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美育新视角

时间:2023-04-16 13:00:16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在少儿美术教育中,儿童的创作具有的特点是成人无法复制的,儿童天生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是在美术教育中值得保护与培养的特质。为保護孩子的天性不被成人格式化,“不要干预”“不教而教”的理念陆续被提出,当然同时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那么区别于其他独立学科的艺术教育到底应该怎么教、应该教什么?成为了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少儿美术教育;艺术教育;以孩子为师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8-0132-02

在少儿美术教育中,儿童的创作具有的特点是成人无法复制的,儿童天生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是在美术教育中值得保护与培养的特质。为保护孩子的天性不被成人格式化,“不要干预”“不教而教”的理念陆续被提出,当然同时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那么区别于其他独立学科的艺术教育到底应该怎么教、应该教什么?成为了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问题。

艺术教育是一种朝向自我、他人与世界的开启,艺术教育的范畴无限广阔并且持续更新。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保持艺术的时代性特性是艺术教育不失去时效性的必要保证。笔者整理了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立足当下的展趋势为当代的艺术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一、艺术教育趋势

(一)视觉文化的关注

当下的艺术教育中,视觉文化艺术教育被大量的应用实践,其范围开始将融入生活中可接触的各类图像,比如绘本、动漫、广告等贴近学生生活经验与兴趣的内容作为引导,不再仅仅局限在精致艺术范畴之内,更加强调对社会文化议题的关注。

(二)跨领域的整合

当下的艺术教育趋势不再泾渭分明的与在其他领域中保持孤立,无论是创作、教育还是其他学术专业,各领域之间开始越来越明显的出现了互相滋养的现象,在教学上也出现了跨领域整合的现象。无论是艺术领域的课程整合还是在视觉艺术教学过程中融入自然科学或者人文社会领域各学科知识与概念,艺术教学课程整合已有许多尝试,持续开发具有创意的整合方法。

(三)当代艺术的融入

近年来国际研讨会主题与文章发表的讨论重点常常出现“如何在教学中融入当代艺术进行探讨”,艺术教育作为一门跨学科的领域,与艺术的发展以及教学思潮的演进息息相关,当代艺术的多元展现,艺术教学的内容不再局限于已逝的名家创作出来的作品,而是希望扩大学生对艺术与艺术家的了解与想象。

(四)科技媒体的应用

教学过程中数字科技媒介的运用已然成为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媒介,影响着艺术教学导入内容与方法,如计算机制图、网页设计、3D动画等科技艺术,艺术、科技与学习之间的关联性持续被讨论也持续开发出新的尝试与结合的方法。

(五)社会环境议题的发展

当艺术教育挑战单一的美术价值观,相较于教学与学习的主要目标在于创作出所谓的“美”与“像”的作品,当下的艺术教育更加趋向于强调对社会与环境议题的关注,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常常采用一体式的方式进行,而非依照媒材进行分类。当代艺术教育鼓励参与者深入思考,建立个人审美观点,并且注重与日常生活的连结与实践,而不仅仅局限于掌握媒材技法或是养成写实能力。

(六)艺术评量的发展

艺术的多元性使得艺术学习成果的评量的成为值得关切的议题。当单一的美学价值观例如画的像不像,无法满足多元创造的可能性,艺术评量的多元模式成为讨论的焦点。当今艺术学习评量的概念建议可适度融入同学互评与自我评量机制,取代单一的教师针对作品打分的常见做法。另外,艺术教育评量除关注总结性的成果以外还要关注形成性的评量,也就是整体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参与度与反思性等等。

(七)艺术取向研究方法的开发

在研究方法和结果上的呈现上,艺术教育近年来也有了不少新的尝试,希望让研究成果更好地掌握艺术的独特性,拉进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无论是在研究的过程中融入艺术创作的可能性或在研究结果的呈现上展示新意,例如诗句、小说、图像等方式呈现,艺术本位取向研究开拓艺术教育研究新的可能性,跳脱制度化的研究方法和呈现方式。

总之在艺术教育从早期一代人的学徒制到现在,通过培养民族艺术专业人员进入国家义务教育,艺术教育对象正在不断扩大,艺术教育领域持续针对教学研究中牵涉的各个方面进行探索,开发新的思路。

