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现代农业职教集团的发展研究

时间:2023-04-16 17:30:03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集团化办学是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具体路径。目前湖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存在顶层设计缺失、政策不健全、交流合作机制无保障、资源共享链不连贯等问题,对此,要成立与集团合一的农业职业教育协会,强化校企合作机制,拓展校地合作与校所合作,增强集团化办学的正能量,全面推进农业职业院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职业教育 集团化办学 行业协会 机制 合作

[作者简介]罗迈钦(1965- ),男,湖南攸县人,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高级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与生态农业;刘唐兴(1968- ),男,湖南新化人,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作物生产技术与农业职业教育。(湖南 长沙 410127)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03-0011-03

一、湖南现代农业职教集团简介

1.基本情况。湖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于2008年7月,经湖南省教育厅、农业厅批准,由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集团现有成员单位76家,其中职业院校24所、农业企业41家、农业管理与科研机构8家、国家级专业合作社3个,涵盖湖南省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农业贸易等有代表性的农业龙头企业和规模企业。集团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有为求有位,以合作为基础,以项目合作为纽带,努力促进农业职业教育深度融入农业产业链”的方针,走“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联动、项目驱动,产教结合、共生发展”的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道路,在集团体制机制建设、农业特色专业建设、农业技术服务、资源共享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于2013年成为省级职业教育重点建设项目。

2.建设的主要特色。第一,完善集团办事机构。在集团理事会的指导和协调下,设立了日常运行机构即集团秘书处办公室,在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四个专业委员会的基础上,增加了农产品贸易、观光农业两个专业委员会,拓宽了院校与行业和企业交流的渠道。

第二,构建了政校、校企的长效合作机制。首先,集团内职业院校与当地政府和农业生产单位共同建设产学研示范基地或生产性实训基地16家。如湖南生物机电职院与长沙县合作,在该县北山镇联合建设“超级杂交水稻生产示范和人才培养基地”;与湖南省贺家山原种场合作,建立了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其次,集团内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或产业公司等31个。如湖南生物机电职院与长沙都市花乡花卉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建设了园艺园林专业的教师培训基地和生产性实训基地;与袁隆平农业高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培养农业国际化人才,现有7名成员在国外从事杂交水稻等农作物的良种推广工作;怀化职业技术学院与相关农业企业共同组建了安农种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最后,不断加强技术积累,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集团内多所院校建立了服务农业产业的技术研究所,如湖南生物机电职院的藤本植物研究所、怀化职院的杂交水稻研究所、常德职院的常德市桃花研究所等。集团内的藤本植物研究所近四年来成功治理了湖南桑植县约500亩石漠花荒山,开发了2个利用藤本植物的专利;近9年来杂交水稻研究所选育了“奥优15”等2个全国审定的杂交水稻新品种,选育了“八两优18”等5个湖南省审定的新品种;桃花研究所经过六年的攻关,繁殖桃花优良品种30个用于湖南常德市的园林绿化和旅游区建设,选育出如“桃源红”“帚型寿白”等10个优良桃花株系。

第三,助力打造特色专业。集团内各院校通过政校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所合作等多种途径,加强了专业建设。集团院校的畜牧兽医、园林技术、园艺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等专业均成为省级精品专业或省级特色专业,覆盖省内农林牧渔大类的主体专业,其专业数和招生人数分别占整个农林牧渔大类的40%、75%以上。近四年来,集团内高职学院的学生参加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的农业类项目比赛,获得了2个全国一等奖、4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的成绩,居各省农业类院校奖牌数的前列。

第四,强化了社会服务能力。近5年来,通过加强协作,集团内院校选育了作物新品种9个,推广了农业新技术21项,为农村增加产值近6.2亿元,培训了农村科技骨干约4.2万人次,为推进湖南的现代农业做出了显著成绩。

二、存在的主要差距

1.支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政策不健全。虽然省教育厅、省农业厅出台了支持职教集团建设的部分政策文件,但由于主管财政、人力资源建设、农村事业发展的省级部门没有相应的具体政策支持,致使现有支持政策的操作性需要完善,支持的力度有待加强。

