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作文素材:“坑人公厕”嫌疑人落网、餐饮浪费不是有面子而是……

时间:2020-09-26 09:08:26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2021年高考作文素材:“坑人公厕”嫌疑人落网、餐饮浪费不是有面子而是……

目录:

1. “坑人公厕”嫌疑人落网,还应举一反三

2. 餐饮浪费,不是有面子而是丢面子

3. 展现青春激昂的风采

4. 北青报:经受“无人售卖”的考验呵护社会诚信的种子

5. 守护城市历史文化的根与魂

6. 恩师如灯,一片丹心绽芳华

7. 在生活枝蔓中汲取奋斗力量

8. 人民日报暖闻热评:自强不息绘就多彩人生

9. 北青报:休渔期与口腹之欲

“坑人公厕”嫌疑人落网,还应举一反三

蒋萌

近日,有网友爆料在甘肃敦煌遭遇“专坑游客公厕”,厕所建在沙土上,游客开车过去就会被陷,之后就有人来索要高价拖车费,其他游客热心帮助,却遭店家粗暴阻拦。9月15日,敦煌市外宣办官方微博发布通告,5人涉嫌强迫交易犯罪已被抓获,其中两人已被刑事拘留,案件还在进一步侦查。

利用游客内急,诱使车辆驶入,掉坑漫天要价,如厕也得掏钱,犯罪嫌疑人的卑劣套路令人愤懑。这种挖坑设陷、趁人之危、强迫交易的违法犯罪勾当,严重侵害游客合法权益,败坏当地旅游形象。

敦煌方面迅速成立联合调查组,嫌疑人被抓获乃至刑拘,正义得以伸张,“挖坑者”自食苦果,群众拍手称快。

然而,一些细节仍耐人寻味。

通报显示,2019年3月起,犯罪嫌疑人邸某儒(有故意伤害犯罪前科)就做起这桩“坑人买卖”。一年多时间里,不知道有多少游客在此被坑,当地管理部门是否接到过有关投诉?此前,敦煌市文旅局回应,该公厕曾因手续不全被清除过。手续不全是一回事,坑人宰客是另一回事,管理部门有没有及时分别处理?若不是网友曝光,“被清除的公厕”还会逞凶多久?

“坑人公厕”能够得逞,还与事发地“如厕难”有关。有当地导游说,这附近有多家沙漠旅游营地,但只有这一家设置了一处公厕。游客出门在外,怎能不上厕所?偌大旅游区,很难找到正规公厕,无论如何说不过去。就算沙漠地区建设固定厕所有困难,也可以设置临时公厕。如厕非小事,公厕数量、卫生环境、无障碍设施等等,能够体现地方的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解决“公厕痛点”,势在必行。

改善游客体验,提升旅游品质,不能停留在书面或口头。旅游地不仅要重视景区硬件建设,也要致力于服务软件提升。这之中,内急有厕所,经营不宰客,只是底线要求。如果这些都“保不齐”,谈何“周到服务”?基础环节“失守”,不能简单归咎于“害群之马”。除了依法严惩不法分子,还应反思规范旅游市场的工作是否做实、监督执法是否到位。

目前,敦煌市正在开展全市旅游行业行政执法专项整治工作。对于发现的问题,能否举一反三,弥补漏洞;对于不良苗头,能不能早防早治,这一切直接影响治理效果。强化责任,主动作为,积极担当,把各项工作做在前面,才能赢得群众和游客的肯定。

餐饮浪费,不是有面子而是丢面子

张贺

民以食为天,我国自古以农业立国,一向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食物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既需要耕作者付出辛勤的汗水,也是土地、水、燃料、化肥等许多宝贵资源的凝结。

近年来,随着“光盘行动”等措施的开展,“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改观,但仍然存在:一些菜肴只吃了几口就被倒掉,有的菜肴甚至原封未动,食堂的泔水桶里时不时地就会出现完整的馒头……

还有一种怪现象,有些人平时往往比较重视节约,但请客时,唯恐菜肴不够丰盛,经常三五个人也要点满一大桌,明明吃不下去这么多,为了显示热情好客,故意多点菜,仿佛不如此就不够有面子。一顿饭吃下来,真正吃的其实并不多,很多菜不过是个摆设。有的地方甚至有这样的风俗,客人如果把桌上的菜全吃光了,主人就会感到没面子。

