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企业化背景下的中职农经专业课程调整与实践的探索

时间:2023-04-16 14:25:09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现代农业向企业化发展过程中急需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需要中职学校加快培养速度,但农经专业多是沿用过去的专业课程与教学模式,使得培养的学生不适应农业企业。本文通过对现有农业企业人才素质现状、人才需求以及人才素质要求的调查分析,对农经专业课程重新设置,实施教学方法改革,解决了农业专业的学生毕业出路的问题,为提升农经专业人才的培养力作出了有益尝试。

【关键词】现代农业 课程设置 复合型人才 农经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022-03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三农”问题被整个社会和国家所关注。连续十一年 “中央一号”文件均出台惠农政策,中央将“发展现代农业”提到了新的高度。在农业生产企业化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传统的农民和农业经营人已难以适应农业生产产业化、科学化、集约化、自动化的要求。因此,加紧培养能够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在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中,涉农的专业分得比较细,种植的不学养殖与加工,养殖的不学种植与加工。但许多农业企业却是一个综合经营性的单位,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复合型的人才,所以许多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工作,最后变成了改行或回家务农的尴尬境地。面对新的政策、新的挑战、新的发展机遇,中等职业学校农经专业如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调整培养目标,开展教学改革,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性农业企业经营和管理人才,成了中等职校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解决制约农业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瓶颈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农业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分析

(一)在农业人才业务素质方面,农业企业主们认为应该加强以下课程与训练:

一是应培养种植、养殖、加工和管理营销一体化的人才。二是增加“环境与保护”课,让毕业生了解资源与环境、社会与环境、人与环境的关系,懂得如何合理利用资源,如何处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利益冲突。三是增加学生外出考察与参观的机会,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现代农业,增强学生对的专业吸引力与自信心。四是增加“综合开发与联营”课,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农业项目的开发,如何与他人进行联营等知识与内容,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五是增加“职业生涯规划”课,加强人生规划训练与职业生涯发展模拟训练。以提高毕业生人生规划的能力以及相关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表现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增强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让毕业生在毕业后能尽快走上工作岗位、适应工作岗位并不断发展。

(二)在农业人才综合素质方面,农业企业主们主要有以下要求:

一是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要爱岗敬业、吃苦耐劳。二是要有较强的处理问题能力,尤其是应变突发事情的能力。三是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尤其是动手操作技能。四是要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与表达能力。五是要有一定的总结、思考与创新能力。六是要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七是要有适当的写作、项目建设与开发能力。八是要有较强的沟通与协调、计划与控制等管理能力。九是要有较强的自我调节与自我控制能力。

中职学校必须努力在上述方面下功夫,才能培养出与现代农业企业的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农业人才,即:培养既懂农业技术、又懂经营管理、并具备“肯做、能说、会写、勤想、善管” 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初、中级现代复合型人才。

三、课程设置和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农村经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面向农村的农业专业设置过细

面向中职的农业专业设置过细,专业知识面狭窄,结果出现了,种植的不学养殖,养殖的不懂种植知识,学经济的就知道经济。这样使得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农村实际尤其是在农业企业就业。

2.综合职业能力弱,理论知识偏重

现在农业企业需要的是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不是单纯的书本知识。然而我们原来农经课程设置理论偏重,教材的编写也体现不出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课程设计思路。

3.专业课程与当地情况不相适应

以往教材的编写讲究系统性与完整性,而各地的农业生产情况又各不相同。这一现象的出现使得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教材选用都面临着改革。

4.课程结构与教学时数安排不合理

与现代农业不相符。学校现有的课程结构主要是以“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为形式的三段式课程结构体系,存在专业基础课课时过多,实训课偏少,实习课不足,实践机会缺乏等问题,学生的技能得不到强化,能力得不到培养与提升。

(二)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职校师资大多来自于院校,现行农经专业教学中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诟病,缺乏项目化教学等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与新方法。

四、课程调整策略

(一)课程设置调整的思路与原则

坚持以“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化课程改革,构建以核心技能为本位的新体系。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当地的农业企业服务,为当地发展现代农业服务。

1.课程设计的依据

课程设计以农业企业以及农业规模经营的岗位(群)分析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立足于当前,立足于当地区域经济特色,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理论联系实际。以“宽基础、活模块、多元整合的项目课程”为主体理念,来设计农经专业课程。

2.农经专业课程设计的原则

(1)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在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大背景下,学生的生存和就业靠得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综合职业能力。专业知识可以靠学习课本的知识来获取,但综合职业能力只能在完成工作过程中才能获取。因此在设计课程时必须从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出发,从岗位任务分析入手来设置课程和编写教材。

(2)满足学生个体的发展。现在的职业教育不光是满足学生求职的需要,而是要求其从终身教育出发,为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出发来谋划。为学生今天的就业和明天的转岗、晋升与创业而准备,立足于个体的发展才是我们职业教育的目的。

(3)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现代的农业发展方向是企业化,由于农业生产季节等原因,生产上以生态立体化、综合化、经营化为主,所以企业需要的是种植、养殖、加工与销售知识都懂的综合型人才。

(4)满足区域特色的需要。因为农业有其地域的差异性,有其传统特色的传承性,这就注定了农业有其浓厚的区域特色。

(二)农经专业课程的设计

农经专业课程以“宽基础、活模块、多元整合的项目课程”为主体理念,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群)的任务分析为入手来设计具体的课程。

(1)“宽基础”部分是拓宽学生的文化基础素养和专业基础理论。为克服学生专业知识的偏面性,同时又为满足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和转岗、晋升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来设计。现在给学生所学的就不是单纯的某一方面的知识,而是种植、养殖、经济类知识的总和。这三者知识有很强的互补性和迁移性,更有利于胜任岗位工作。宽基础在功能上可以分为如德育、文化、工具、社会能力、职业群专业类等五大板块。在这五大板块设计时,尤其是专业基础知识不仅是专业门类的整合,更要注重学科内容的整合。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设计时要始终贯穿多元整合的理念。具体如表1所示:

表1:农经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设计

类 别 课 程

德育类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哲学基础知识、

法律基础知识、职业道德

文化类 语文、数学、英语

工具类 计算机基础、书法、应用文基础

社会能力类 职业指导与创业、公关礼仪

职业群专业类 种植基础、养殖基础、管理原理

(2)活模块部分以学生面向就业岗位(群)为主。“活模块”是一组对应职业群各职业的模块,每一个模块对应一个职业或岗位,称为“大模块”。每个“大模块”由一组指向一个能力或技能(工作技能)的“小模块”组成,是围绕此职业或岗位必备能力形成的模块组合。

根据江山市农业企业特点,以及该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进行分析,确定活模块分种植类、养殖类、加工类、营销与管理类等四大类,并且种植类又确定了以食用菌栽培技术、果蔬生产技术等四大类项目,其它类项目如下图表。其中的一个项目可以包含多个二级项目,如种植类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可以分多个子项目:木耳栽培、白菇栽培、香菇栽培等,而在这些菇类中又以白菇栽培为主展开。每个二级项目又可分多个小模块。以工作任务引领分解成一个个小模块,一个模块就是一个工作岗位。在这里要充分体现项目课程的特色,所以在编辑项目课程时我们注重结合地方经济的特色。如表2所示:

表2:农经专业课程设置

类 别 课 程

种植类 食用菌栽培技术、果蔬生产技术、粮食生产技 术、园艺生产技术

养殖类 畜禽营养与饲料、畜禽繁殖与改良、养殖场环 境卫生与控制、畜禽疫病防治

加工类 畜禽产品加工、农产品贮藏加工

营销与管理类农产品营销、农业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农村 经纪人实务

(3)多元整合。我们将多元整合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是课程的整合,如将种植、养殖、食品加工、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的课程整合到农经专业中来,使农经专业的课程能适应现代农业尤其是农业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第二层是课程内容的整合,如《种植基础》就是将原来的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气象学等几门课的内容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整合。

(4)项目课程。以职业能力为基础,彻底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传统。同时在以重复的、刚性的操作技能为主要内容时,注重职业情境中的实践智慧的培养,开发学生在复杂的工作关系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能力。

(三)以专业课模块为核心的 “四阶段”教学模式

在模块教学中,以食用菌这一模块为例来说明“四阶段”教学实习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专业感知,组织学生到行业与企业进行参观。参观江山市食用菌研究所(了解食用菌种类和整个生长过程)、王桐根食用菌栽培基地(了解江山白菇自然状态下的生长情况和基地建设情况)、松兴食用菌有限公司(了解白菇工厂化生长情况)、食用菌交易市场(亲身体验和了解白菇交易情况)。参观后利用半天的时间进行师生交流和总结,通过参观增强了学员对食用菌尤其是江山白菇的感性认识,增强其学习兴趣。

第二阶段为专业学习。专业课以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粗线条形式向学生传授江山白菇的装料、灭菌、接种、管理、采收、销售的整个生产过程。

第三阶段为跟班实习。组织学生到食用菌生产基地或公司进行第一期实习,实习内容共六项,分为装料、灭菌、接种、管理、采收、销售。在实习期间要求每个学生每项内容都要参与,因为工厂化的白菇生产基地给实习提供了可能与保证。

第四阶段为总结提升。主要内容为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分组讨论,并撰写实习总结,整理在实习中遇到的有关问题。

通过反复的学习和实习,使其对该专业应知和应会的知识能够全面掌握,通过劳动部门技能等级证的考试后,该专业模块的教学结束。

通过课程及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使学生素质得以全面提升。推进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校的校本教研和课程开发,形成对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探索,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和教学理念,掌握农业前沿技术。提升学校的办学内涵和办学品位,提高学校农经专业的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扩大学校办学的知名度,从而吸引优秀学员来校学习,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五、实践成效

为了求证农村经济管理专业经过课程调整后学生学习的社会效果,我们对08级已就业学生进行了实施效果调查。

08级天篷班学生共有39名。在天篷公司、绿叶公司等8个单位共25人,全部为公司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在畜牧公司8人,均为技术骨干,其中一个已被聘为场长助理;另有4人做畜产品销售代理,其中一人为嘉兴地区总代理;只有2人从事其他行业,但前景远不如从事农业的学生。我们当初为天篷班学生设计的职业人生规划就是:工作几年,积累人生经验、管理经验、技能技术;若干年后,或是留在企业岗位创业,或是自己创办农业公司,实现自己的人生发展目标。从目前形势来看,基本实现了当年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基本实现了我们调整课程设计的培养目标。

从学生就业情况来看,我们培养的农村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对口就业率高,就业形势好,发展前景广阔。解决了在以前农业专业毕业的学生找不到工作,回家务农的尴尬局面。这主要利益于我们能根据当前现代农业企业的需求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找到了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EB/OL].http://.cn/xwpd/tjyd/201302/t20130201_805057.htm

[2]蒋旋新.我国农民素质现状与农村职业教育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2)

[3]陈建新.从培养新型农民视角探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J].职教论坛,2012,(1).

[4]禹四明.农村职业教育生源困境的成因及解决策略探析 [J].长沙铁路学院学报,2012,(2).

[5]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EB/OL].http:///zyjy/zyjyxw/201005/t20100513_359658.html

[6]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武汉: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7]蒋乃平.“宽基础、活模块”的理论与实践[M].宁波:宁波出版社,1999 .

推荐访问:企业化 农经 专业课程 现代农业 中职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