2.缺乏顶层设计和常态化交流机制。尽管集团成员单位有全国一流的种业公司(袁隆平农业高科技有限公司)和全国一流的生猪生产企业(湖南新五丰有限公司)等一批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但与全省农业企业的生产总值相比,集团内农业企业的数量占全省农业企业总数的比例仅在6%左右,集团在全省农业行业和产业的影响非常有限。同时,由于集团是一个松散式的联盟机构,没有专门的运转保障经费,造成集团的部分决策难以高效地执行,少数成员单位认为集团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协调机构。

3.农业类专业总体就业形势好但招生进口不畅。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惠农政策的支撑下,各地的现代农业不断取得新成就,农业行业正全面迈入转型升级的良性发展轨道,大批农业龙头企业迅速发展,数以万计农业小微企业如专业合作社等蓬勃发展,许多农业企业出现农业人才短缺、岗位空缺的现象,掌握一定农业技术或善于进行农业管理策划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广受农业企业欢迎,因此,农业类专业的毕业生是社会的“香饽饽”。但是,农业类专业的招生形势不容乐观,受“重工轻农”“学农无用”“农业工作艰苦”等消极思想的影响,许多农职院校的涉农专业招生呈现“步履艰难”的境况。

4.集团内农业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亟待深化。多数农业类专业在就业与招生上呈现“冰火两重天”现象,这既有传统思想和社会环境的因素,也有部分院校农业类专业办学特色不鲜明的因素。农业类专业办学历史长,传统的教学思想根深蒂固,许多农业类专业的教师仍然习惯以“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习”的模式进行教学,专业课程与生产实践的技能学习结合不紧密,学生毕业实习的岗位与专业技能学习衔接不紧密。这些导致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到位,亟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5.集团内资源共享机制尚不健全。集团成员单位间开展了许多低水平、低层次的专业建设研讨会或课程、教材建设研讨会,但由于受狭隘竞争观念的影响,学校之间难以展开深入的交流。校企之间的课程开发链、师资培训链、产业合作链等统一协调的机制尚未形成,造成了成员单位之间资源和精力的巨大浪费。

三、创新集团工作的新举措

1.成立协会,构建统一快捷的运行体制和机制。第一,成立协会,明确协会成员的范围。根据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有必要申请成立湖南农业职业教育协会,与湖南现代农业职教集团成为一体化机构,进行合署办公,鼓励集团的成员尽量成为协会的会员。协会成员可包括200~300家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100个农业特色乡镇、100家行业的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可以大量吸纳种植、养殖、农机、农产品加工与贸易类的中小微企业,其中每个类型企业选择1~2家代表性农业龙头企业,以发挥顶层设计和行业引领作用。根据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要求选择100家左右的农业特色乡镇,按照种、养、加等特色区域确定。特色乡镇的对接点在乡镇人民政府,但落实点只适宜选择村组,这样既可以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也可根据当地产业实际加强扶持与交流。可以鼓励农业科研机构如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下属的植物保护研究所、土壤肥料研究所等市县级的农业科研所等成为协会成员,切实提高教师的应用研发能力。

第二,明确协会成员的职责与权益。协会是一个合法的社会组织,协会成员的权益受相关法律的保护,通过章程或合作协议明确协会成员的职责。我们相信,在“合作、共赢、发展”的原则指导下,湖南农业职业教育协会(湖南现代农业职教集团)会是一个充满光明前景、富有青春活力的行业组织。

第三,通过协会争取和利用良好的政策环境。协会能够汇聚区域内农业、农村、农民的声音,既可以得到政府的关怀和指导,也可为政府提供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便于及时了解和掌握农业的宏观发展思路,争取政策和项目支持。

