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职业教育与工业园区人才培养对接机制,为园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时间:2023-04-16 16:40:17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作者简介:苏荣娥(1965.11-),贵州六盘水人,六盘水市钟山区职业技术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冉景明(1966.5-),贵州六盘水人,六盘水市钟山区职业技术学校教师。

摘 要: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而为当地工业园区企业服务则是该职能最直接的体现。近几年来,六盘水工业园区建设速度较快,已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全省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大部分园区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技术开发创新升级缓慢、企业招工难等问题日益突出,已逐渐成为制约工业园区高层次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要把工业园区推向“质量型”的快车道,科技是关键,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的本地化配置问题首当其冲。本文浅析就如何构建职业教育与工业园区人才培养对接机制,以适应工业园区的产业特点,打造职业教育为园区经济社会服务与深度融合的互动发展模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业园区;人才培养;对接机制

引言:职业教育是园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是扩大就业的主渠道;是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而工业园区则是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载体,是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发展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重要途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更加显著。近年来,六盘水市为改变经济落后现状,将工业园区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提出“主攻工业、决战园区”,大力实施赶超型发展战略,掀起了工业园区建设的热潮,经济得以快速发展,这一成绩的取得,与职业教育对工业园区人才的培养是分不开的,近年来,职业教育加快了与工业园区对接的步伐,校企合作不断加强,服务意识不断提升。全市职业院校与当地工业园区内的大部分企业建立了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立了职业教育与工业园区人才培养对接机制。尽管如此,但目前职业教育与工业园区人才培養对接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构建职业教育与工业园区人才培养对接机制

2013年7月15日,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贵州省教育厅《关于推广“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模式的通知》颁布。

“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就是政府规划创办园区、企业建设标准厂房、配套发展职业教育,园区利用标准厂房、倒班宿舍、技术设备、生活休闲区、企业技术人才作为中职学校的实训基地、学生宿舍、实训设备、学生活动场所、兼职技能教师,中职学校为园区企业提供实用型、高质量、高素质、低成本的用工服务,是一种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为园区企业的用工问题,打开了一条方便快捷的绿色通道。园区产业的用工需求信息,可以及时传递给园区职校,避免了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大大增强了职教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这一模式中,园区产业一改过去被动接受人才的局面,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幅度提高,责任心也大大增强,时刻以主人翁的恣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园区职教技能人才的培养,既保证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数量,更保证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园区还充分发挥职校作为职工培训中心的作用,有计划地组织对产业工人进行知识更新培训,确保了园区产业工人始终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大大提高了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带动下,六盘水市工业园区职业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红桥新区托管原钟山区职校,深度联合,企业的法人就是教学点或实训基地的校长。与中煤科工、昱霖集团、瑞都公司、锦江酒店、奥特莱斯、东方日产、赛格兰、福建双喜服装厂、恒森钢材等企业签约,订单式培养企业需求人才。2013年学校为有关企业培养培训295名技能型人才,其中锦江酒店200名、奥特莱斯25名、昱霖集团50名、东方日产20名。学校力争用3至5年时间来提升新区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技术水平,实现新区企业员工双证准入制上岗,而企业则为学校提供学生实训指导教师,提供食宿、提供实践操作岗位。六枝路喜园区利用工厂车间做实训基地,企业内部技术人员作为专业教师,企业录用工人在园区职校岗前培训后方可上岗,为建立健全就业准入制度打下基础,让园区职校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就读。盘北经济开发区整合辖区内现有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办学。积极主动联系企业,了解园区不同企业对员工的需求,对企业职工、农民开展技能培训。红果经济开发区引进六盘水市兴成职业技术学校进行办学,利用企业为学校教师培训和学生提供实训设备场地。针对艰苦行业、特殊行业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实行定向培养。建设宿舍、食堂一体化的生活区,合理利用空余地方作为学生活动场地。水城经济开发区由园区提供基本的办学设备设施,与水城县职校联合共享师资。截至目前,全市5个工业园区共筹备办学场所3万余平米,实现招生985人。

