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课例观点交流

时间:2022-04-21 18:32:48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散步》课例观点交流,供大家参考。

《散步》课例观点交流

 

 在研修中成长 这次“目标环节双对应”散文教学之《散步》的课例研修经多次课堂实践、多次的调整,最终以较为完善地面貌呈现出来。作为这次课例研修的亲历者,我在关老师的指导下,在教研组的帮助下,我努力实践,博采众长,积极听取众位中肯的评价和建议,探索有效的教学设计。从以往以观课老师的角度听课到如今自己上课,尽管研修时间并不长,但在这短暂的研修过程中,我越来越体会到课堂上教师应关注学生:将话语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应关注文本:重视每一次的文本解读,重视关注文本体裁的解读;关注课堂:关注散文教学的课堂,关注学生课堂生成。下面我就课例实践谈谈自己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关于学生的思考:

 1、适应学生而非凸显自身 这次研修是我第一次试着用分段批注的方法解读课文,解读过程中自己感觉对于《散步》这篇课文有了更深地理解,顿时也有了上好课的自信。但是第一次的教案设计就被前辈们指出教学目标的设计并不适合六年级的学生。所以文本解读的目的是让老师了解、熟悉文本,但不是自己解读的都要教给学生,教的重点是适切,适应学生,并不是什么都要教。本文授课对象六 5 班学生是我校农民工子弟班。学生语文基础较薄弱,概括能力不强,对于文章的理解往往留于表面,缺乏对于文章细节的关注,需要借助教师的引导帮助他们品析文本语言,从更深层次去剖析文章的“美”。其实作为一篇散文,《散步》这篇课文它所包含的内在当然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尊老爱幼”,还有作者对于生命的深层思考,但是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对于我们学校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势必要让学生能“跳一跳便能摘到果子”。所以在最后制定教学目标时第三个目标仅止于“理解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了这一次的经历,下一次在制定课文的教学目标时,我相信我会将学生的学情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为了凸显自身对于文本的熟悉掌握而满堂灌地教学。

 2、激发学生而非主导学生 在与学生的互动,对答中我总不够相信他们,在课堂上我就好像一个在教孩子蹒跚走路的母亲,总担心孩子会摔跤,一路搀扶着他们,死死拽着,不肯放手。却不知道,这个样子孩子永远不会学会走路。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我不应该打扰他们,应该放手,这样既尊重了他们,又能建立起他们在语文学科的自信,从而喜欢上语文。有时课堂上我总怕学生答错,甚至会将问题的答案直接自己说出来,这样,学生顶多只能记住答案,却总也不知道这个答案是从何而来的。以后遇到新的文章,新的课外阅读,他们又不会了。久而久之,他们会失去学习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与此联系地认识本身的及其细腻的感情色彩。”在具体的做法上,首先,作为教师,我在创设情景后,要有一段等待时间,让学生感知到问题的存在,这时候学生应该有时间思考问题到底是什么,确定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的障碍。针对本节课在整体感知阶段,当学生们大声朗读课文后,我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怎样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在有足够时间思考之后,才能更好地回答问题。而在实践中我往往有点心急,没有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学生刚读完课文,可能还没搞清楚问题是什么,我就迫不及待地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就不会有识别问题

 和表述问题的机会,也就不会解答问题。不仅这一次研修中我存在这样的问题,我感觉自己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有时为了上课的进程,也会忘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自己阅读,致使他们没办法自己思考,这样使得恶性循环,问题往往需要自己带着学生去回答,这是我值得改进的地方。

 二、关于文本解读的思考:

 1、重视每一次的文本解读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前人的读书经验总结。的确如此,学习“语文”就要以“读书”为先,在读好书上下苦功。在这次研修过程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文本解读。原本对于文本解读说实话,总觉得之前自己已经在语文书上做过很多批注,对于一些词语理解各方面觉得也已经很全面了,感觉这次的文本解读也就只是梳理一下而已。但是等到自己真的开始着手一个段落、一个段落;一个句子、一个句子;一个词语,一个词语地进行文本解读时,发现自己以前在语文书上的批注还是太少了,不够全面。而且即使等我把文本解读写完了,在上课后,自己可能对于某些语段、某些词语有了新的或者感觉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的解释后,文本解读又要有新的更改。或许下一次,再上《散步》这篇课文时,再次审视这次的文本解读,可能还是会有要更改的地方呢。所以,通过此次研修,加深了我对于文本解读的重视,不在于某一次的完整梳理,更在于上课前的每一次重视,要不断地改进。

 2、重视关注文本体裁的解读

 诚如之前所谈,当我把语文书上的知识点感觉已经够全面的梳理之后,自以为已经完成了文本解读。但是,有前辈老师就中肯地给我提出了意见,在文本解读时对于文本体裁未关注。本次研修是针对散文教学,仅只将《散步》作为一个例子,以此为例来谈怎样教散文。所以,后来的修改中,我就针对散文的特点,结合课文,在课文的语言和情感两方面“文质兼美”之处都进行了解读。

 三、关于课堂实践的思考:

 1、关注散文教学的课堂 刚才已经说过:本次研修是针对散文教学,仅只将《散步》作为一个例子,以此为例来谈怎样教散文。这不仅仅是文本解读是要关注散文这个文体,我觉得在上课的过程中也要关注。不然的话,如果上散文与上记叙文一个样,学生就不能搞清楚两个文体的区别,而且,下次遇到散文文体的文章,学生也不会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

 在本节课的上课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在第三部分花的时间有点多,诚然,语文课堂对于字词的品味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作为一篇散文,或者说以本篇文章为例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过份的注重字词的品味,下次学生碰到其他散文时,还是掌握不了学习的方法。当我把大多数的时间都花在字词品味时,代价就是舍去了第四部分联系背景,知人论情。其实在第四部分正在在教学生,如果下次再碰到散文时,应当关注散文写作的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旨。由于我在上课时不够关注,所以关于这一点我恐怕学生下次碰到散文时会忘记去查文章的写作背景。所以下次上课,无论是什么文体,上课前作为教师我应当自己心里有数,这样的文体,下次学生碰到时应该有什么学习的方法,那我在那节课上就应当教会他们。

 因此,教学中要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2、关注学生课堂生成

 在这次课堂实践中,我觉得怎样把握每一次的课堂生成真的是一门学问。这首先需要老师自己肚子里有货,对于文本足够熟悉,这样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才能有效地把握住学生语言中的关键,再进行追问,从而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本次上课我是按照要求徒手上课,本来以为将课文,教案都背出来已经很难,但是等真正上课时才发现,真正难的是有效地抓学生的生成,幸好是徒手上课,不然真的很难想象,如果我既要看课本,看教案,又要听学生的回答,这压根儿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呀。当然,熟悉文本、教案是抓生成的第一步,我觉得老师还需要有教学的机智,这机智可能需要一定的教学经验来练就,可能需要不断地学习,多听课,多反思,不断成长才行。

 语文课堂,需要体现一种生成的美,而能够把握生成,并将课堂生成引开去,从生成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发挥教学机智,灵活调整预设,就能够更紧密地贴过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有可能让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有可能使师生积极互动,摩擦出创造的火花,从而构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展现出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美!

 总之,一次研修,终身收益,在这里我所谈的几点只是一些点滴,将来我一定会更加努力,争取在研修中成长。最后,感谢关老师,感谢博文学校语文组的所有前辈及伙伴。

推荐访问:散步 观点 课例 《散步》课例观点交流 散步课例分析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