二、艺术教育教什么

艺术教育在时代变迁、思潮更替的历史长河中一路走来,让我们深思的问题是:艺术教育到底教的是什么呢?Eisner(2003)指出,艺术的多样性与变化能应到孩子持续的探索,当问题并无单一的标准大胆,艺术的学习激发孩子们多元视野,促进他们体会细节与构思的全局,将各种素材转化为沟通媒介,以全局的观点进行观看,发挥其想象,并以同理心体会与扩展思维面向。Eisner的观点值得深思。其实,创造力的基础在于观察力的养成,无论是对自我的体会、对他人的理解、对生活事物或自然环境变迁的观察,艺术教学引导孩子从生活的常见的事物中出发,体会新意、探索新的可能,最后创造或者表达出来。创作过程中需要持续进行多方面的思考,以转化内心与脑海中的想法,让人感受体会,思考如何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受众,艺术教育的过程培养了学习者观察、想象、创造力、思维、交流和转化的能力,我们相信这将是为学习者,受用一生的能力。

纵观艺术教育的发展过程,当今艺术教育的对象已经有少数的专业个体扩大到孩子和成人,教学的场地也早就不是家庭中的世袭相传,那么随着艺术教育被重新定义,我们的又该如何实践好艺术教育的目标呢?又应该如何做到假如接受艺术教育的人未来不从事艺术相关工作,如何让他将学习过程中培养的能力成为可以带走并且持续的专业能力呢?个人有以下几点参考意见:

(一)以更为宽广的眼光看待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的目标并非仅仅是艺术的传授,不应该将重点放在作品上,而是应该是对整个学习过程与学习者自身的关注,保持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性。

(二)改变学习者对艺术、艺术家的刻板印象与自我设限的态度

虽然藝术的定义一直被挑战和更新,教师常常会面对类似学艺术没前(钱)途、艺术家个性古怪、作品越贵越好、作品越像越好、我没有艺术天赋等的刻版印象的,应该持续保持与学生的沟通,找最平凡的生活事例引导学习者找到自身与艺术的连结性。

(三)透过艺术的引导观察、想象、创造、思考、沟通与转化

艺术教学的成效不是立竿见影的,无法在短时间内呈现,更加无法量化,但是对人与对艺术学习的热忱会具有感染力的。艺术教学可以引导观察、想象、创造、思考、沟通与转化,学习者在艺术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发生改变。

(四)以孩子为师

一百个孩子有一百个世界,一百个方式听,一百种方式看,一百种方式思考,当我们追求效率化,一致化和标准化的时候,许多创意其实正在思维与想象正在被抹杀,这时教师需要提醒自己:以孩子为师,因为教师并不可能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所有一起探索大胆想象才是上策。

(五)回到初心,真实的面对自己

艺术教育的教学工作者常常会担心在教学中犯错,希望能够拷贝成功教师的经验,一旦遇到自己预期之外的状况会内心恐惧,艺术教学就是这样,即使做了万全的准备还是会发生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这个时候需要教师持续精进努力,发展属于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正视问题,真诚的面对自己,这将是教学路上需要持续面对的课题。

(六)持续滋养自己内在的小孩

艺术教学显然颇费精力与精神,所以持续保持自己的良好状态才有可能接收到更多来自学习者的讯息,扮演好倾听者和带领着的角色,找到保持自己的童心并持续不断的滋养它,贴近创造、艺术与游戏的本质。

三、我们应该怎么做

艺术教育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充满好奇与热情,让孩子在艺术的氛围中发现自己并且不断探索是当下艺术教育值得提倡的观念。儿童不该是成人的附属品,仅依照成人的想法与指令学习,应重视其学习就像大自然万物生长一般有其特有的方式、时间与次序,如何灌溉合适恰当的养分则是成人的责任。如何从孩子的天性本能中进行教育,帮助孩子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增进主动参与进度而提升学习效果,是现今教育者的重要课题我们希望通过感受、探索、体验是幼儿学习的核心已受到众多幼教专家的认定,而艺术创作是人对社会与自身互动中,从身心产生的感觉、思考理解的内化转化过程,以非理性方式用任何一种或多种材料塑性而生。

幼儿艺术教育过程与幼儿成长透过感受、探索、体验、表达的学习历程具有共通性。让人的本质由人的身体、精神、心灵所组合的,因此意志、情感、思想的培育将是孩子生命成长的动力,进而成长成一个独立完整 “自由人”。艺术教育应该与生活结合,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对美的事物的感知力。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思潮如何转变、艺术教育的过程所培养的观察、想象、思考、沟通与转化能力,相信会是对于学习者来说一辈子受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彭海威 . 美国“DBAE”多元化艺术教育 [EB/OL].123 的博

客 .http://blog.luohuedu.net/blog/164479.aspx.

[2] 夏红专 , 龚明斌 . 中外小学美术教育管窥 [J]. 外国教育资料,1995(3).

[3] 连榕,李宏英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M].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推荐访问:美育 少儿 新视角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