重视人情、亲情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而聚餐是增进感情、密切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但因此带来的餐饮浪费也是很惊人的。

浪费食物既是对劳动最大的不尊重,也是在浪费土地、浪费水、浪费燃料、浪费化肥。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偏低;水资源也是极为紧缺;石油等能源更是非常紧张。资源禀赋不优的事实决定了我们是浪费不起的。

浪费食物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但一些人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他们看来,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插队、在公共场所抽烟等才算是不文明行为,倒点儿剩饭剩菜有什么关系呢?他们有的说“我自己买的食品,我有权处置”,有的说“吃剩饭剩菜不健康”,有的说“不好吃就应该倒掉”……但一个文明的人绝不会为了面子而故意多点菜,只会理性地根据实际需要下单。点了一桌子菜最后却不吃完而浪费掉,这不是有面子,而是丢面子。

古人曾说:“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一个人在饭桌上的表现也能体现修养和风度,我们应该牢固树立“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观念,以实际行动推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的普及。

展现青春激昂的风采

盛玉雷

“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让我们一起为他们点赞!”在9月8日举行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青年一代的突出表现,高度赞扬朝气蓬勃的青春力量。

风雨里成长,磨砺中坚强。在过去8个多月的抗疫大战中,一个个年轻的身影不畏艰险、冲锋在前,以“小小的年纪”书写“大大的担当”,让青春绽放绚丽之花。

面对严峻考验,一支支奋勇争先的青年突击队践行无悔的青春誓言,一张张稚气未脱的面庞集成抗疫的青春图谱。他们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曾经在有的人眼里,“90后”“00后”是“长不大的孩子”,经不住风浪、挑不起大梁。然而,在疫情防控吃劲的时候,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他们已经成为抢救生命的战斗员、疫情防控的宣传员、交通道口的守门员、物资转运的勤务员……因为目睹过前辈的舍生忘死,他们如今更加义无反顾:2003年非典的时候你们保护了我们,今天轮到我们来保护你们了。铿锵的话语,映照着挺身而出的青春担当,令人欣慰,让人感动。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在重症病区,长时间佩戴防护用具会导致过敏红肿,但年轻的护士并不在意,“脸上的压痕,是最美的青春印记”;在建设现场,一项项工作争分夺秒,年轻的战士毛遂自荐,“我有力气,重活让我来”;在基层社区,登记排查、出入核验事无巨细,年轻的党员意志坚定,“疫情不退我不退”。风雨之中,他们积极乐观,以满腔热血诠释青春活力;困难面前,他们独当一面,用所学所长写就青春诗行。作为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青年担负的是国家的希望、扛起的是民族的未来。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把梦想的种子撒在奋斗的土壤上,才能结出累累硕果。在不久前《开学第一课》节目中,“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定宇对孩子们深情寄语:“生命就是我们要珍惜每一刻、每一分、每一秒”。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青年都应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把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青春的风采才会璀璨夺目;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青春的价值才能得到升华。从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到志存高远的时代使命,从日常生活的尽职尽责到关键时刻的迎难而上,常怀忧国忧民之心,饱含爱国爱民之情,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青年就能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同人民一起前进,青春才能昂扬;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展现青春激昂的风采,努力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广大青年必将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北青报:经受“无人售卖”的考验呵护社会诚信的种子

汪昌莲

在广西南宁南阳镇凤阳路上,有一家无人值守的饮品专营店。老板陈艳艳告诉记者,2012年,她便开始尝试无人售卖,平时只有在补货时才会去店里。顾客上门买货都会自觉扫码支付,从来没有多拿或少付款的情况出现。如今,无人经营的小店和摊点在南阳镇越来越多,顾客都会自觉交费,绝不会少。

事实上,正是这种无人值守的小店才能真正测试公众诚信。从无人售卖店开张的那一刻起,商家就与市民在进行一场事关文明素质的诚信测试。社会诚信无时无刻不在接受考验,而南阳小镇众多无人经营小店和摊点的成功,似乎给出了一个满意答案:诚信已经不再是一种稀缺的社会资源。

