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哲学》之旅

时间:2023-04-14 20:15:10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体验哲学彻底改变了西方哲学的观点,对西方传统思想是一个巨大挑战,对哲学、认知科学以及认知语言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第一代和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分水岭,被视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关键词】:体验哲学;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

一、对《体验哲学》作者George Lakoff和Mark L. Johnson 的简介

《体验哲学—基于身体的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是由George Lakoff 和Mark L. Johnson 共同撰写。George Lakoff,美国人,出生于1937年5月,1966年在印第安纳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哈佛大学、米歇根大学、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研究中心。Lakoff教授在国际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专著10余部,例如:《女人、火与危险事物》、《体验哲学》,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些作品都被为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经典著作。而其中的Metaphors We Live By(1980)已经被译为几十种语言,在各国语言学界广为流传。在《体验哲学》这本书中,作者也突出了隐喻的重要地位。

Geroge Lakoff的语言理论发展经历了几次重要的转向,从对转换生成语法的热心支持到提出生成语义学,最后发展到认知语义学。这些转向不是偶然的,对句法和语义关系做出合理解释的理想和外部学术环境的影响是促使Lakoff理论创新的动因。认知语义学作为对标准理论和生成语义学的最新发展,其理论优势在于它对语义现象的研究更符合语言实际和人类心智的规律。

二、《体验哲学》的内容分析

本书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体验哲学》的三个基本原则,分别为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第二部分主要研究认知科学是哲学的基本观点。这也是Lakoff 和Johnson运用这些方法分析一些基本概念。第三部分开始从认知视角研究哲学本身。Lakoff 和Johnson运用分析方法分析一些重要的哲学历史时刻。最后一部分作者回答了人类是什么这个问题,并进行了详细阐述。在这里,作者在这篇报告中,对《体验哲学》一书中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讨论。

我们许多的思维都是无意识产生的,它的产生在认知意识层次之下,都是无意识的,有的时候产生的过程太快了,我们都没有注意到。在我们的思维中存在着隐喻。人们是通过简单具体的思维方式来表达较难和较为抽象的想法。在下面的部分,作者简要阐述三个基本原则:认知的无意识性,心智的体验性和思维的隐喻性。

1.1原则之一:认知的无意识性

在认知科学中,认知被定义为能以详细术语的方式所研究的任意一种心智运作或是心智结构。因为我们的概念系统和我们的思维都来自我们的身体。因此“认知”也包括感知动觉系统它促成了我们的概念化和推理能力。他们区分了两种不同意义的认知,(1)在认知科学中指各种心智运作或心智结构,这种运作和结构大部分是无意识的,包括视觉加工、听觉加工、动觉加工、记忆、注意、情感、思维、语言,等等。(2)在某些传统哲学中,认知有不同所指,常指概念结构或命题结构,包括对它们进行规则运算。

1.2原则之二:心智的体验性

心智的体验性可以从三个方面反映出来,第一个方面就是从概念,范畴,心智和推断中体现出来。范畴化是我们基于体验的结果。因为我们有大脑和身体并且我们处于世界这个大环境之下,所以我们总是在进行范畴化这一过程。在范畴这一概念中,只有一小部分是我们有意识的行为的结果,其他的大部分都是无意识的行为。我们不可能总是有意识的控制着范畴化的过程。

第二个方面是神经学理论。雷可夫二人(1999)指出:“ 概念是通过身体、大脑和对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并只有通过它们才能被理解。概念是通过体验,特别是通过感知和肌肉运动能力而得到的。”

最后一方面是和象似性有关。从认知的角度看,在语言中象似性是多于任意性存在的。事實上,语言既不是任意的也不是可完全预测的,而是存在理据性的。例如,‘refrigerator’这个词,每一个词素都是由意义的。这些具有意义的词素在一起组合成这个词,而且我们还可以预测这个词的词义:一个物体可以使东西温度降低,保持新鲜。

因此,思维、心智、推理、范畴、意义是基于身体经验的。近来的神经模型研究也表明:感知机制模型和动觉图式模型,在语言学习和推理中也能建构概念,这是一项惊人的发现,充分证明了心智体验观的正确性。

1.3原则之三:思维的隐喻性

传统的分析哲学认为概念都是非隐喻性的,可通过弗雷格的系统意义(sense)来确立,或通过抽象符号与独立于心智的世界之间纯粹的、客观的关系来确定。而思维的隐喻观对这一传统哲学观提出了十分尖锐的批判。下面重点从体验哲学的基本原则来论述隐喻的性质:

(1)隱喻具有体验性。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不可避免地会使我们获得基本概念,这是形成隐喻的根据。隐喻是身体、感知、体验、大脑和心智的产物,因此,我们只能通过体验才能获得意义,这样就把主观判断与感觉运动经验连接起来。

(2)隐喻是自动的、无意识的思维模式。有些隐喻被人们经常使用,以致于大家在使用过程中都忽略了隐喻的存在,这样的隐喻被称为死隐喻。所以说,隐喻是无意识的

(3)隐喻推理使得大部分抽象思维成为可能。隐喻性的推理使得抽象的科学论述成为可能,哲学也是基于隐喻的。黑格尔认为人们需要用感觉现象来表达精神现象,所以就产生了隐喻。

因此,正是隐喻,使得我们能够正确理解抽象概念域;将我们的知识扩展到了新的领域;把哲学中的理论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并赋予其巨大的解释力,使得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哲学理论。

参考文献:

[1]Lakof,G & M. Johnson. MetaphorsWe Live By [M]. Chicago, IL: ChicagoUniversity Press,1980.

[2]Lakoff, George. Cognitive Semantics[A]. Eco, U.et al. Meaning and Mental Representation[C].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8.119 - 154.

[3]黄和斌.关于认知语言学哲学观的几点思考[J].外国语,2005(4).

[4]刘正光.《体验哲学———体验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述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

[5]王寅.Lakoff&Johnson 笔下的认知语言学[J].外国语,2001:15-21.

[6]王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82-89.

[7]王寅.体验哲学:一种新的哲学理论[J].哲学动态,2003(7):24-30.

作者简介:姜楠楠(1988.04—),女,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基础部教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推荐访问:之旅 哲学 体验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