给观众,并不是当做一场闹剧,或者喜剧来供大家消遣。契诃夫就完美的诠释了这个观点,他将现实揭露给大家,并不是为了娱乐和消遣,而是让大家看清和认识现实,让大家看到现实的可笑其实就生活在每个人的心中,他希望“阿Q”式的国民精神得到大家真切的认知,从而启迪大家什么才是正确的存在方式,启迪大家进一步思考,并不止于此戏。“现在这出戏闭幕了。但愿没有人认为这件事不好”。作者用这句话结尾整篇,并不是真正认为这件事没有不好,而是希望大家真的认为这件事不好。

契诃夫不用明确的语言去讽刺人物形象,而是生动的描绘出形象,留给读者和观众去欣赏,真正有效的讽刺就是,在文中你看不到作者的观点,而是人物形象自己进行讽刺活动与讽刺人物塑造。作者以讽刺来达到自己的创作预期,来用“毁灭”重生“希望”。

参考文献:

[1]吴燕. 关于契诃夫戏剧中象征艺术的探讨[J]. 戏剧文学, 2016(8).

[2][俄]契诃夫.变色龙:契诃夫短篇小说选[M].汝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王锋(1991—),男,汉,河南省濮阳市,在读硕士研究生,郑州大学文学院,专业:美学。

推荐访问:劝告 手法 创作 契诃夫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