如今,类似的诚信测试越来越多。郑州一位卖馒头的老太,回家吃饭时就不守摊,只需把摊子一撂,放一个公告牌,让顾客拿了馒头自己留钱。南京理工大学的几位同学,在宿舍楼里摆起了无人售货摊,从下午5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同学们可以按需自取,付款全凭自觉。各地的无人售货小店,应收货款和实际销售额,基本上没什么差错。特别是,南阳镇的这家无人值守小店经营8年无差错,更是令人感到温暖。

不可否认,当前,一些人对社会诚信问题心生担忧。在这样的背景下,诚信测试来得正是时候。每份货物,少的只几毛钱,多的也才几十元钱,看上去是小事一桩,实则折射出市民的道德素质。市民“不以恶小而为之”,不贪小便宜。商家相信市民,市民就自买自取,不赊账不赖账,用守信回应商家的信任。

当下,各地正在为创建文明城市、塑造诚信市民而克难攻坚。无人值守店测试达标,令人心生感动。城市文明,最终还是要通过市民素质来体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人无信不立”……自古以来,“诚”与“信”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视为人的立身之本。这些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弥足珍贵。也许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商品无人“值守”,只是日常生活的一个小细节,不值得过分解读。然而,正是这些小细节,映衬出了城市文明和谐的大环境;正是这些小细节,给了处在“伤诚时代”的人们一丝安慰和暖意。

守护城市历史文化的根与魂

赵展慧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摸清底数、规划先行,推动城市更新与保护融合发展。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处理新与旧、拆与留、改与建的关系,是一个重要课题。不破坏地形地貌、不拆除历史遗存、不砍老树……不久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通知,要求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切实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决制止破坏行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历史文化以各种方式保留在城市肌体里,沉淀为独特的记忆和标识,例如北京的胡同、上海的石库门、福建福州的骑楼,等等。以真实的历史文化遗产为载体,城市的文脉才能得到有效传承。在推进城市更新的实践中,强化“保护”的理念,切实守护好城市历史文化,既是在呵护城市底蕴,也有助于广大市民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和遗产保护,推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实践取得重大进展。截至目前,国务院公布了13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划定历史文化街区895片,确定历史建筑3.68万处。同时,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我国基本形成了以文物保护法、城乡规划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为骨干的历史文化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新形势下,城市更新理念应与时俱进。比如,上海虹口区春阳里、黄浦区承兴里、普陀区金城里均确定为保护保留的风貌街坊,小里弄、石库门和老弄堂等特色建筑被原汁原味地修旧如旧。改造后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持续活化利用,并融入城市功能。福建厦门鼓浪屿历史文化街区利用历史建筑建设唱片博物馆,广东广州通过建设历史文化步道串联散落的历史遗存,浙江杭州利用老工业园区和工业建筑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一些创新探索,为城市更新打开了新的维度。

更新与保护,也应相辅相成,让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交相辉映。今天,越来越多的城市认识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但更应看到,历史街区的人也是活态文化的一部分。人的活动附着人文魅力,是体现城市历史文化传承的关键要素。如果搬空居民、打造景区,则会让历史文化遗产失去活力。西藏拉萨市坚持20多年持续整治八廓街环境,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实现“保护古城、改善民生”双赢;北京杨梅竹斜街等一些保护模式比较成熟的历史文化街区,开始布局让居民、社区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区域更新。事实证明,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完全可以让历史文化遗产更好融入百姓生活。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必须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摸清底数、规划先行,推动城市更新与保护融合发展。与此同时,强化监管、狠抓落实、及时问责,对破坏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行为依法予以惩处。在保护中更新、在更新中更好保护,才能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恩师如灯,一片丹心绽芳华

仝宗莉 来源:人民网

芳菲九月,难忘师恩!

“一日为师,终身父母”“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若是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位老师,那么老师无疑是孩子的第二位父母。在金色的秋风中,在桂花的清香里,又是一年教师节姗姗而来,在这里,我们向所有老师说一声:您辛苦了!祝您节日快乐!

