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备考-古诗词群文阅读技法

时间:2022-03-25 22:59:16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考语文备考-古诗词群文阅读技法,供大家参考。

中考语文备考-古诗词群文阅读技法

 

  初中语文备考- - 古诗词群文阅读技法

 以杜甫诗歌为例,杜甫诗歌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不同的选篇分布在各年段的教材中。单元、学段等的编排割裂了各个时期杜甫诗歌的内在联系,造成杜甫诗歌教学的分散性和杂乱性。古诗词群诗联读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一、整合教学重点,确定学习目标

 任务群教学模式主张教师打破教材古诗词学习的顺序,按照古诗词的特点重新整合形成群诗联读的新体系,因此教学时首先应设置任务群的学习目标。教师 可以结合单元的主题设置目标,也可以 参考教材中各篇的目标,结合编者的用意,了解重难点设置目标,这样可以为古诗词的学习提供指引。

 如杜甫诗歌分散在七至九年级各册教材,既有教读课文,也有附录中的课外古诗词诵读。它们分别是教读课文:

 《望岳》《石壕吏》《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外古诗词诵读:

 《江南逢李龟年》《月夜忆舍弟》。结合每一首诗歌教学的重难点,设置以下任务群的学习目标:

 1.赏析凝练生动的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2.了解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在学习该任务群的时候,除了要 品味生动凝练的语言外,还要 从中获得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陶冶,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二、结合思想经历,了解写作背景

 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乃至价值判断对诗歌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作者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都会或多或少地体现在诗词当中。因此 解读诗词要结合作者的思想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要紧扣时代脉搏,设身处地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更能准确、深入地把握古诗词的主题和情感。

 杜甫处于唐朝由盛而衰急剧转变的时代,他经历了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学术界主要把杜甫生平分为四个时期—— 读书和壮游时期:这一时期,杜甫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困守长安时期:他客居长安十年,仕途失意,过着贫困的生活。

 战乱流离时期:这一时期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将家搬到鄜州羌村避难,后又不幸被叛军俘虏。

 蜀中漂泊时期:这几年杜甫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最后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入选初中统编教材的杜甫诗歌分别创作于以下几个时期,如下表所示。

 杜甫诗歌创作时期 作

 品 创作时期 《望岳》 读书与壮游时期

  《石壕吏》《春望》《月夜忆舍弟》 战乱流离时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 蜀中漂泊时期 在古诗词群诗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紧扣时代脉搏,结合诗人的情感经历,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体味诗人的内心情感,则更有利于深刻理解把握古诗词的主题。

 三、品析语言音韵,把握情感脉络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解读诗歌,关键是通过 分析诗歌的语言、音韵等方面的特点,体会其与诗人思想情感的融合,从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因此在进行古诗词群诗阅读的过程中, 对群文情感脉络的把握是重点,是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前提。

 首先,教师要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词句体味诗中作者情感的变化。如《石壕吏》中的“听”字贯穿全诗。首先诗人听到“有吏夜捉人”。接着便是“听妇前致词”,诗人听到了老妇人在差吏面前的苦苦哀求,听到了老妇人和家人苟且偷生的艰难,听到了充满悲剧色彩的结局,饱含了诗人对老妇人的无限同情。最后“如闻泣幽咽”,“如闻”一词, 既表现了儿媳妇因为丈夫战死、婆婆被迫从军而低声哭泣,也表现了诗人夜深了还未能入睡,还在倾耳细听老妇人一家的动向,表现了诗人对老百姓的无限关切和同情。而诗人之所以只是“听”,是因为当时“国事危急需添兵,然而丁壮殆尽,兵源枯竭”。这其中有多少矛盾和无奈啊。因此,一个“听”字,诉说了诗人对国事的忧叹,对战乱中百姓的悲悯。

 然后,教师要 引导学生从古诗词音韵的角度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第一节押的是“ao”韵,开口度由大到小,表现风的猛烈,衬托了诗人内心的无力与绝望。

 第二节“力”与“息”,“贼”与“得”押韵,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无助和痛心。

 第三节“色”“黑”与上文“贼”“得”同韵,承接上文的痛心。草庐为风所破,已无法阻挡暴雨的侵袭,漫漫长夜不知如何才能挨到天明。此时诗人的内心是无奈与痛苦的。其后“铁”“裂”“绝”“彻”同韵,诗人在这里将对家人的愧疚、对前途的迷茫和对时局的忧虑融为一体,忧愤的程度一步步加剧。

 最后六句,“间”“颜”“山”押韵,押“an”韵,为平声韵,而“屋”“足”通韵,诗人为天下苍生奋力呐喊,表现了诗人对广厦的期盼以及在苦难中不屈的意志和坚定的理想,诗人也因此完成了思想与情感的转变与升华。

