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议“可敬”与“可亲”

时间:2023-04-13 20:25:06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有这么一部党教片:主人公是个退休老干部,几十年如一日地用自己的退休金和捡垃圾所得的微薄收入来资助穷困学生读书,为此十年没买过新衣,有病没上过医院。而他自己的孙女,却因交不起学费险些失学。主人公高尚的品格和奉献精神令人动容,然而看过此片后,却觉得有情感“距离”。为了凸显老人的崇高品格,片子堆砌了大量素材,极力描述其高尚的行为,而老人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却鲜有涉猎。主人公本身的高尚情操无可指摘,但片子整体给人的感觉却缺了点人情味,和观众有落差,只可仰望,难以效仿。该片表现人物显然不完美。

这个片子表现出的缺陷,其实反映出我们很多党教片创作者在创作观念上的不完整、不科学。当前我们拍片,相当程度上沿袭着一种可以称为“英雄情结”的惯性思维。反映典型人物时,我们往往忽略了人物的社会性、世俗性,在主观上将之英雄化,极言其可敬,而不及其余,缺乏可亲可感的一面。

这里所说的“可敬”,指的是人物精神上崇高的那一面,这是典型人物之所以典型的根本,也是电教片创作的永恒主题之一。而“可亲”则是指人物世俗化、人性化的一面,包括人物的情感世界、他与社会的互动、他内心的自我冲突等一系列感性的内容。当前电教片在表现人物时,往往只注重前者而不注重后者,导致人物形象没有丰满的血肉和灵魂,难以亲近也难以学习。实际上,可敬的一面是人物精神的脊梁,具有党性和理性的高度;而可亲的一面则是人物的灵魂血肉,具有人性和感性的厚度。党教片中的典型人物只有同时具有高度和厚度才有立体感、雕塑感;只有既可敬又可亲,才会血肉丰满,富于感染力。

在表现人物的可敬与可亲这两方面时,要把握好分寸感。我们拍一个片子,往往片面地强调人物的可敬,极言这种可敬,人物没有“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永远那么一心为公,大义凛然。但实际生活中的人物是不可能这样的,他们总会有自己的情感世界,不可能每一分钟都处于慷慨激昂的奉献热情中,也会有属于常人的艰辛和苦恼,也可能面对不为人所理解的痛苦,甚至也会有怀疑和彷徨的时候,而恰恰是这些东西容易被我们忽略。我们觉得这样人物形象才完美,实际上这种完美的人物却失去了现实的血脉。正所谓物极必反,真理到了极致可能变成谬误,可敬到了极点也可能使人敬而远之。

要纠正当前电教片创作上的这种偏差,首先要从整体上改进我们的创作观念。我们在创作时,往往忽略了典型人物世俗化、人性化的一面,把典型人物当成英雄、完人去表现,而没有将之看成人群中普通的一员,首先就使人物脱离了群众。在创作上一味突出其可敬,追求人物“高”、“大”、“全”,不食人间烟火,超脱现实环境。实际上,人物不会因为可敬而可亲,可敬也无法取代可亲。我们在生活中常说“一个人因为可爱才美丽”,与此同理。我们必须还原人物世俗化、人性化的那一面,这样我们的人物才是情感健全、血肉丰满的。其次,在选材上要突破“为典型而典型”的局限。选材时不能只注重人物的典型事迹,还要搜集那些最能反映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微妙的心理活动、与周围世界产生的矛盾冲突的素材,正是这些素材才能深入反映出人物的个性和思想,是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不可或缺的表现要素。最后,在剪辑时,多保留一些人物日常活动的场景和能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节与瞬间表情变化。要在可敬与可亲两个层面上把握好分寸感,以情叙事,以事说理,突出党性又兼顾人性,注重理性又具有感性。

此外,上级领导评片时的价值取舍,对基层创作者的创作观念和思维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领导在评片时,若能以更大胆的思想、更开放的思路来评价片子的教育价值,尽量在教育意义与情感层面寻求一种平衡,将会促进基层拍片制片观念整体上的进步与成熟。

表现人物的可敬,是树立起人物精神的脊梁;表现人物的可亲,则是为人物注入感性的血脉。两者都不可省略。可敬与可亲兼而有之,我们拍出的片子才能以情动人,寓教于情。

推荐访问:可亲 可敬 泛议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