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良笔下的人物形式美

时间:2023-04-14 09:00:06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潘玉良作为20世纪早期走出国门的女性艺术家,一生都在追求和探索中西方绘画形式相结合的创作道路,特别是油画民族化的问题。她的画中多次出现的女性形象和女性人体的描绘代表着艺术家对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在绘画创作中的体现,旨在了解女性意识对于女性艺术家创作的重要性。她在国内外多次获奖,这些都是对她研究成果和艺术精神的肯定。文章从画家当时所处的背景、人生经历和绘画构图美、造型美以及画面所表现的情感来分析一下这位女性艺术家的绘画。

关键词:潘玉良;造型;构图;绘画语言;女性艺术

一、20世纪初中西合璧的背景

20世纪初中西方文化经历着不断的碰撞与融合,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科技文化在动荡与冲击中不断地改变与发展。这样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条件也影响了这一时期人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心理,使得这时期的文化与艺术审美观念在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外来异质文化的分歧中逐渐走向交融。

1926年林风眠撰写了《东西艺术之前途》,这本书主要分析等西方艺术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提出“调和东西艺术的观点”。在美术界中,很多人都希望中国美术学习西方美术,把中西交融作为拯救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手段。其中徐悲鸿、刘海粟、这三位提倡中西交融的美术界大师对之后潘玉良形成中西结合的艺术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画家潘玉良的人生经历与艺术雏形

查阅相关资料就可以知道,他是从孤儿、雏妓、小妾再到艺术家的,是一位颇为奇特的人物。所谓奇特指身为女性频卑微的出身近乎文盲的知识储备,有意无意地闯进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神圣的领地。她以近10年的(1919-1928)国内国外刻苦求学的履历,以独具的天资、强烈的自我拯救意识和充沛的艺术激情,跻身于原本不属于她的这一时期中国美术的前沿地带,成为一名享誉中外画坛的艺术家。

在潘玉良的一生中有三个重要人物对她的帮助是非常大的——一是潘赞化:是她的归宿,也是她的起点,作为潘赞化的妾,她获得了一个合法的身份和借此改变命运的契机;另外就是陈独秀:我们都知潘玉良在1920年作为首批女生入读上海图画美术院,据刘苇(潘玉良上海美专同学)回忆,“潘玉良进入美专,并不是全凭成绩出众,而是潘赞化请陈独秀在刘海粟处介绍、凯旋的结果……”;再一个就是洪野:考入上海美专的前三年潘玉良师从洪野。因此,可以说他们的艺术观念影响了并且改变了她的人生道路。

陈独秀对于“美术革命”的看法是中国美术要吸收西方作品的写实精神;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今世为东西文化融合时代,西洋之所长,吾国自当采用”,把西方美术理念引进中国美术教育。

这段早期教育对潘玉良之后形成中国交融的艺术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刘海粟是中西兼长的艺术家,他曾经向广大学生呼吁:“美专高师科诸同学,对于国画与西洋画并皆研究,其中英绝之世应运而兴类能融合中西,......不啻于我国画界辟一新纪元也。”刘海粟的这种绘画教育理念对潘玉良的影响颇深,并直接导致了她探索研究中西方艺术结合的绘画之路。

三、人物绘画构图的韵律美

纵观潘玉良一生的绘画创作,在艺术创作上注重绘画形式的探索与创新,其创作既兼顾中国绘画的写实性和色彩表现的浓郁性,又兼顾中国绘画的写意性和情感表达抒情性。潘玉良在艺术创作上以人物画居多,人物绘画最能体现她在绘画创作中的艺术特点,她笔下的人物既有西方绘画的表现形式,又独具东方艺术气质,具有独特的形式美感。

潘玉良在人物绘画上的构图主要以单个人物和组合人物地构图方式为主。其中单个人物绘画多以“三角形”构图为主,追求画面的稳定性和体量感,画面人物常配以花卉作衬托,打破“三角形”构图呆板的弊端,追求画面的生动性。组合人物绘画构图常采用流动的曲线,多以“S”形构图为主,画面中人物安排体现画面的流畅感和韵律美。如在1944年创作的油画《自画像》就是采用“三角形”构图的形式,这是潘玉良对着镜子写生的一幅油画作品。整幅画长宽在90*60厘米左右,畫中人物构图采用半身像写生常用的形式,画中人物端坐在板凳上,右手依靠在旁边白色的桌子上,躯干和大腿稍微向外倾斜,画中人物和桌子刚好形成“三角形”构图。作者为了不使画面呆板,缺乏生机,又在旁边白色的桌子上摆放了一盆鲜花,打破了画面构图的平衡感的稳定性,使画面变得灵动。

潘玉良在进行人物画创作时,除注意画面构图形式外,还注重画面空间和点、线、面在画面构图中的穿插使用。如潘玉良1961年创作的彩墨人物画《梳妆女》在画面构图中对正负空间进行了很好的经营,画中梳妆少女端坐在画面中,通过画面上下、左右空间的处理,人物服饰和形体形成点、线、面的穿插,让观赏者很自然地把视觉集中在画面中心人物右上方的眼庞处。

