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西藏建设的理论指导作用

时间:2023-04-16 13:50:15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西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建设需要考虑到当地的自然生态環境。中国共产党在发展西藏的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作为指导,充分考虑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坚持生态西藏建设,大力开展生态旅游,坚持长期保持西藏地区的生态性。

【关键词】西藏;生态建设;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内涵非常丰富,它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科学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等重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充满了辩证思想,它是以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核心。通过阐述人的主体能动性与自然界的客体性来阐释人与自然的“主客体”关系,马克思自然观指出人的主客体关系不能颠倒,这种主体性是在人与自然交互过程中逐渐地确立和发展起来的。

恩格斯曾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这些重要思想在我国国家生态建设中有着指导作用,更为西藏的生态建设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知道价值。

在建设生态西藏的过程中面党中央遇到了很多新问题、新挑战、新考验。尽管如此,构建生态西藏依然是不可动摇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想更好的实现生态西藏建设的目标,需要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所蕴藏的生态思想和中共领导人关于西藏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思想,同时要考虑到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充分发挥西藏地区的生态优势,克服不足,才能不断创建生态西藏,开启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一、西藏经济社会与环境发展模式

西藏自治区自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西藏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社会各方面都呈现出一片蒸蒸日上的良好景象。加强生态西藏的建设不仅仅是单纯的对西藏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保护,而是要探讨如何将经济的增长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不以破坏环境作为经济建设的代价。带领西藏人民走出一条适合西藏地区发展的生态经济道路。

生态西藏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包括了生态能源开发与利用、工农业生态化、生态旅游业开发、生态城市建设等,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充分考虑到生态建设,不仅能因为保护生态环境而取得效益,更能稳步的提高西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现阶段,西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党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使“西藏成为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党中央为生态西藏的建设指明了目标。以生态建设为基础能实现社会其他方面的良性发展,与此同时,党和政府给予了生态西藏建设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二、发展西藏旅游业

西藏自治区地处高原,生态资源丰富但是同时也十分脆弱,一旦生态破坏恢复比较困难。因此就产生了一些矛盾,西藏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就是矛盾的突出特点。当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生态资源使得经济可以增长,生态环境又不会破坏是首要问题。党中央针对此项难题,提倡生态旅游。西藏地区素来有“世界屋脊”之称,独特的高原气候加上浓郁的宗教氛围产生了强烈的神秘感,其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以促进人们和当地政府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另一方面又能增加经济收入,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旅游业对西藏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提高西藏整体长期可持续的稳定跨越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永续发展。我国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纳入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框架之中。在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同样将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进来,进一步对配套设施有效实施,这将会使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协调同步,最终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对于西藏而言整体性可持续发展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的,同时这也为西藏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和生态基础。

目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经过长期努力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但是,这只是一个开始,因为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是一个时间周期很长,难度很大的工程,因此,西藏的生态建设并不是一时一刻的事,需要长久的、世世代代的共同努力。

由于西藏自治区位于特殊地理环境,是我国目前最为敏感和的脆弱的区域,因为高原地带日照时间较长,氧气稀薄,降水量少,自然生存环境恶劣、生态系统不稳定,日益成为了西藏自治区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瓶颈和软助。

在西藏地区的整体实现可持续稳定跨越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支撑和基础。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强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保护西藏生态环境,更强调发展的公平性。目前,中国因为长期的高速发展,部分地区出现了极大的贫富差距。长期的高速发展,势必是以一定的环境破坏作为代价。经济的增长往往要以自然环境和资源为基础,然而许多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保护好这些生态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难以恢复的资源才能给人们带来取之不尽的财富。

因此,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能只关心眼前利益。如果对自然开发过度,对生态环境破坏过度,当人类的活动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自然不但不能给人类的持续发展带来动力,还会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打击。到时且不说不能满足当代人的发展,更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在西藏的经济社会建设中,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和协调好经济、资源、生态、人口之间的关系,要把当代人的资源消耗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不能对自然无限索取,最终导致自然对我们的报复。全面正确落实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使得西藏建设更加科学、合理、可持续。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383.

[2] 胡锦涛.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N]. 人民日报, 2010-1-23 (01).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4] 国家环境保护局, 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

[5] 李世书.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研究[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

[6] 刘增惠.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实践研究[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作者简介】

薛志伟(1990—),男,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现就读于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马克思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西藏社会发展研究。

推荐访问:自然观 西藏 马克思主义 作用 理论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