您,予己予人,坚守一片丹心。当幼儿园的宝宝哭喊着告别父母,当少先队的新生喊出第一声誓言,当军训的口号响彻校园,当晚自习教室迎来第一道晨光……岁岁年年人不同,唯一不变的,是每个“祖国花朵”的背后都守候着“园丁”;每个学生的成长路上,都有老师忙碌的身影;每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栽培。

因为付出之多,因为贡献之大,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同时,这个职业又是默默无闻的,庆功宴上,他们往往被成功者的光芒遮掩。要在利来利往的人潮中保持教书育人的职业操守,他们有一份决心,一份追求,他们展现了于繁华中坚守平淡的情怀、深藏功与名的胸襟。

您,三尺讲台,孕育四海桃李。千金易得良师难求。教师的三尺讲台系着万千学子的得失成败,更系着家运、国运。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我们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学生回家了,可停课不能停学,因为学生的成长一刻不能停顿。为了全国2.8亿学生能居家学习,各地教师大胆创新,他们放下粉笔,打开了电脑,网上录课、直播、远程辅导、在线会议……一位位“新晋主播”的演技迅速从笨拙变得成熟,一场轰轰烈烈的教学革新在华夏大地如火如荼展开,为“停课不停学”交上了优异答卷。

滴水见太阳,疫情激发的“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育”,只是老师们敬畏职业、勇于奉献的一个缩影。事实上,自古至今,从弟子三千的孔夫子,到提出“兼容并包”的蔡元培,再到新时代无数传道授业的优秀教师,老师们总在四季辛劳,诲人不倦。无论严寒酷暑,一支笔、一张纸、三尺讲台就是他们的战场,再强的暴风雨也浇不灭老师教书育人的热情,再大的困难也阻挡不了老师汇聚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决心。

您,五车腹笥,浇灌七彩梦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好的老师总能用专业的学问,为学生打开一扇扇知识之窗,让阳光雨露照进学子们的心田;用言传身教,让学子们明辨是非,懂得做人的道理;更教会学子们思辨的能力,传授品质和价值,引导学生去探索未知领域的天高海阔。或许,长大后,我们没能成为你,但永远感谢有你,让我们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在第三十六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特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赞扬广大教师为抗击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赞扬他们用爱心和智慧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点亮万千乡村孩子的人生梦想。是的,老师的一生,消磨青春包容叛逆,耕耘四季成就他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他们没有把功劳刻上丰碑,更值得世人加倍的敬重。

1937年2月1日,毛泽东曾为老师徐特立60岁生日写了一封长信,满怀深情地说:“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让教师节成为“感恩节”,是中华民族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也是延续“家风文化”、涵养良好社会风气的应有之义。

祝福每一位老师,喜乐安康。育人的路上,师德的芬芳将永远飘散,历久弥香!

在生活枝蔓中汲取奋斗力量

周南 来源:人民网

近段时间以来,从老片复映、公益放映、中小成本新片登场,到上海与北京国际电影节举办、优秀国产影片定档,全国影院已有序恢复开放营业。电影《第一次的离别》在国际上收获了不少殊荣,用童真的视角讲述了“爱与离别”的人生主题,让人们不经意间打捞起自己心底关于亲情、关于友情、关于故乡的种种记忆。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新疆沙雅,在那片有着世界最大胡杨林的美丽土地上,维吾尔族少年艾萨与一次次分别不期而遇。哥哥离家去了远方打拼,常年患病的母亲被送到了养老院,小伙伴凯丽为学好普通话而搬到了城里,而他和凯丽一起喂养的小羊也在风雪天走丢……这些人生初始的分别,让艾萨体悟成长的滋味,寻找奋斗的方向。影片没有令人震撼的特效,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它就像一首娓娓道来的散文诗,吟咏着生活本身所具有的源源不断的诗意。

《第一次的离别》讲的是成长的故事,同时也展开了一幅新疆人文风情的画卷。阳光下,牧羊人驱赶着云朵一般的羊群缓缓走来;古尔邦节时,人们聚在一起跳起热闹的民族舞蹈;馕坑前,劳作的人们谈论着生活的细碎;棉花地里,捡棉花的人们唱起浪漫的歌谣……这其中,没有专业演员,全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村民,他们不是在演绎别人的故事,而是在呈现自己的生活,散发着地域风情的独特魅力和人文风俗的丰富多彩,也让平淡如实的日常拥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