四、人物造型的形式美

潘玉良人物绘画造型以现实为题材,画中人物形象以民国时期的人物特征为主,他的绘画造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且创作的人物绘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人物绘画造型倾向写实性,中期人物绘画造型偏向装饰性;晚期人物绘画造型偏向写意性。

第一阶段人物造型的写实性(1921-1937)。

注重客观事物的形象特征,强调人物的写实性,人物造型比例结构精准,描绘精准的人物场景,人体结构精准。造型生动,受印象派色彩影响画面色彩浓郁。潘玉良早期油画人物作品《我的一家》就是很好的代表。此话创作于1931年,整幅油画采取写实画法,画中人物有画家自己、丈夫潘赞化和儿子潘牟。整幅画面构图精致,除了造型比例精准之外,人物动态造型生动,人物造型追求雕塑般的体量感,通过透视画法营造出三维的空间深度。虽然原画毁于十年浩劫,但我们依然可以从留的照片中感觉到画家扎实的绘画功底。

第二阶段人物造型的装饰性(1937年至40年代末)。

这一阶段潘玉良第二次走出国门赴法国交流学习,他开始有选择的从众多艺术大师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借鉴他人的同时尝试着如何进行东西方绘画的结合。这一时期在人物造型上既没有第一阶段追求人物造型的写实性和三维空间的真实感,也没能达到第三阶段人物造型的自由流畅感和画面的写意性。这一阶段人物造型以线为主,突出人物特征,注重人物造型的块面感,通过运用后印象派和装饰性的色彩,达到装饰画面突出主题的作用。如1941年创作的油画作品《女人和猫》,在人物造型上以线勾勒造型,用笔用色主观性很强,采用装饰性色彩,画面用笔用色以平涂为主,很少考虑环境色和光源色的运用,具有二维构成感和装饰效果。

第三阶段彩墨人物造型(20世纪40年代末至1977年)。

潘玉良晚期的绘画作品则更好的凸显出中西方绘画交融的情感,这种将中国传统线描造型手法融入西方绘画技巧的表达方式,既体现了西方的造型语言,也很好的突出东方绘画的意境。她晚期的艺术作品多以彩墨人物画为主,采用中国的绘画材料,使用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的表现技法,描绘东方女性,反映东方女性生活意趣。其中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彩墨人物画《侧卧的女人体》就是采取了西方的构图和造型方式,并且运用了中国画自由灵动的线条和中国书法独特的运笔书写特点,赋予画面个性色彩,使人物造型勾勒出丰富圆润、自然的体态。虽然西方绘画大师学习中国绘画元素的很多,但只得其形未得其伸,总是隔着一层薄纱“未识庐山真面目”。而潘玉良绘画作品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以笔墨为造型手段和绘画语言。

五、人物绘画语言的表现美

情感是艺术审美特征之一,也是艺术的本源因素。一幅画如果没有情感表达也就称不了艺术,因为它反映着艺术家对外部客观世界的主观艺术态度。潘玉良的人物绘画创作主要以女性为主,在她笔下描绘的女性人物形象独具东方女性特有的气质,且描绘的人物场景具有独特的生活意趣,格调高雅且不落俗套。她的绘画形式对中西方绘画进行了很好的融合“嫁接”,画面艺术表现形式追求中国绘画“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表现效果,使用中国画艺术的表现语言和西方绘画的色彩。作为五四运动后中国女性画家的代表,她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在当时那个年代是比较新颖独特的,给当时的艺术界送来了一缕新风。她的绘画作品采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注重画面的构成感和装饰效果,通过写意性的表现手法,唤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她笔下的女性人物不论是在人物刻画上还是形象上都具有东方女性t特有的氣质和韵味,既不显得高高在上,也不暧昧低俗,人物塑造的素朴而又大方。如《双人舞扇》等这些画,乍看起来具有马蒂斯绘画的大块纯色运用的特点,然而潘玉良在纷繁的西画色彩中又融入了国画的线条勾勒,蕴藏着中国绘画艺术的意境、诗情和韵律。构图大胆而夸张,画面奔放而深沉,色彩绚烂中透着宁静,既有着强烈的律动感又给人以和谐之美。特别是艺术家中晚期的艺术创作,更具东方艺术特色。

六、总结

潘玉良作为我国20世纪初期油画探索阶段的女性画家代表,带着自己对艺术执着的态度和孜孜不倦的拓荒精神,得到社会和同行的肯定。她的艺术研究经历带给我们的启发是,只有深刻洞察中西方艺术才能实现中西融合,特别是民族艺术的特质与传统,想要真正做到对中西方艺术的融会贯通,只有立足于民族艺术,有选择借鉴西方艺术的长处。

参考文献:

[1]朱敬.潘玉良彩墨人物画线条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1(07):55-56.

[2]陈婷.潘玉良人物画研究[J].艺术探索,2007(03):63-66.

推荐访问:形式美 笔下 人物 潘玉良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