为走好“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新路子,切实推动工业园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六盘水市主要采取了如下做法: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强化责任落实。各工业园区都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9+3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校建设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对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进行明确分工,层层签订责任,并将推动职业教育建设履职情况作为对主要领导政绩评估和考核的主要内容。

二是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经费投入到位。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压缩行政办公经费的5%和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用于支持实施9+3计划。各县、特区、区和各工业园区都按照分灶吃饭的原则进行资金筹措。

三是加强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共赢。为使资源利用最大化,六盘水市积极做到四个创新。一是办学模式创新。将课堂搬到生产线上,工厂就是学生的实训基地,企业内部技术人员就是专业教师。二是学校管理创新。园区职校坚持“立足本地企业、立足工业园区、立足支柱产业”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综合管理,不断强化内涵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是校企关系创新。园区学校积极主动联系企业,了解园区不同企业对员工的需求,对企业职工、农民开展技能培训。确立了“服务学生、服务企业、服务园区”的办学宗旨,建立了“园校互动、校企融合、订单培训”的办学模式。四是学生就业渠道创新。园区职校着力推进招生与招工、学生与员工、课堂与岗位、学习与实践双元一体“四大融合”;努力构建专业对接产业、育人对接企业、课程对接岗位、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技术服务对接生产需要、培训对接工种的职业教育与园区对接的长效机制。争取做到职校学生一出校门、就进厂门的无缝对接。

四是积极创新思路,多措并举招师招生。解决教师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了: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聘教师,从老牌职业学校中调配教师,从企业员工中聘请教师,用联办的方式共享教师。解决生源问题,主要采取了:加大宣传、结对帮扶、奖励入学、包保责任、提高质量、拓宽就业等手段,保证初中毕业生,入不了普高的,全部进入职业学校学习。

五是立足现有资源,发挥工业强市优势。有“江南煤都”美誉之称的中国凉都·六盘水,是在“三线建设”中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曾经有过辉煌的职业教育办学历史。至今沿袭下来的水矿技校,水钢技校,盘江技校以及现改名省机械学校的原六盘水煤机厂技校,还有原市商财校、市农业学校等,都具有良好基础和办学传统,六盘水市积极发挥传统技校的引领作用,加强同地方职校联系,形成集团化发展,营造齐头并进的态势。同时,现阶段众多现代工业园区项目落地,直接由政府主导,政府举办,政府出资,政府管理,企业出场地、出设施设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共同打造职业教育与园区经济交构与融合的互动平台,建立了职业教育与园区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贵州是一个职业教育不发达的省份,职业教育还完全达不到与工业园区人才培养成功对接,这种对接互动的内部运行机制还存在一定问题。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还处于学校自生自灭状态,政府行为较多留于表层,与工业园区校企联合办学有关的制度创新、政策保障、资经投入、统筹协调等方面很少涉及。

(二)工业园区企业用工招工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园区内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需求量大,绝大部分是没有技术专长的普通工人,特别缺乏熟练的技术工人。而技术工人的专业技能大都偏重于传统制造业的工种,适应现代产业所需的宽基础、高技能的技术工人很少。一方面下岗失业人员逐年增多,一些有就业愿望的人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很多急需用人的现代园区企业招不到理想的员工,尤其是中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

(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缺少必要的市场调查和分析论证。专业设置大多热衷于设置投资少、技术要求低的计算机、旅游、美容美发等三产领域的专业,而投资多、技术要求高的二产专业特别是制造业急需的专业很少。

(四)职业院校的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专任教师离设置标准相差甚远。大多数学校都满足不了当前工业园区企业培训合格员工的要求。园区企业想找一所合适的院校定向培养企业需要的技术员工都无法如愿。企业想想与学校商议委托人员培训事宜,都因学校无相关的专业和师资力量不够而不了了之。

