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田野考古发掘方法与技术差异

时间:2023-04-15 08:40:07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一、田野考古内涵及发展

田野考古是考古工作者为复原、研究古代人类社会历史,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发掘等手段取得遗存实物的基础性工作,是利用專门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实施的野外调查、典型遗址的确定和发掘、资料的整理和编写考古发掘报告等环节。近代田野考古的理论基于地质学的地层学,此后又考虑人类活动产生的堆积特性,进而出现考古地层学,并在逐渐完善发掘操作方法和测量、绘图、记录方法的基础上,保证了实物遗存成为考古资料的最重要的指征—层位、位置和共存关系能够被确切地提取出来从而形成整套的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完整体系。

二、中法田野考古对比

目前中国与国外田野考古在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理论运用上趋于相同,中外田野考古的不同点表现在发掘方法和相关考古技术使用上的差异。20世纪中期特别是新考古学出现以来,考古学新的研究视角层出不穷,新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地参与到遗址堆积物的发掘研究中来。随着全球考古发掘理论和技术的日益发展,法国和日本的考古专家学者在考古发掘中总结并形成了一套考古理论和技术标准,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发掘方法迥异。

在发掘过程中,中国往往会采用探方发掘法,即将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等面积正方格。在具体工作中,需要先进行探方布设,在布设时需要先选取一个坐标基点,对于存在多个发掘区情况时,坐标基点通常以各发掘区西南角作为该发掘区的坐标基点。法国采用“全面揭露”发掘的方法,其理论基础是基于地层学原理这与我国考古发掘采用的探方发掘法有着异曲同工之效。具体两种发掘方法的差异集中表现在发掘过程中若不设隔梁,整片发掘区域容易形成较大的“探方”,暴露的文化层和遗迹较多,在四壁剖面不足的情况下,增加了平面审读的难度,在遗存的记录和测量方面造成不同。

2.编号方式不同。

中国田野考古多采用坐标法来对遗址进行布方,这种方法较其他布方方法而言相对简便并且容易操作实施。从操作方法上看坐标法就是将遗址中心先设定为发掘的总基点,然后建立坐标系将整个遗址囊括在内,这样遗址中的每个遗存就有了独立的坐标点,在发掘中或发掘后便于按照象限对探方中遗存区域分布的了解。法国考古学者在田野考古发掘过程中将文化层和遗迹统一编号,即对遗址的文化层和灰坑、井、沟渠等遗存使用同类编号,而不是用特殊字母来分别表示各个遗存。日本考古学者在发掘遗址时,通常也是先设定一个基点,然后根据基点的设定将遗址划分为四个区域,不同于中国考古学者所采用的坐标法,日本学者通常是将各个探方区的探方编号按纵坐标在前、横坐标在后进行组合标号。即NE、NW、SE、SW。采用纵坐标在前、横坐标的在后的这种编号方法便于考古学者清晰地知道各个遗存或探方的具体方位,并且易于对遗存的归类和整理。

3.室内整理流程各有特色。

中国室内整理工作通常遵守“谁发掘谁整理”的原则,由专业考古人员完成,通常也有考古专业学生和熟练技工的加入。保证了整理工作的科学性。法国考古人员在室内整理遗存的过程中,考古项目负责人的通常会将遗存所涉及的各领域专家聚集在一起,按照项目的需要将各个领域的专家分配在不同的项目小组中来完成有关学术或技术指导工作。通过对专家学者的合理分配不仅可以提升整体的工作进度还可以保障子项目的完成质量。在专家的帮助下,各个子项目会将得出的数据、图表、研究结论汇编成总发掘报告。法国考古工作所采取的这种项目小组式的管理方法,通过专业分工明确了各个工作人员的职责范围,优化了整理遗存的工序,极大地提升了整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保障了整理工作的质量。日本的室内整理工作则多采取雇佣临时人员如大学生来完成工作,通过流水线的作业形式,提升整理工作的效率。

三、总结

随着新技术在田野考古中的不断应用,对考古的工作方式、考古理念、考古人员自身素质要求等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进入新阶段。

参考文献

[1]林冰.关于中国田野考古学技术和方法的思考[J].考古,1997(11):90-94.

[2]丁兰.当代法国田野考古发掘方法与技术[J].华夏考古,2006(4):105-110.

[3]王晓阳.中日田野考古之异[N].中国文物报,2012.

推荐访问:考古 田野 发掘 中外 差异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