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时局中的中国电影

时间:2023-04-17 14:05:06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20世纪初,欧美电影以新奇的视觉和情感体验吸引了大批中国观众,迅速占领中国电影市场。中国电影企业在此局面下发展可谓举步维艰。不过电影与其他企业又有其文化特殊性,当国外电影扭曲中国形象的电影时,中国电影努力维护国家形象、宣扬中华文化;国家危难之时,中国电影承担起振奋民族精神和传递中国抗战意志的责任。中国电影产业在艰难的环境中成长,最终获得了一定的国际荣誉。

关键词:中国电影产业;文化基因;猎奇心理;民族精神;国际荣誉

随着社会生活史研究的不断深入,人民愈加重视大历史事件背后的生活的方方面面。电影作为娱乐生活的一种,一出世便具有强大的文化影响力。电影产业又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代表着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中国时局的浮浮沉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残缺不全。电影也不能逃脱这个不利局面。不过电影也毕竟具有其文化特殊性,在国难当头之日,中国电影人反而更加迎难而上,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以中国电影近代发展之路为线索,看中国时局的发展、窥文化发展在历史中的作用,探究文化产业和时局的密切关系。这也是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一、“电气时代”向中国纵深发展的新事物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极大地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20世纪初,欧美电影传入中国,新奇的视觉效果和不一般的情感体验很快吸引了大批中国观众。

(一)外国电影独占鳌头

与其他企业一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经济实力、技术水平低下,在电影市场上也是处于弱势。外国商人控制着中国电影院。1908年,雷玛斯设立“虹口活动影戏园”。它由上海虹口的一個溜冰场改造而成,内设250个硬板座。不同的视觉和情感体验,使得这座影院吸引着满怀好奇心的中国民众。

一战前,法国的百代公司、高蒙公司出品影片处于主导地位,中国观众也开始接触法国早期喜剧明星如麦克斯·林戴等。一战后,美国依靠《九国公约》实现了“门户开放”政策,势力大举进入中国。美国电影也开始大规模地进入中国市场,几乎占据整个中国早期电影市场。著名的影院如奥迪安大戏院、光陆大戏院、大光明影戏院等,都有美国资本的身影。外国影院业垄断了中国的放映市场,为外国影片大量迅速输入中国市场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由于市场需求巨大,中国人也努力发展属于自己的电影院,但与欧美日诸国相比,仍是小巫见大巫。

外国人不仅来华播放电影,还拍摄影片记录了中国时代。为满足西方人对古老中国的各种幻想和猎奇心理,1907年意大利人劳罗斯来到中国拍摄电影。先经营电影院,后来也从事短片拍摄。他的作品如《上海第一辆电车行驶》记录了上海在近代交通方面的革新;《西太后光绪帝大出丧》记录了慈禧和光绪帝的丧葬场景;《上海租界各处风景》记录了西方列强在上海的租界场景;《强行剪辫》记录了民国初立改变习俗的做法。这些视频资料从西方人的视角记录中国社会情况,保留了不少宝贵的历史资料。外国摄影师不断来华拍摄影片,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的愿望。

(二)中国国产电影的起步

中国自古就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基因,不会因为外来入侵而改变。皮影戏、说书、戏剧等都是这些内容的表现形式。欧美电影涌入中国市场及巨额商业利润,刺激了中国民营公司的起步及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中国人兴办国产电影事业,必然也要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如邵氏兄弟电影宣言:“注重旧道德、旧伦理,发扬中华文明,力避欧化”。

1905年,任景丰在丰泰照相馆拍摄的《定军山》,是中国拍摄较早的无声电影之一。《定军山》记录了谭鑫培的京剧经典片段,例如“舞刀”、“请缨”、“交锋”等表演让人印象深刻。可惜这部影片没有能留存至今。

1917年,商务印书馆拍摄了《西湖风景》、《国民大会》等影片,影响深远。天一公司从普通民众口味出发拍摄了大量的生活片、古装片、武侠片等,如《夫妻的秘密》、《梁祝痛史》、《花木兰从军》、《义妖白蛇传》、《唐伯虎点秋香》、《孙行者大战金钱豹》等。这些剧迎合了中国民间娱乐需要,所以市场上也取得了不错的业绩。

从影片数量上看,我国电影产量1922年为10部左右,1926年则升到120余部。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一共创作拍摄了600多部影片,可谓发展相当迅速,建立起中国本土的民营电影制片产业。不过外商控制垄断了中国影院给中国本土影片的播放次数和票房收入带来了严重阻碍。

二、从南洋到欧美——中国电影“出口路线图”

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是企业成功的一半。南洋市场具有中国电影走出去得天独厚的条件。明朝中后期开始就有大量华人下南洋经营。他们既有少数经营成功的富商,又有大量的普通劳工。在西方的殖民统治下的东南亚,华人大多处于社会底层,身在异乡却把异乡当家乡,思乡情节深重。