(五) 职业院校布局不尽合理。职业教育是随着工业化的产生应运而生的,并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办学经验来看,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都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六)学生就读职业院校的愿望不高。长期以来,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职业教育始终处于歧视的尴尬境地,政府、家长、学生潜意识还视其为“次等教育”,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教育体制改革力度不够,招生生源素质较低等问题。同时,反应在贵州的另一个情况是,观念陈旧、机制不活、工资福利待遇不高、发展机遇较小、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不够重视、外来工人的落户限制等等,致使外地人才进不来、本地人才留不住,或不愿在本地企业做普通技术工,大多数有一技之长的人首选为沿海和中东部等发达地区的高薪职业。

三、对策思路与建议

能否为现代工业园区提供最大限度的人力资源本地化配置,是关系到省市能否真正快速、有效推进现代工业园区建设的重大问题。《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要职业教育与实现园区人才培养的有机对接,就必须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改革完善已有体制或建立新的运行机制。为此,本文提出的对策建议是:

(一)制定完善优惠的园区措施,为职业教育实现园区人才对接搞好服务。一是园区成立独立的公安、工商、社会事务等系统,结合各自职能,制定出可操作的办法,为工业园区实现人力资源有效配套提供一条优质的政务环境;二是派出专门的劳动、人事调查研究小组,进一步加强园区企业及职业院校的联系与沟通,及时掌握园区人力资源本地化配套的实施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三是适当提高园区技术工人的工资标准,制定鼓励技术工人发展的地方性政策,使技术工人能获得与同等贡献的科技人员同样的工资福利待遇、晋升晋级、社会名誉、深造发展的机会;四是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在工业园区内确定园区急需而双紧缺的一些工种实行户籍准入制度;五是加大监督管理力度。政府有关部门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一步加大对园区企业用工、工资福利待遇、职工养老保险、员工培训、劳动就业准入实施等与劳资双方有关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处理仲载存在的问题,促进劳资双方依法办事。

(二)建立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一是政府予以重点扶持。大力加强以机械加工制造、现代模具、电子信息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现代服装制造等为重点的专业建设及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主动承担起为工业园区培养合格技术工人的重任,基本满足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二是搞好职业培训。一方面劳动部门要尽量按照工业园区对人力资源的要求,继续大规模搞好下岗、失业人员的转岗技能培训,尽量使更多的适龄下岗、失业人员能到工业园区重新上岗就业;另一方面,采取政府补贴一点、受训学生负担一点、用工企业承担一点的经费分摊方式,由政府统一协调,招收城乡未升学深造的初、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培训,毕业后定向到工业园区工作。

(三)大力调整职业院校内部体制。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全方位地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如改革高中升学考试方案;优惠职业高中毕业生升学;优先保障职业高中毕业生就业等;二是关注园区相关专业领域最新技術发展,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三是实行灵活的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分层教学,分专业方向教学和分阶段教育,允许职业院校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尽快满足工业园区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四是构建教师的教学业绩和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注重产学研结合;五是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师生带着成果去创业,支持利用节假日从事成果转化、充分尊重创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创造性,积极吸引企业的目光,使其主动寻求与学校的合作,彻底改变目前校企合作中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的局面。

(四)构建职业教育与园区经济互利双赢合作的长效机制。职业院校和园区企业应共同努力,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形成不同层次的投资、培养主体,构建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体,以适应工业园区企业对人才需求长期需要。要想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与园区经济双方互利双赢,必须要建立能维系这一“双螺旋”的长效机制:从政府来说,要因地制宜,制定相关的政策,在招生、就业、教育投资、校办产业、纳税、科研及职称评审等方面对职业院校与园区经济合作予以调控、指导和支持;从园区企业来说,要高度重视与学校的合作,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劳动者是生产力的最关键因素;从职业院校来说,成立学校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负责对学校校企合作工作全过程实施领导、指导、协调、审核和监督。

(作者单位:红桥新区职校(原钟山区职校))

基金项目:2013年首届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课题编号2013B167

参考文献

[1]李芳丽、“双元制” 下“机械制图”课程改革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9(6)。

[2]闫梅红 基于效率角度的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路径分析[职教论坛]。2012(7)

[3]黄振贤 创新型中职校企合作模式探索[职业教育研究]。2013(2)

推荐访问:对接 人才培养 园区 经济社会发展 职业教育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