第四,推进协同育人和资源共享。协会(集团)内的专业教师迫切需要合作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实践教学能力和应用技术研发能力的培养。协会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可通过院校师生的支持,加强新技术的推广与研发,提高单位的工作效益。在双方有这种需求的情况下,集团内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师傅的互培互聘、共建网络互动平台,借助微信、微博等方式,推进单位之间的协作,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深化校企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坚强保障。农业类专业的校企合作要根据农事规律,从入学开始切入,彻底改变学制末端合作即毕业实习时学校根据企业选聘职业人才的要求安排学生进行毕业顶岗实习的浅层合作方式。总体来说,校企之间应至少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应当以企业技术管理层的指导意见为主确定各年级专业新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并经校企协商后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主要培养模式。其次,从培养理念上改变先学理论再进行实践的学科研究型人才培养做法,以“做”为主线,采取学徒制的培养方式,按照“协助师傅做—师傅指导做—独立顶岗做”三个阶段,培养职业基本功。再次,真正打破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员的界限,推进“双主体”育人模式,即企业的师傅(技术员)是教师,学校的教师是师傅。学校可采取提高课时酬金、晋级等多种激励制度,确保师傅(包括企业技术员和学校专业教师)的授课质量,并将实践育人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最后,学生实习经费的材料成本,经过校企协商后拨到对应合作企业,作为企业的生产成本。

简言之,要使校企合作真正成为育人的基本途径,学校管理层应走出三个误区:一是为避免资金外流的误区,大胆聘请企业技术员成为岗位教师,尽可能把院校专业教师安排到企业进行实践工作,保证本校专业教师有到企业学习锻炼和进行科学研究的时间,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二是改变生产性实训场地以学校为主进行建设的做法,大胆将生产性实训基地建到企业即“厂中校”,学校只负责建设培养基本技能的实训室和模拟实训室,这样可节约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的管理成本。三是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加强与企业的真诚合作,确保企业在合作中适当赢利。实践经验表明,这种合作不但不会造成学校或企业的大量亏损,反而使双方均可获得其核心利益:学校通过输出所谓“准技术劳力”而获得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节约实训场地的建设与管理成本,形成办学的良性循环;企业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单位的生产效益。院校专业教师的加盟,扩大了研发和推广新技术的队伍,加速了新技术的开发,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获得更强的动力。通过与院校师生的互动交流,加大企业产品的品牌宣传力度,为企业产品进入社会拓展流通渠道。事实上,许多工业类院校和企业通过学习国外或境外(台湾)的先进职教经验,深化了校企合作;部分农业院校也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取得了办学成效。因此,农业类院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通过集团化办学来形成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3.校地合作,提升农业院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对农业职业院校来说,校地合作主要是校镇合作,具体主要指校村合作。首先,校镇合作是政府赋予农职院校的办学任务之一,农职院校只有通过校镇合作,才能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一主旨落到实处;其次,通过校镇合作,农业类专业教师可从“农业、农村、农民”三个方面谋求自身工作的土壤,在蹲点(挂职)中发现问题(筛选课题或项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只有获得地方政府和农民的认可,农业职业院校才有不竭的生源。有人可能质疑,学校专业教师既要进企业又要去农村,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其实,只要加强调研和协调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可采用教师带领学生到驻村的优秀企业或当地的示范型合作社进行实习的做法,如将1个班分散成若干个左右的实习点,部分学生由教师指导,部分学生由企业或合作社的技术员指导进行协作式管理,从而在推进校企合作的同时加强了校地合作。

4.校所合作,强化技术创新源建设。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湘发[2014]18号)指出:“职业院校要明显增强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成为本地区、本行业的技术技能积累与开发中心”。农业科研机构是创新农业新技术的重要基地,湖南现代农业职教集团要成为技术技能积累中心,必须通过加强校所合作等措施,强化与农业类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合作,即通过校所合作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具体来说:一是学校聘请科研机构的技术专家担任导师,派年轻的专业教师脱产1~2年,参与企业的研发工作,逐步培育教师的应用研究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二是派农业类专业的高年级学生以实习的形式参与科研机构试验与推广的基础工作,培养学生推广农业应用技术的基本素质,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舞台;三是聘请科研专家组建科研合作团队,建立农业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形成联合技术攻关的长效机制,培育学校的技术研发能力。

[参考文献]

[1]宫麟丰.辽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4(20).

[2]毛杰,蒙维洋.行业协会在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的作用研究——以嘉兴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3(20).

[3]沈海东.校地合作共育农村实用人才新路径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8).

[4]单武雄.高就业率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招生难探源与应对策略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0).

[5]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http://zcc.gov.hnedu.cn/show/171430.html,2014-09-30.

推荐访问:职教 现代农业 湖南 集团 研究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