《第一次的离别》主题看似简单,但正如导演所说,“开满了生活的枝枝蔓蔓”。扛起家庭责任的艾萨父亲,离开故乡的凯丽父母,向往去大城市打拼的乡村青年……实现个人梦想是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人都绕不开的话题。而在这些个人选择背后,包裹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远方的向往、对传统融入现代的适应等,构成了现实的肌理。有人评价,虽然《第一次的离别》是一部儿童电影,却具有了“汇入当代中国发展的现代性图景中的可能性”。

在影片中,有一个重要的意象——胡杨。它是艾萨和小伙伴们相聚聊天的地方,也是那片土地上勤劳生活的人的象征。生活在茫茫沙海中的人们,面临着诸多不易,但他们的精神却如胡杨般挺立向上。他们渴望外出务工看看更广阔的世界,更希望孩子们能接受良好教育,拥有更好的未来……所以,没有考上理想大学的哥哥,把自己的求学梦想交付给弟弟;凯丽的妈妈坚持让凯丽姐弟去城里念书、学好普通话,到更广阔舞台追梦。对亲情友情的眷恋,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是人性共通的情感;无论面对多大困难,依然以一种乐观坚韧的态度,奔赴在通往幸福的路上,更是打动人心的力量。这可能也是电影能感染众多观众的原因。

每一次出发都是新的开始,就像孩子们走向成长一样。影片中,凯丽搬去城里时给故乡留下一个深情的回眸,而现实中的我们何尝不是如此?生活的一切早已与我们深深牵绊,那些深植于心中的情感永远不会淡漠,会在一次次回望时给予我们向前的力量。

人民日报暖闻热评:自强不息绘就多彩人生

张楠

有顾盼生姿的人物像、有栩栩如生的花卉图,这些赏心悦目的油画作品,出自山东一位32岁小伙子孙国栋之手。他是一名脑瘫患者,出生时因缺氧致病,生活不能自理,直到11岁接受了手术才能勉强独立行走。他曾一度迷茫,不知该怎么生存下去,但又想通过自己的行动激励更多残疾人乐观生活。后来,在当地残联介绍下,他去了一家画院学习绘画,每天早上5点就坐上轮椅去画室练习,日复一日苦练不辍,如今他的作品已远销海内外。

身患残疾却克服困难,用画笔绘出属于自己的多彩人生,孙国栋在坚持不懈与自强不息中诠释着奋斗改变命运的真谛。

生活不易,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关键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孙国栋从小在轮椅上长大,从零开始学习素描、绘画,为了突破身体条件的限制,每天很早就开始练习,从最开始只能趴着写字,练到能依靠画杖作画,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7年时间里,他付出了超出常人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艰辛,如今画有所成。自强不息的精神如同一粒种子,在他心中萌芽、长大,支撑着他每一步都走得努力、乐观而笃定,残疾的身体迸发出向上的力量。

用自己激励他人,是孙国栋的心愿。他的故事不仅鼓舞了残疾人群体,也让身体健全的人倍受鼓舞。孙国栋以7年苦练,用手中画笔除去生命中的阴霾,勾勒出多彩人生,证明了奋斗的意义。身体缺陷阻挡不了努力的人,健全的人们更没有理由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低头。只有努力点亮生活,生命才能多姿,人生才能多彩。

榜样的力量催人奋进。无论是孙国栋的成长经历,还是每一个风雨兼程的奋斗者的求索历程,都能让我们切身体会到“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的道理。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有很多新的“娄山关”“腊子口”等待我们去跨越,有很多新的困难和挑战等待我们去战胜。不经风雨,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在磨练中成长,在担当中历练,人生才会在新征程上精彩绽放。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奋斗才会有奇迹”,秉持自强精神、涵养自立力量,从生活细微处着手,每一天更努力一点,每件事更主动一些,光芒就在触手可及处。

北青报:休渔期与口腹之欲

马建红

“三夏”是一年中的重要农事活动之一,对于农民来说,根据时令进行夏收、夏种和夏管,于是就有了“三夏大忙”之说。这个时间节点,一般是从每年5月下旬开始,至6月中旬结束。在这段时间里,对于北方的农民朋友来说,上一年秋季播下的冬小麦成熟了,要在雨季来临前抓紧抢收,使颗粒归仓;抢收的同时,还要抢种谷子等农作物,不能耽误农时;谷物等播种后还需要进行必要的田间管理,间苗、施肥、浇水,以确保“三秋”时节的丰产、丰收。因此,“三夏”是农民一年中最忙的季节。