1924年,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开拓南洋市场较早,拍摄的武侠片、侦探片、风景片等深受南洋民众欢迎,经常出现座无空席的现象。中国影片放映地无论是室外场地,还是影院里,都是华人华侨解相思之苦的地方。所以中国电影在南洋能取得巨大成就,其票房所得也是中国电影国际化发展的第一桶金。

中国电影走向南洋是艰难的创业史,也可以说是一段励志经典故事。例如1926年,天一公司开拓东南亚市场。派邵山客和邵逸夫把放映机装入大篷车,到偏远乡村播放露天影片,足迹遍布马来半岛。此举受到村民们的热烈欢迎,最终建立很多影院。天一公司的艰苦创业经历,也是众多华人华侨在东南亚取得成功的一个缩影。

中国电影开拓欧美市场进程缓慢。1913年黎北海导演《庄子试妻》被带到美国,开始了国产影片在欧美的放映。1927年,民新影片公司《海角诗人》在意大利放映。1928年,民新影片公司《西厢记》在法国放映。1929年,上海影戏公司《盘丝洞》在挪威斗兽场电影院放映。一批又有一批中国电影登上欧美舞台,然而大多都是满足华人华侨思乡心理和西方人的猎奇心理,在影院播放方面则是困难重重,在制作水平上并未得到国际认可。

电影节是国际电影交流的平台,也是宣传国家文化的舞台。越是综合实力强大的国家,越是重视电影的拍摄。1935年,中国电影《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放映。影片虽有音乐背景,但无说话声,让人对中国底层社会有视觉和听觉的直接感受。视觉感受:中国百姓走不出来的悲惨圈子;听觉感受:始终哀婉凄惨的曲子。电影用一个渔民家庭两代人求生存的无奈与绝望,反映出中国社会下层人民普遍悲苦贫困生活。其种种优秀被评委会评认可,被评为荣誉奖。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次国际获奖。参与电影节使得中国电影制片人增长了见识,也增加了文化自信。

三、承担扭转国家形象的使命

近代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文化宣传上也处于被动地位。1919年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明确提出要彰显本国文化。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公司纷纷成立,在各公司的宣言中都视宣扬本国文化为己任。

不过西方电影公司为满足西方民众猎奇心理,却喜欢拍摄中国的不良恶习,如中国人的缠足、吸食鸦片等行为;忽略了中华文化的优秀部分,从而让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产生较大误解。先进的中国人认为这类电影把民众的糟粕等同于中华文化,丑化了中国人,严重伤害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因此称其为“辱华电影”。

20世纪20年代美国纽约上映的《红灯记》《出生》,大量展示了中国百姓缠足、聚众赌博、吸食鸦片等场景。华人华侨联合申请起来取缔这两部影片。但答复是如果中国能自制优秀电影抢占市场,这些劣片自然就会消失。悲愤之下,留学华人认真学习影片技术,造就了长城制造画片公司。

与在国外无力的抗争相比,国内的抗议要有效的多。1930年大光明和光陆戏院放映美国电影《不怕死》。剧中小脚的女人、小辫的男人都在做违法的事情。影片中猥琐的华人形象引起观众强烈不满。在社会舆论声援下,影片被禁映,出品方收回影片并向公众道歉。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不断加深,中国国土不断沦丧,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作为最具感染力的媒介——电影,着力展现日本暴行与中国抗战形象,振奋了不屈的民族精神。在政府的支持下大量抗战影片在国外播放,更好地争取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同情与支持。抗战前,中国电影主要目的是丰富人们的是娱乐休闲生活;抗战后,中国电影转变为振奋民族精神、宣传抗日战争思想重要阵地。不少外国摄影师也参与为中国抗战事业之中。荷兰人约里斯·伊文思、苏联人罗曼·卡尔曼拍摄中国影片,并推动其在国外的放映。他们的做法揭露了日本暴行和宣傳了中国抗战。

四、结论

20世纪前半期,中国电影表现出以下三个重要特点:一、企业发展的相似性,追逐利润,难以与国外电影相竞争。无论是电影的制作水平,还是影院的拥有数量上,都难以和外国电影相竞争。二、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宣扬中华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满足中国人的娱乐生活和精神需求。由于文化基因的特殊性,外国人也很难拍摄出适合市民生活的电影。日本全面侵华时期,电影产业没有像其他企业一样遭受致命打击。为了舆论宣传需要,中国电影不仅没有没落,反而出品了更多的电影。三、中国电影虽然起步晚,但在编剧、制作等方面,开始向国际靠拢,并获得一定的荣誉。

参考文献:

[1]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

[2]戴小兰主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3]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4]上海电影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电影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5]李少白.中国电影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陆叶青.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海外传播[D].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论文,2016.

推荐访问:时局 激荡 中国电影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