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陶行知看教育家的内涵及品性

时间:2023-04-17 08:55:13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对我国近代和现代教育的影响十分深远。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赞他为“万世师表”,郭沫若认为他可以和孔子并驾齐驱。作为一位卓越的教育家,陶行知深邃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为当今的教育工作者树立了榜样。

陶行知的生平及教育活动

陶行知,原名陶文濬,1891年出生于安徽歙县西乡黄潭源村。1905年,他进入歙县基督教所办的崇一学堂,开始接受西式教育。1910年,被推荐进入金陵大学学习。在金陵大学读书期间,他开始研究王阳明学说,信奉“知行合一”,并更名为“知行”。1914年,陶行知赴美留学,进入伊利诺大学主攻市政学专业。1915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教育,与胡适、陈鹤琴等人同窗。

1917年秋回国,陶行知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任教。1923年,辞去东南大学的职务,和晏阳初等人一起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后来又赴河南、浙江等地开展平民教育运动,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创办了著名的晓庄学校,开始“与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梁粟菽稷下功夫”。在晓庄学校,他传播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吸引了国内教育界的关注,纷纷从各地前来参观。然而好景不长,1930年晓庄学校被国民政府查封,陶行知也遭国民党通缉被迫流亡日本。1931年,陶行知回国后开始从事科学教育活动,开展“科学下稼”活动,在上海创办了自然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空中学校。1932年,他创建山海工学团,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的教育理念,将工厂、学校、社会连成一片,并开展小先生运动。1934年,陶行知在教育实践中思想发生转变,逐渐明白“行是知之始”,认识到“行”重于“知”,于是再次更名为“行知”。

日本侵华以后,陶行知积极投身国难教育的洪流,极力推动抗日救国运动。1936年初,陶行知发起成立了国难教育社,被推为社长,开始了国难教育运动。1938年,陶行知参加国民参政会,致力于抗战期间的教育活动。1939年7月,他在重庆北碚古圣寺创办了育才学校,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艺术人才和领导干部。1946年4月,他回到上海,在生命的最后100天里发表了100余次演讲,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陶行知突发脑溢血,于上海不幸逝世,享年55岁。

纵观陶行知55年的人生,其中30年奉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作为一名教育家,他做到了极致。

陶行知的四次人生抉择

大家可能都知道陶行知是著名的教育家,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奋斗了一生。但研究他的生平经历,我们会发现在他立志从事教育事业之前,还曾从事医学、文学、政治等事业。他的人生经过了四次抉择,才最终立志教育。

第一次抉择是医药救国。与孙中山、鲁迅等人一样,少年陶行知最早确立的人生志向便是行医、救死扶伤。目睹亲姐的早逝,家乡缺医少药。17岁于徽州崇一学堂毕业后,他便赴杭州投考广济医学院,拯救世人肉体苦痛。

第二次抉择是文学救国。在广济医学堂学习不久,因受到歧视而愤然退学回乡。在家苦学半年英语后,于1909年考入南京汇文书院。此时,他的兴趣开始朝向文学,尤其是通过学报《金陵光》的编辑工作,更坚定了他以文学改变国民精神风貌的人生志向。

第三次抉择是政治救国。辛亥革命的爆发催生了陶行知政治救国的梦想。他不仅回乡参加了屯溪阳湖余家庄起义,而且还担任徽州议会秘书长达半年。其后,政治救国的理想不断增强。他的毕业论文《共和精义》就蕴涵着“非共和之不足救国”的思想,并希望赴美伊利诺斯大学攻读政治学硕士学位,寻求政治救国之道。