 四、依据审美形式,开展比较阅读

 古诗文最值得分析和鉴赏的部分是 文章的审美形式。因此,教师需要按照审美形式来设置任务群,引导学生在对群诗进行对比和类比的基础上了解不同的审美形式。

 教学时,可把《望岳》(七下)和《春望》(八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这两首诗虽然风格完全不同,但诗人借以展现其磅礴气势、时代精神、生活信念的艺术生命力,却都是根植于“开元盛世”时期的,两者之间是有渊源的。

 教学时,让学生思考 《望岳》中“望”的内容,字面上的理解是泰山的高大雄伟,生命的蓬勃,实际上表现了杜甫的豪情与抱负,以及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由于“安史之乱”,杜诗的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此, 《春望》中“望”的内容,字面的理解是妻儿,是家

  庭幸福,国家安定,但这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望”字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沉郁和忧伤。

 两者在情感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选择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就是审美形式的差异。由于不同时期经历的不同, 《望岳》的情感表达比较激昂,《春望》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通过两首诗的比较阅读,学生自然而然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落差,体会到诗人前后的不同情感。

 五、进行自主阅读,实现课内外融合

 当教材所选的群诗阅读完后,学生基本掌握了古诗词鉴赏的方法,教师可以 推荐课外群诗进行自主阅读,巩固所学知识。以教材内一篇带教材外多篇形成群文,通过自主阅读,可以提高群诗联读的系统化。

 这些课外群诗与所学的诗歌有一定的联系,基本是同一主题或同一时期的作品。如在学完了教材中的杜甫诗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自主阅读《江南逢李龟年》《月夜忆舍弟》《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教师首先设计课外群诗阅读任务:

 这五首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同一时期,写作背景相似,请同学们分析这三首是如何体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请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师布设任务之后,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有了前面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读课学到的诗歌阅读方法的铺垫,学生就能顺利地进行群诗阅读,并从语言、音韵等角度写出对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的理解。

 把教材内外多文本进行分类整合,形成系统的阅读理解结构,强调群诗的内在逻辑关系,重点关注群诗联读的融合性,能有效启动学生阅读思维,实现最优化的阅读效果。

 杜甫古诗阅读题精选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 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题是《春望》,那么诗人“望”到了哪些春景?

 2.说说你对诗歌尾联的理解。

  3.两首诗都围绕望字展开,但蕴含的感情截然不同,请简要解说。

  《望岳》的望:

  ;《春望》的望:

 。

 4.请结合加点字赏析下面诗句。(任选一句)

  (A)阴阳割昏晓。

 (B)城春草木深。

  选(

 )

 赏析:

 。

 5.《春望》这首诗前四句触景伤怀,写春望之景;后四句忧时伤乱,写春望之情。全诗表达

 的主题。

 6.请从割字入手,对阴阳割昏晓 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寓意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9.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和深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0.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你的理解是什么?

 11.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12、结合全诗,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

 13、《望岳》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且层次清晰,试作简要分析。

 14、明人莫如忠评价首尾下句说:“齐鲁到今诗未了,题诗谁能继杜陵”,认为这句诗无人能继,你怎么看?

 15、后人以其深刻的思想意义把《望岳》诗誉为“绝唱”,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16.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3 分)

 17、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1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为什么千百年来都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9~20 题。

 遣兴 杜甫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1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

 B.“何况道路长”是说诗人因为路途迢遥而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溢于言表。

 C.“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心情。

 D.末尾两句写诗人仰观天空中飞翔的大雁,透露出让大雁为分散的兄弟捎信的愿望。

 E.本是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侧面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20.诗的第一句就说:“我今日夜忧。”诗人日夜忧的有哪些呢?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 [ 作者简介] ]

  杜甫 (712~770) 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 河南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 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是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困 之境而无厌世思想;在诗歌艺术方面,集古典诗歌之大 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给后代诗人以广泛的影响。

  对比赏析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第一首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

  参考答案 1.草、木、花、鸟。

 2.尾联形象写出了诗人的苍老之态、苍老之快,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悲己之情。

 3.《望岳》的望:

 热情赞美泰山的高大巍峨气势和神奇秀丽,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1 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春望》的望:伤时、忧国、念家、悲己。( 1 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4.选(A)赏析:割字写出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将阳光切断,泰山南北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选(B)赏析:深字写出了国都草木丛生,一片荒凉,让人从眼前的景象想到人民遭乱流离失所、国家濒于倾覆的深重灾难。

  5.了感时忧国思家悲己

  6.割字炼字极好,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好象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7.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

  8.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9.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10.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种说法虽然不同,但其内涵却能相通,一是触景生情,另一则是移情于物,可见诗内涵之丰富。

  11.答钟积聚、汇聚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12、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到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

 13、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思想将来的登岳。首联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接

  着自我作答。颔联两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颈联两句是写细望,细望中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尾联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14、“齐鲁青未了”是经过诗人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可谓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那样用“崔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

推荐访问:中考语文备考-古诗词群文阅读技法 古诗词 备考 技法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