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完整版】

时间:2022-03-31 09:58:20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完整版】

 

 4.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准备

 1.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 4 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本课与第三课《盛唐气象》形成呼应关系,在本课教学中应提及第三课内容。课标要求: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本课总共包含三部分内容: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关系;玄奘西行。主要市通过学习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史实为援引,了解唐朝对外交流的史实。课本只是展现一些史实,教材“课后活动”展示了日本的文字和唐朝墓葬的外国人俑和金币,说明教材想告诉学生的还有中外文化交流对唐朝和其他国家产生的历史影响。

 2.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日本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等基本史实。通过对史实的学习,比较《西游记》与真实的玄奘西游经过,理解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和差异。

 2)通过研读教材和史料,知道日本遣唐使来华对中日两国产生的深远影响;了解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在唐朝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大贡献。

 3)基于相关史实的解读,能深刻感受到唐朝国力的强盛和对外政策的开明、开放,树立开放交流的意识。通过对玄奘西游路线路和鉴真东渡路线的学习,了解两者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体会到他们坚强的信念、顽强的意志,以及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而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从而树立为了长远的目标做充分的准备的信心,勇敢征服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

 3.重难点

 重点: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史实 难点:唐朝对外交流的条件和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

  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吗?剧中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去取经,“西天”是哪里?为什么要去“西天”取经?取经路上为什么会经历那些苦难?取了真经回来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这节课我们将解决这些问题。

 过渡:西游记中唐僧在历史上是有原型的,他就是唐朝和尚玄奘。

 一、 文化吸收——玄奘西行 1. 玄奘西行

  阅读教材第 21 页正文部分和“相关史事”,了解玄奘西游的史实。

 注意:

 时间:太宗朝:贞观二年(628 年)——贞观十九年回国(645 年)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葱岭——天竺(古印度)

 思考:玄奘西游走的哪一条路线?所走路线说明了什么?

 (丝绸之路,说明唐初丝绸之路畅通对于中外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补充:陆上丝绸之路是唐朝与西域以及西方国家进行交流的重要通道。正是因为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国家经济繁荣,确保了丝绸之路的交通通畅。

 2. 玄奘西游的原因和影响 阅读材料总结

  材料 1:

 自南北朝以来,中国佛门流行两大流派:一为地论学派,一为摄论学派。两派对佛性的解释各执己见。玄奘发现很难说清楚哪一派是正确的。此外,玄奘感到佛经译本太少,且有的译文晦涩难懂,往往有失原意,出现许多错误。为此,玄奘立下西行求法的决心,以解决佛教教义中的一些疑难问题。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书海出版社,第 175 页 材料 2:

  (玄奘)他不分昼夜译经,留下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佛经译本,广泛影响了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由玄奘口授,辩机和尚整理的《大唐西域记》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国际文化交流互动价值。

 ——王岳川《玄奘精神的当代性与世界性》,载《今日教育》,2016年第 3 期

 玄奘西游的原因? (探寻佛教经义本源,勘误)

 玄奘西游的影响? (带回了佛经,保存了佛教文化,发扬佛法,影响了东亚文化,《大唐西域记》为研究西域留下珍贵史料) 3.《大唐西域记》与《西游记》

  大家都熟悉《西游记》,他是一部魔幻小说,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史实上有没有神仙帮助唐僧?请说说史实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

 (文学作品以历史人物为原型,在原有史实基础上加工虚构,并不是全部真的史实。但是从中能找到史实的蛛丝马迹)

 4. 玄奘精神探析

 结合《西游记》相关场面描写,根据地理常识(新疆地区地貌以及特点),谈论玄奘的精神。

 (不畏艰险,为追求真理,坚忍不拔、意志坚定)

 补充:玄奘西行承担了沟通往来,传播文化的使命。唐太宗对《大唐西域记》的兴趣,对翻译佛经的支持,对西域和南亚文化的兴趣,极大的促进了唐朝对外部文化的了解。

 材料 3:

  唐人通过外来物品了解到异域文化的同时,也刺激了自身对未知事物的渴求,从而影响到社会多层面的生活。在与外部文化接触的过程中,隋唐文化自身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

  ——摘编自袁行霈、邓小南《中华文明史》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第 65—66 页 引申:正是因为外来文明的融入,对外交流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唐朝的繁荣,而唐朝的繁荣又反过来增强其在东亚文化圈的影响力,更好的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过渡:中国(唐王朝)以其先进的制度,繁荣的文化,发达的经济令其他国家向往和瞩目,尤其是对附近的东亚国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比较典型的是新罗和日本。

 二、文化辐射——日本 1. 与古代日本的交流 材料 4: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 264 年的时间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公元 630 年,舒明天皇终于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从 630-895 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日本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其中尤以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随行的第八次遣唐使最为著名。日本政府不断派人到中国学习,每次派出的遣唐使团多达百人以上,有时多至五百余人。中国的许多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通过他们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直到 894 年由菅原道真建议废止后再没有继续。中间时间长达 200 多年。使唐文化及佛教文化在日本的广泛传播做出重大贡献。

 ——摘自百度百科《遣唐使》 思考:为什么要派往唐朝学习? (唐朝是当时宏大的唐帝国,强盛的国力背后折射的是先进的文物制度、文化科技,管理制度等,日本正经历国家转型,需向先进的国家学习,为其所用)

 阅读教材“相关事实”和第 19 页相关内容,结合中国和日本传统文化,说一说,遣唐使从唐朝学得了什么。(略)

