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师院校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势

时间:2023-04-17 09:35:14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本文依据当前国内不同层次高师院校最新修订的教学计划,认为当前高师院校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势有5个特点:1.加强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2.拓宽了专业口径;3.注重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旨在使学生树立现代教育观念,4.重视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5.注重培养学生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应用能力.

[关键词]高等教育 高师院校 课程改革 趋势

[作者简介]推进才,河西学院教务处(甘肃张掖 734000)

当前高师院校的课程改革,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大背景下,体现出了以下特点与发展趋势:

一、加强了综合素质的培养

过去的高等师范教育,最大的缺陷是文理分科,界限鲜明。文科学生几乎没有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基础知识,对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变化和发展毫无兴趣。其次,过去的高等师范教育,也不太重视学生的艺术修养。吹拉弹唱,绘画书法,全在个人兴趣;高雅音乐,著名绘画,也是无法欣赏。临到在教育实践中要组织学生搞艺术活动时,不是往音美教师身上推,就是高薪聘请专业人员来指导,或者干脆一味放手,由学生自行其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当中,高师毕业生的基本素质似乎尚能应付,但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中,这样的素质结构显然不合要求。在这次高校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大家普遍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华中师范大学进行的公共教育类课程改革中,将高等数学、普通物理、计算机应用、大学语文、中华文化史、资源与环境保护等课程进行文理科交叉选修;北京师范大学要求文科学生必须选修自然科学类课程4学分,理科学生必须选修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4学分,文理科学生必须选修艺术类课程2学分;西北师范大学将艺术素养课程置于公共教育类课程当中。各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方向都设置了书法课程、教师口语,不管把它置于哪一课程模块,都是处于这样的考虑。

二、拓宽了专业口径

过去的高等师范教育,由于高师院校本身历史的原因和教育体制的原因,几乎清一色都搞的是职业定向培养方式。在这种教育观念、办学模式和分配制度下,一部分根本不适合从事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毕业生不得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自然他们所教的学生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了牺牲品,而一部分进入高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发现了自身所具有的从事教育事业的素质并且志愿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转校、转系、转专业,因而无法接受师范性教育。这次高校课程改革当中,非职业定向的高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已经初露端倪。如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特别是在专业任意选修课中,除文科基地课程之外,形成了专业研究类、师范教育类、基本素质类三大模块。这种课程设置,在拓宽专业口径的同时,也意味着学生的在校学习和未来的职业选择中可以有多种选择,体现了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课程价值取向。这不仅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创新,同时也是对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挑战。

三、注重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旨在使学生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作为未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高师毕业生,必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必须具备现代教育理论的知识修养。这是时代的挑战,也是教育教学第一线的要求。为此,在这次高校课程改革中,大家都非常重视提高学生教育理论知识修养。如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都将教育学、心理学置于公共教育类必修课模块中。华东师范大学还在公共教育选修课当中设置了中国教育的传统与变革、外国教育纵览、社会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法、教育测量与评价、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技术、教学策略、班级活动组织、师生沟通的艺术等课程。华中师范大学在公共教育类选修课程中设置了教师口语、学校心理辅导、教育与文化、当代教育改革综述、教育管理学、中外教育思想流派等课程。以上课程都是面向全校开设,供所有学生选修的。北京师范大学在全校公共必修课程中不仅设置了教育学、心理学,还加设了学科教学论、教育技术学。这4门课程属于师范专业的必修课程。设置这些课程的目的,显然在于提高学生的教育理论修养,传播现代教育思想,使学生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正如王坤庆先生所言:“它立足中国教育现代化问题,试图引导学生在继承优秀教育传统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教育思想观念作指导,认清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和倾向,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现代教育方法的过程中,促进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与手段的现代化。这一改革举措,就在根本上对原有的教育类课程体系进行了超越,反映出新时代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四、重视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

多年来高师院校在教育类课程的实施中,普遍存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而轻教育教学实践技能的训练。如何改变此种状况,也是纳入这次高师院校课程改革视野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大家纷纷拿出了一些确实可行的举措。如华东师范大学在全校公共教育类课程的选修课程模块中,特别设置了教育研究方法、教育测量与评价、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技术、教学策略、班级活动组织、师生沟通的艺术等课程构成的技能提高课,对教育学、心理学等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性改革。特别是将空洞讲授变为案例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在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了培养能力的口号。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中的具体做法是在专业任意选修课的师范教育类课程模块中设置了中学语文教材研究与课程设计、中学语文名师名课、语文教学技能与教学艺术、中学语文著名教案研究、语文教学设计与教学诊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与设计等课程。进行这样的课程设置,显然,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五、注重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应用能力的培养

当前,基础教育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物质基础的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这一改革动向引起了国务院和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从1999年开始,国务院负责资金筹措,教育部由吕福源副部长亲自挂帅,投入了巨额资金,由华东师范大学牵头,协同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的大学和在现代教育技术专业领域中的知名学者,以及中学各科全国特级教师一起开始了基础教育、计算机教育和各学科教学软件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因而,当前除了对基础教育领域的在职人员需要进行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培训之外,高师院校还必须对学生加强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这次高师院校课程改革当中,也体现出了这一特点。如华中师范大学在各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当中,增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必修课,要求学生掌握以计算机多媒体教育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技术。而北京师范大学做得更为扎实,除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学这一全校公共必修课之外,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在专业任意选修课的师范教育类课程模块中特别设置了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与设计,可谓是独树一帜,捷足先登,不愧是国内高师院校的排头兵。尽管这一领域目前还比较薄弱,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是一个崭新的领域,是一个迅猛发展的领域,是一个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迅速普及的领域。我们暂且不谈研究开发能力,但我们未来的高师毕业生至少应该具备起码的应用能力。

(责任编辑:向欣)

推荐访问:课程改革 总体 院校 趋势 高师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