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范文推荐)

时间:2022-07-01 10:55:44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于学科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范文推荐)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张秋娥 [ [ 摘要] ]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素。

 养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它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内容必然与学生的生活、社会实际有着天然的联系,在教学方式上相应地对教师提出了生活化教学的常态化要求。近年,虽然探索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活化教学模式已越来越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一种教学追求,但由于种种原因,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文章通过以部编人教版七上《增强生命的韧性》为例,从“四真”即真目标、真情境、真问题、真情感方面,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活化教学进行了积极尝试,以期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

 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性质和价值取向决定了其在教材内容编写和活动栏目设置上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紧密的联系,在教学方式上相应地对教师提出了生活化教学的要求。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仍不同程度的存在,既遏制了学生对该学科学习探究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下面以《增强生命的韧性》为例,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活化教学进行探索。

 一、真目标——生活化教学的方向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指明了课堂的方向。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制定是否科學,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科学,关系到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和学生学习成果的预期。

 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学目标要制定得 “ 真 ” ,要求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依标据本,制定出能反映学生现实生活需求,提高学生学科思维能力并产生丰富情感体验的目标体系。

 如在执教《增强生命的韧性》时,教师分析并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了解挫折的内涵,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生活中遇到的挫折; ; 通过 “ 小辩论 ” 活动,能理解挫折的两重性,进一步认识挫折并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挫折; ; 通过 “ 投放挫折信箱 ”“ 折树枝 ”“ 扔纸团 ” 等活动体验,懂得人生挫折难以避免,要以坚强的意志发掘生命的力量,增强生命的韧性,养成勇 于克服困难和乐观向上。

 的人生态度。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结合了生活情境的创设和活动体验的开展,对学生应达成的学习成果提出了明确、具体可操作的目标要求,既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又构建了生活化课堂。

 二、真情境——生活化教学的载体 学科核心素养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以列生活、活动情境为载体,设置有层次性的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交流、质疑、辩论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教师在执教《增强生命的韧性》时,创设了通过游戏体验,导入课题的情境:

 教师课前准备好活动道具:一根干树枝,一根柳枝。上课初始请一位学生上台参与“折树枝”活动,让学生结合亲身体验说说“两根树枝,哪根更容易折断?”通过观察,学生很容易达成共识:干树枝一折就断,柳枝柔韧不易折断。随后,教师追问:“柳枝看起来更细,为什么却更难被折断?”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柳枝柔软,更具韧性。教师随即导入新课:人的一生将充满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要学会做一根柔韧的柳枝,尽管可能遭受风吹雨打,但仍然要发掘自身生命的力量,增强生命的韧性。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增强生命

 的韧性》。教师在导入环节选取了日常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干树枝和柳枝作为活动道具,让学生现场参与“折枝”体验,观察现象谈感受,并以柳枝的柔韧比喻生命的韧性,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有效转化。在这个简短的活动体验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参与积极,课堂气氛非常浓厚。

 在探究 “ 生活难免有挫折 ” 一目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内化知识,教师对 P105“ 探究与分享 ” 、 P106“ 相关链接 ”和 和 P108“ 探究与分享 ”栏目活动进行创新性改造,创设了以下生活情境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1. 探究活动一:悄悄告诉你挫折。教师在活动前准备好一个自制信箱作为活动道具,让学生在小纸条上匿名写下自己曾经遇到的挫折;写好后,教师手托信箱,行间巡走,让学生把小纸条投入信箱。随后,请 5 位学生从信箱中各抽取 1 张小纸条,让他们念抽取到的小纸条内容,并对他们进行现场小采访,换位思考谈自己的感受。本探究环节,教师立足学生身边实际,通过创设“匿名投放信箱”这一活动,唤起学生对亲历挫折的回忆,并以匿名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活动方式既独特又给人以神秘感,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自然被调动起来。通过“现场小采访”活动,让 5 位抽到小纸条的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谈感受,其他同学在倾听的过程中意识到:不同的人在同一挫折或不同挫折面前,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会有所不同。