不过,与农民们进入农忙季节不同,渔民们则会在这个时间段进入“伏季休渔期”,这“伏休期”也可以称为“渔闲季”。如果说农忙的形成,是基于时令及农作物生长的自然规律的话,那么伏休期可就完全是人为设定的了。资料显示,我国从1995年开始,在东海、黄海、渤海海域实行全面的伏季休渔制度。通过几年休渔制度的实施,东海海域以带鱼为主的海洋经济鱼类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在这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农业部又做出规定,从1999年起,南海海域也开始实施了伏季休渔。

休渔海域覆盖了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属我国管辖的全部4个海区,而休渔的时间,则从最初的两个月延长到三个半月甚至四个半月。农业部每年都会发布相应的休渔通告,明确各个海域休渔的时间,比如,2020年的通告中就规定:北纬35度以北的渤海和黄海海域为5月1日12时至9月1日12时;北纬35度至26度30分之间的黄海和东海海域为5月1日12时至9月16日12时;北纬26度30分至“闽粤海域交界线”的东海海域及北纬12度至“闽粤海域交界线”的南海海域,为5月1日12时至8月16日12时。这就使得在不同的海域,有了不同的“开海”时间。除了规定休渔区域和休渔时间外,法律还规定了“休渔作业类型”,通常是“除钓具外的所有作业类型,以及为捕捞渔船配套服务的捕捞辅助船”,在一些特定的海域内,还规定了“桁杆拖虾、笼壶类、刺网和灯光围(敷)网”作业的休渔时间。据统计,参加休渔的捕捞渔船超过10万艘,涉及沿海多省上百万的渔民。也就是说,在每年的伏休期,会有上百万人进入“渔闲期”。

对于伏休期的渔民来说,一年中有长达几个月的时间不能出海,势必会影响他们的生计,一些省市也因此而出台了对渔民的休渔补助。比如,广东省就规定,参加休渔的渔船,除减免适当资源增殖保护费外,每年还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受休渔影响的船员;此外,还有渔船油价补贴、退渔转产补助、渔业生产成本补贴等,以减少休渔期给渔民生活带来的影响。

之所以要规定几个月的休渔期,是因为渔业资源虽为可再生资源,然而过度的捕捞则会造成渔业资源的枯竭。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捕捞强度过大,给海洋渔业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一些渔民的作业方式,虽不至于造成渔业资源的枯竭,但却可能造成其减产,比如由于渔民所用渔网的网眼越来越小,几至于没有了“漏网之鱼”,连小鱼都被网回来了,也就没有了繁殖,一些鱼类自然会越来越稀缺。由此看来,在海洋渔业生产上虽然不致“竭泽而渔”,但却可能影响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增长。因此,伏季休渔期的设置,虽然可能影响渔民一时的生活,但从人类长远的生存和发展来看,却是非常必要的。

大自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以供人类的繁衍生息,由此而形成了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事实上,我们的先民很早以前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用训诫或法律的方式加以宣示。在《逸周书·大聚解》中有这样的记载:“(周公)旦闻: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在《逸周书·文传解》中,也记载了周文王对太子发(后来的周武王)的告诫:“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卵不麛,以成鸟兽之长。” 从周公对“禹之禁”的重述及文王对太子的告诫来看,西周统治者非常重视动植物狩猎采集的季节性,要让草木鱼鳖鸟兽有一个自然的生长期。到了“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的秦代,则干脆制定法律来加以规制了。这些关于民众利用山林薮泽时间的具体规定,有效地保护了动植物资源,使其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9月1日中午12时,为期4个月的黄渤海海域的伏季休渔期结束。“开海了!”沿海的渔民一片欢腾,海面上万舰齐发,渔民们开始出海生产。一些微信朋友圈也晒出了开海后的“第一网”:半米多长的带鱼,活蹦乱跳的爬虾,不知所措却依然“横着走”的螃蟹,肥美的海蛎子,让人隔着手机屏都能闻到浓浓的新鲜的“海味”。人类在自身的发展中,逐渐学会静待鱼类等生物的“成长”,学会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也算是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赢吧。

推荐访问:餐饮浪费 是有 坑人 年高 2021年高考作文素材:“坑人公厕”嫌疑人落网、餐饮浪费不是有面子而是……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