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互残因素及预防方案样本(精选文档)

时间:2022-05-04 09:53:56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鲵互残因素及预防方案样本(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大鲵互残因素及预防方案样本(精选文档)

 

 仅供参考 大鲵互残的因素及预防方案样本 大鲵互残的因素及预防方案

 在大鲵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特别是人工养殖条件下,时有大个体、壮个体攻击、吞咬小个体、弱个体,致使被攻击者伤亡的现象,谓之同类相残。大鲵幼苗在外鳃消失前,常见一尾咬着另一尾的尾部,但这种行为并不引起伤害,可能不属于相残,而是一种包含游戏成分在内的行为。接近或达到性成熟年龄的大鲵,其追逐行为(除繁殖季节追逐交配外)多演变为相残行为。本文介绍了这一现象的原因和预防对策。

 1 大鲵同类相残产生的原因

 一般认为,个体差异大、饵料不足、放养密度高易发生相残。但何者是决定因素,不同的情况有着不同的结果。

 1. 1 个体大小的差异

 外鳃萎缩前的幼苗,相残现象很轻或不产生相残,一般攻击尾部,且不易造成伤害。外鳃萎缩后至性成熟期间,有相残现象,攻击尾部或后肢,造成皮肤或肌肉损伤,绝大多数不造成死亡。性成熟的大鲵个体,一旦发生相残,轻者造成皮肤损伤,重者造成尾部肌肉深度损伤或后肢骨折;若个体大小悬殊,既小于攻击者体重的 1/4,有可能造成大个体吞食小个体或将其咬死;个别大鲵也有攻击头部及前肢的情况,攻击体侧者极少。

 方 案 设 计

 2 1. 2 密度的影响

 性成熟前的大鲵,同批同规格大小,不易发生相残;密度过高只是对生长速度造成影响。性成熟后的大鲵密度过高,发生相残,可能是大鲵独居的习性所至,造成大鲵紧张、狂燥不安,产生应激反应等引发同类相残。

 1. 3 大鲵的领地行为

 达到或接近性成熟的大鲵个体,其领地行为显著。如果将一尾大鲵放入已有大鲵的养殖池,即发生相残。弱者必然受到强者攻击,弱者将处于紧张状态,其型体消瘦,体表沾液增多无自净能力,布满水中污物;若长时间不进行隔离处理,将导致其死亡。如果将来自不同池的大鲵同时放入同一养殖池,领地行为重新分布,基本不相残。间隔一段时间后,若又将其它池中的大鲵放入,相残行为又会发生。

 1. 4 饵料丰欠的影响

 饥饿对大鲵同类相残的产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每年 3 月是大鲵的摄食旺季。如果饵料严重不足,饥饿过度的大鲵极易发生同类相残。同一批幼苗,经过一年甚至几年的饲养不分池,大小相差悬殊,可能存在大个体是小个体的 4 倍,在饵料充足的情况下,会相安无事,不相残,但会抑制小个体的生长。

 2 大鲵相残行为的预防对策

 在大鲵的养殖过程中,有效地防止同类相残,可减少伤亡。目前,根据同类相残产生的原因,可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2. 1 适时分池

 同批或同规格的大鲵,养殖半年以上,个体大小即表现出明显的差别,此时应及时分池饲养。

 3. 2 提供充足优质的饵料

 大鲵虽然耐饥饿,但在每年 3 月份的摄食旺季,需要摄食足量优质的动物性饵料,____变质的饵料,大鲵不会摄食,此时易发生相残。

 4. 3 注意放养密度和放养方法

 合适的放养密度是。稚鲵 300 尾/m2,幼鲵 10 尾/m2,成鲵 1 尾/m2。不同批不同地域的大鲵,特别是成鲵,最好不要同池饲养,成鲵的独居性及领地行为决定其发生同类相残。

 5. 4 避免过度的外源刺激

 外部的强烈刺激易使其动怒,动怒时易伤人或引发同类相残。

 6. 5 保持适宜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的不适应,会使大鲵狂燥不安,影响生长,诱发同类相残。

推荐访问:大鲵 样本 预防 大鲵互残的因素及预防方案样本 大鲵的保护措施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