 2. 探究活动二:小辩论。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挫折的两重性,组织学生开展课堂小辩论。课前,教师把班级小组划分为正方和反方,并分发正方牌、反方牌,制定辩论规则,印制讨论提纲。课上,给学生 2 分钟时间准备,同学之间前后座讨论;正反双方各请 3 位代表自由发言,代表结辨,教师总结。这种小辩论虽然时间短,但给予学生一定的场

 景和仪式感,学生的探究兴趣得到极大激发。

 3. 探究活动三:集思广益战挫折。紧接着活动一,请几位学生对纸条中提到的挫折进行支招,其他人随时补充;对于课堂表现良好、参与活动积极的学生进行适当奖励(解压器、微笑徽章)等。这一活动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也有利于弘扬真、善、美,体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思想性;针对学生回答不够到位的,教师积极鼓励其他学生补充,必要时给予点拨指导,最终得出结论,有利于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真实落地。

 4. 探究活动四:游戏体验 —— “ 让纸飞起来飞得更远 ”。

 。教师让每位学生拿出一张纸,思考“有没有办法让纸飞起来,甚至飞得更远?”大多数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说“折成纸飞机”;教师追问“除了折成纸飞机,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学生经过思考后,有的说:“把纸张揉成一团,可以扔得更远。”听完这个回答,教师当即请三位学生上台进行演示:抛出一张纸、抛一个纸团、抛一架纸飞机,观察三者在空中的表现。结果纸张无规则地飘落在地上,纸团成抛物线落地,而纸飞机在空中滑翔。这一有趣的游戏体验,学生参与其中并结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最终明白:平的纸扔不远,而折成纸飞机或揉成团反而更能激发一张纸的潜力,进而引导学生懂得生命如同这张纸,当遇到挫折时,应该像揉皱的纸团一样发掘自身生命的力量,让生命变得更加坚韧有力。

 三、真问题——生活化教学的导向 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内化知识,必须鼓励学生积极参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情境创设中 的现实话题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设置指向教学重难点、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围绕问题链思考、交流、质疑、争辩,教师顺势追问,及时发现学

 生思维过程中的盲点和疑点适时点拨,让学习更有深度。

 在活动探究环节,教师围绕本节课重点创设了三个相互关联的活动情境,设置了 “ 你抽到了什么挫折 ”“ 如何看待挫折 ”“ 怎样应对挫折 ”等问题,通过探究总结出应对挫折的方法,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教师还就“挫折对人的影响是好还是不好”问题展开课堂小辩论,让学生在思考、交流、质疑、争论中,明白了事理,培养了学科思维能力,并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综合性。教师还可绘制相关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本节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四、真情感——生活化教学的生命 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教师的言行、情感都将对学生的生命成长产生重要影响。要让道德与法治课更好地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教师要以积极的状态面对学生,以向上的力量鼓励学生,这样的课堂才是触动学生心灵的成功的课堂。

 在本节课中,教师自始至终面带微笑,以积极的情感状态面对学生,。

 以向上的力量鼓励学生,从而让学生进入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例如,进入课堂初始:“看到同学们天真灿烂的笑容,老师对这节课充满了期待”,简短的一句开场白,迅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一个期待的眼神,给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看来我们同学遇到的挫折还真不少”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成长的理解与关怀。“通过这场辩论,老师看到你们都很有才华,我们把掌声献给努力奋斗的自己!”充满激情的话语应时、应景,给予学生无穷的力量,这是学生心灵上的一场自我对话,也是师生情感上的一次交流。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性质决定了其与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有着必然的联系,从 “ 四真 ” 角度探索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活化教学

 模式,能让课程回 归生活,让课堂教学归于本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曾夏凤.本真课堂:道德与法治活动教学新样态[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02). [3]张若男.生命交织,情思共融[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14). 【基金信息:本文为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2年度开放课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KCZ2022087】

 (责任编辑付淑霞)

推荐访问:素养 法治 学科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