 补充:日本向唐朝派遣遣唐使,主要原因是日本正处奴隶社会末期,社会矛盾尖锐,动荡不安,为了解决统治危机,日本政府向先进的中国学习,学习的主要目标是中国的典章制度,比如: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儒家礼仪等等,他们运用这些制度进行改革,历史上称为“大化改新”,此次改革是日本历史上重要的一次改革。唐朝这些先进制度的输入,使日本平稳过渡到封建社会,稳定了政局,发展了经济。所以我们常说的“中国是日本的老师”源于该史实。

 阅读《弘法大事行状绘词》,想象中日之间的交流会经历哪些困难? :

  过渡:在中日文化交流中,以遣唐使来唐朝学习为主,但是历史上除了“来学”还有“送去”,日本出于自身的需要和追求,邀请一些高僧去日本传播佛法,最为有名的就是鉴真。他也一样受到了海洋的阻拦,但是虽历经困难,即使因为遇海难双目失明也没能让他放弃东渡日本的决心。

 2.鉴真东渡(玄宗朝 742——754 年)

 材料 5:

 鉴真(日文:がんじん,688 年-763 年),江苏扬州江阳县人,中国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被日本人民称为“天平之甍”。鉴真十四岁时于大云寺为沙弥,就高僧智满禅师学佛,后又赴长安从弘景法师受具足戒,学识渊博。日本僧人荣睿、普照敦请鉴真赴日传佛,鉴真欣然应允,并克服种种困难,先后六次始获成功。他携带佛经、佛具及佛像,于天宝十二年(753 年)抵日本。此时鉴真双目失明,但他仍努力弘扬佛法,传播中国文化并以其丰富之经验,讲授医药知识,特别是他所带之香料药物等,至今日本奈良招提寺及东大寺正仓院仍保存有其遗迹。

  ——百科《鉴真》 材料 6:

  观察鉴真六次东渡的路线图,以及鉴真坐像(双目失明),说一说他的精神?(略)

 观察路线图,说说鉴真东渡需要什么条件? (唐朝发达的交通体系,唐朝先进的文化,鉴真个人学识渊博)

 比较下面两幅图,说说鉴真东渡对日本的影响

  图表 1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

 图表 2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说明: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是鉴真仿照唐招提寺原样设计构建,图二是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其设计原则遵循了唐文化的建筑特点。

 材料 7:

 鉴真在日本辛勤工作了 10 个春秋,为日本佛教、建筑、医学、文学、书法、工艺美术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而受到日本朝廷的器重,得到日本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书海出版社,第 181—182 页 位于日本唐奈良招提寺内的鉴真像是日本一级国宝,说明了什么?(略)

 三、唐朝中外交流 1.交流的条件总结 1)制度先进: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顶峰之一(另一个是宋朝)他有着举世瞩目的发达经济,先进的科技,昌盛的文化,而这些外显的特点都是制度先进的表现。

 唐朝有着世界上最先进的典章制度:科举制,中央集权制,郡县制,府兵制,均田制,租用调制,这不仅使唐朝经济繁荣,而且也使人类文明史上辉煌的成就,可以被其他国家效仿,用以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这是唐朝对其他国家产生强烈吸引力的内在因素。

 2)交通发达:唐朝对西域的经营,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隋朝开通的大运河,和唐朝造船业的发达,使海路更为便捷。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和水路交通为中外文明交流提供了交通上的便利。

 3)政策保障:唐王朝对外贸交易的认识,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国人宽容的优待条件(如减免税收和允许做官)是吸引外来商人和学者的重要因素。

 4)消费刺激:开放博大的唐朝人民对外来事物的好奇心和需求,以及强大的消费能力,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原始内需。而唐王朝自身高度发的农业和手工业,商业系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必要条件。(如,丝绸)

 2.交流的特点

  1)双向性

  2)官方与民间同时兼具

  3)海路并举

  4)多效性(物质、精神文明兼具外交作用)

 3)影响 促进其他国家发展的同时,唐文化得以扩大和丰富,在交流的基础上,一方面唐文化发展更加包容和灵活,唐朝更加强大,另一方面,扩大了对世界尤其是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力,增加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形成了以唐文化为核心的大东亚文化圈。需要注意的是,大东亚文化圈不仅仅是东方各国文化简单交融和借鉴的过程,他们在受唐文化影响的同时各国也对本国的文化进行了改组和保留,因此各国仍然保留其个性。

 4)讨论:结合本课学习内容,想想本课所学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有什么启示? 板书(略) 课后检测题:

 1.(2019•海南)据如图,玄奘西行的目的地是(

 )

 A.吐蕃 B.波斯 C.大食 D.天竺 2.(2017•贺州)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唐六典》记载唐王朝曾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交往,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来到长安。唐王朝设有专门机构(鸿胪寺、礼客院)负责接待外宾,设置翻译人员,提供各种便利。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对很多国家很有吸引力。波斯(伊朗)曾不断派遣使者前来长安,波斯商人遍布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唐朝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等;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请回答: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表现。简析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答案:

 表现: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与世界许多国家交往密切;唐文化远播东西方各国,影响巨大;对外贸易兴盛。原因: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对各国的吸引力;唐实行比较开明的对外政策;周边国家对与唐朝交往的重视;对外交通发达。

 教学反思:

 本课从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出发,采用了一些史料阐述唐朝对外交流的史实。其中以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为主要内容进行历史解释,并从具体史实分析中延伸出唐朝对外交流频繁的原因和特点以及影响,,并在课后对重点内容进行检测。本课的设计较为传统,中规中矩。内容较为全面系统,线索明朗,结构清晰。不足之处是相对于七年级的学生,内容稍多,最后概括抽象的部分,虽是本课精

 华部分,但是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

推荐访问:完整版 文化交流 唐朝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获奖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