第四次抉择是教育救国。陶行知留学美国后,深受进步教育运动的熏陶和影响,深切认识到教育改造社会的作用及力量,开始萌发教育救国的思想。1915年获得伊利诺斯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后,他毅然选择美国的教育重镇——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作为他获取“更高级学位”的理想场所。在那里,他明确地表露了教育救国的志向:“我的毕业志愿是,通过教育而非武力来创建一个民主国家……我坚信,没有真正的公共教育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共和国。”因此,他立志回国后要与其他教育工作者合作,为我国人民建立一套有效的公共教育体制,“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纵观他的人生之旅,依其学术水平、管理才能、个人际遇来看,无论走上哪一条道路,都有可能取得辉煌成就。但他不为名利所引诱,不为权势所左右,“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探获生路”,终生甘为孺子牛。

陶行知的教育家理念与精神

陶行知不仅自己是一位教育家,他也研究教育家,针对“什么是一流的教育家”这个问题,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921年他在《一流的教育家》中指出:有三种教育家,第一种是“政客教育家”;第二种是“书生教育家”;第三种是“盲行盲动的教育家”。他认为这三种都不是好的教育家。在他看来,好的教育家应该具备四种品质:第一,开拓创新。一流的教育家必须“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的人,即是第一流的教育家。”第二,无私奉献。“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你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人,总是不会错的。”第三,以身作则。教师要学生做的事,自己必须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自己应当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自己也应躬亲共守。第四,好学上进。好的教育家“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自己在民主作风上精进不已,才能以身作则,宏收教化流行之效。”即好的教育者应努力走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这也是教育家应尽的责任。

从陶行知的教育实践来看,他的教育家精神包括了博爱精神、奉献精神、求真精神、务实精神和创造精神这五个方面。我这里想着重谈谈他的求真精神和创造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行知为人、教人的终极旨趣。他一生求真,说真话,办真事,做真人,重真才實能。他不仅在政治上求真,追求进步,追求光明,而且在思想认识上也求真,“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教育上,他通过调查、研究、实验等方式来验证教育理论和实践,从而提出符合我国教育规律的教育理论。他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创造了一整套以生活为核心的教育理论;他从办学的指导思想、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探获了一条新路。

这五种精神,构筑了陶行知丰富而深邃的精神世界,为他在中国现代文化教育诸多领域的开拓,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

教育家的内涵、品性之我见

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家思想与精神都值得当代教育工作者学习。透过陶行知的精神与实践,我们可以总结出什么样的教育者可以称之为教育家,而教育家又应具备什么样的品性。

教育家是指拥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崇高的职业道德,在教育理论领域有一定成就,在教育实践中有突出贡献,在教育界有较大影响力,并为世人所敬仰的人。无论孔子,还是陶行知,均在青少年时期就确立了崇高的教育理想与信念,不仅在教育理论方面著书立说,而且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与办学活动。孔子通过创办私学,周游列国,促进文化下移;陶行知本着爱满天下的宗旨,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教育,先后创办了不同类别的学校,而且在招收学生时男女老少皆来者不拒,真正实现了有教无类,推进了中国近现代教育民主化进程。

根据陶行知的主张,综合历史上诸多教育家的品质,笔者认为教育家应具备以下四种基本品性。第一,崇高的职业道德。这是作为教育家的首要标准。具体要做到志存高远、乐于奉献、为人师表、诲人不倦、严于律己、与时俱进。第二,博大的教育情怀。这是对教育家的内在要求,具体包括:善于包容的博大胸怀、乐观幽默的性格、开拓进取的心态、坚韧不拨的意志等优秀品质。第三,超人的综合能力。这是对教育家综合能力的要求。一流的教育家应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较强的交往能力、丰富的实践能力、深钻的研究能力,这些能力是成就一个教育家的必备条件。第四,渊博的学识学养。这是成为教育家的业务基础。渊博的学识学养要求教育者除了要钻研专业知识、精通教育理论之外,还要汇聚实践经验,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

总之,一流的教育家需要具备的品性,应体现在德、识、才、学四个方面。一个拥有高尚的品格、高远的见识、傲人的才情和渊博的学识的教育工作者就是真正的教育家。

【申国昌,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李 诗

推荐访问:品性 教育家 内涵 行知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