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视域中“人”的温情与关怀

时间:2023-04-14 19:45:11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杨国荣教授的哲学研究始终与“人”的问题密切相关。秉承着“史思相宜”的治学路径,杨教授深入借鉴并阐发了儒家思想中与之相关的理论资源,一方面对一些概念予以创造性的转化,呈现“接着讲”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将其置于中西哲学的视域中,凸显其特质。这不仅体现在对儒家思想的专门研究中,还展现在杨教授自觉构建的哲学体系“具体的形上学”中。杨教授最近关于“事”的研究,与上面的特点保持一致:借鉴儒家的相关思想资源,对“人”的问题予以关注和推进。这既是其哲学研究的自然接续,又是对金冯学脉的承续与发展。体现出杨教授始终一贯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杨国荣 儒学 人

中圖分类号:B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9)03-37-44

一、对传统儒学的专门研究与人的关注

当代哲学研究,立足于中国哲学的背景,儒家思想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伴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儒家思想的研究似乎更加成为学术热点。事实上,对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研究,并不以其是否成为热点为风向标。换言之,无论在怎样的背景下,对儒家思想的积极反思与吸纳,并进一步予以发展,都有其必要性与重要性。立足于此,杨国荣教授在构建自身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对儒家思想很早就有着自觉地吸收与转化。这一转化一方面展现为以新的言说方式,对传统思想进行新的清理与表述;另一方面,也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予以创造性转化,呈现“接着讲”的特点。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对“人”的关注,包括人之“在”,如何成人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考察,不仅展现为一种过程性,即如何成人,又展现为一种状态,即人以何种状态在世,并保持这一状态。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杨国荣教授就对儒学研究颇为关注。以儒家价值体系为研究对象,《善的历程》是一部对此进行的系统性研究。这虽然首先呈现为一种历史的诠释,但从内容上看,它同时展开为一个逻辑的重建过程。这即是说,要通过此项研究,呈现儒家价值体系的内在逻辑。不仅是某一时期儒家思想本身的内涵与特征,更是不同时代儒家价值体系的演变与思想的内在规律。在这一研究中,杨国荣教授在对不同时期儒家价值予以考察时,都注重凸显儒家仁道原则的意义。换言之,不同时期的儒家,都在价值论层面关注“人”的问题。

在《善的历程》第一章第一节中,杨教授就讨论了儒家的“仁道原则”,并认为这一原则是儒家整个价值体系的奠基,杨教授的这一考察,无疑凸显出儒家价值在刚一开始就对“人”的问题非常关注。“修己以安人”涉及的是“自我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与获得,也在个体成人层面,成为了儒家的价值目标之一。事实上,儒家的价值目标其中一个重要内容,便是“成人”,由此如何“成人”的问题便颇受关注。沿着这一基本判断出发,后面的众多章节都对儒家价值体系中“人”的因素,包括人格境界,理想人格状态等问题进行讨论,而这些问题无疑都内在地关联着“如何成人”。

纵观整部著作,从第二章中“仁道原则的展开”“内圣的走向”到第五章中“人格理想的展开”,再到后面章节的“逍遥理想”“醇儒境界”的讨论,无不体现出这一点。延续着“化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的说法,杨教授在第八章,关注“天之天”向“人之天”的转化,进一步讨论个体如何在群己关系中,确立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这同样指向“成人”问题。

儒家价值体系的关注,自始至终都体现出对于“人”的关注,这一点不仅是儒家价值体系自身的特点,也是在考察这一体系的过程中,杨教授体贴并自觉凸显出来的。在后来的学术研究中,杨教授始终关注“人”的问题,这既是从以儒家为主流的传统思想中获取相应的资源,并予以反思、吸收,又是超越传统儒家思想中的某些特质,在更为宽广的意义上,关注“人”的问题。简而言之,在之后的研究中,杨教授进一步将这一关怀贯彻到道家研究中,并将如何成人,人如何存在等问题,放在更为宽广的中西哲学互动中来考察,将其推向深入。

除了上述著作以外,关于儒家思想的研究,以及相关概念的创造性转化,还体现在其他著作中。一方面,杨教授的相关研究体现出“接着讲”的特点,另一方面,对于“人”的问题的关注,又是一以贯之,始终如一的。就对传统儒家思想的专门研究来看,《孟子的哲学思想》无疑具有代表性。

《孟子的哲学思想》延续了杨教授“史思相宜”的治学方法,将孟子首先放在历史中来考察,展现其思想产生的历史资源与时代背景,呈现其思想形成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到了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进一步受到了来自其他各家的质疑与冲击,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孟子作为儒学的自觉传承人,需要做出理论上的回应。杨教授在展开研究的过程中,体现出两个重要特点:其一,运用新的用语,对孟子的思想进行新的诠释与清理,更加清晰地展现孟子思想的特质。如杨教授自己指出:“在上承孔子思想的同时,孟子从天与人,主体自由与超验之命,自我与群体,道德原则与具体境遇,功利与道义,以及人格理想等方面,对原始儒学作了多方面的引申和发挥,并使之进一步系统化。”1可以看到,这些概念都是先秦思想中所没有的,但是放在这里对孟子的思想进行重新的整合与恰当的界定,不仅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更加贴近现时代的话语体系与学术研究习惯。杨教授还认为:“正是在孟子那里,以善的追求为轴心,强调人文价值,崇尚道德自由,注重群体认同,突出理性本质,要求人格完善等儒家的价值观念取得了更为完备的形式,并趋于成熟和定型。”2

这些重要的结论,不仅推进了孟子哲学思想的研究,而且也促使杨教授对于“人”的存在的关注,有了新的理论资源,并进一步由孟子思想反观“人”的问题。这便构成了本项研究的第二个特点:持续关注儒家思想中的仁道原则,并进一步关注和涉及“人”的存在的问题。在该书的第九章中,杨教授集中讨论了“人格境界”,虽然是立足在孟子哲学思想的视域中来考察,更多地呈现为孟子理论中的“人格境界”,但历史的考察与现实的关怀总不可分离,带着现实的问题意识,杨教授对于孟子“人格境界”学说的考察,也内蕴着对“人”的问题的持续关注。“人格境界”最终指向“成人之道”,这即是说,不仅要呈现一种既定的状态为何,更要探讨实现这一状态的路径与方法。所以,在第十章中,杨教授将对“人”的问题的关注,落实到了性善论与成人之道上。将孟子的性善学说视为提升人格境界的内在根据,并最终探讨个体的成人之道。孟子思想的考察与对“人”存在的关注,呈现互动诠释的理论形态。

推荐访问:视域 儒学 温情 关怀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