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6个单元复习教案(知识梳理!)

时间:2021-01-01 08:20:46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第 PAGE 1 页 共 NUMPAGES 12 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6个单元复习教案

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 理解本单元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2. 分析课文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复习重点:

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同学们,我们祖国幅员辽阔,风土人情各不相同,江南水乡有迎神赛会的“社戏”,陕北黄土高原上有高亢的“信天游”,有刚健雄浑的“安塞腰鼓”,还有节日时增添喜庆气氛的“红灯笼”。这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在第一单元中由不同的作者,向我们展示。现在,让我们跟随作者逛逛江南,游游塞北吧。

回顾内容

一、相关民俗

小说《社戏》和散文《安塞腰鼓》,描写的都是乡村人民的戏剧表演、民俗表演。散文《灯笼》中追忆的与“灯笼”有 关的乡俗,诗歌《回延安》则描绘了具有浓郁陕北特色的生活细节和场景 (《回延安》借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而“信天游”本身也 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等。

作者仅仅是在向我们介绍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吗?当然不是。

二、民俗的价值意义

《社戏》和《灯笼》中的“故乡”之于鲁迅和吴伯 箫,是他们心中最美的家乡,或者说是心灵慰藉之乐土;《安塞 腰鼓》的作者刘成章作为陕西延安人,对家乡传统文化安塞腰鼓无比热爱,用酣畅的文笔展现其磅礴的生命力;《回延安》 的作者贺敬之虽非延安人,但延安对他来说也无异于精神的家 园、心灵的故土。因此,他们笔下“民俗文化”的意义,在于对家乡的热爱。

当然,“民俗文化”之外,还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蕴:例如《社戏》还表达了作者对未受现代文明污染 的淳朴人性的期盼;《回延安》还表现了“延安精神”和社会主义建 设热情;《安塞腰鼓》还表现了陕北高原人民蓬勃的生命力,《灯笼》还表达了保家卫国的意志和热情。

那这些情感作者在文中又是怎么传递出来的呢?

梳理表达方式

一、由课后习题导入

《社戏》课后“思考探究”有这样一道题:

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 表达方式。以本文所写的某件事为例,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 自的作用。

《回延安》课后也有这么一道题:

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来 间接抒发情感。试着找出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 情感。

可见,它们都是根据需要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那《安塞腰鼓》和《灯笼》都是抒情散文,他们也可以从类似的角 度来分析吗?

我们先从《社戏》一篇一篇来分析。

二、结合内容梳理

1.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

◆《社戏》,是篇小说,以外来少年“我”的新奇眼光,通过对人物和景物的描写,叙述了“我”少年时在平桥村和小伙伴们夜航去赵庄看社戏的经历。

文章在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一部分中,运用多种感官对景物的描写,向我们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夏季的晚上,渲染出了愉悦美好的氛围,烘托了我和小伙伴看戏心情的急切、愉悦,也写出了行船速度之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景物描写中又配合抒情的句子:“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乡的夜气里”,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热爱江南水乡的感情。

除了环境描写外还有人物描写。

文章第6段心理描写:“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第7段语言描写:“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第10段动作描写:“点,磕,退后,上前”

这些人物描写,刻画出了双喜驾船动作的娴熟,善解人意,办事果断,勤劳能干的特点,表达出了看戏的急切兴奋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美好的童年回忆。

对“六一公公”的描写虽然不多,但“大拇指一翘”的动作,“得意”的神态,以及语言描写突出了“六一公公”的淳朴善良的性格特点。

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融情于景,抒发自己的感情,又通过对人物的描写,赞扬肯定了人物的优秀品质。

◆《回延安》中也有这样的描写和抒情吗?

诗歌《回延安》,采用“信天游”的形式,和比兴、夸张,拟人的手法,通过重返,追忆,欢聚,描述,展望延安五部分的叙述,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

第一部分:抓,贴,搂,扑的动作描写突出了诗人对延安土地的热爱,以及回到延安的激动喜悦之情。

第三部分:“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增添了几根根”语言描写,写出了诗人与革命群众之间的亲密感情。

第四部分:“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场景描写,描写了延安城的新面貌,表达了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

在这些描写中,间接抒发了作者重新回到延安的激动喜悦之情。

当然,文中还用到了直接抒情的方法,比如“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直接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激思念之情和看到延安发展的激动之情。

这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有机结合更好的传递出作者的心情。

◆《安塞腰鼓》中通过写安塞腰鼓表演前的安静、表演时的激昂、表演后的寂静,三个场面的描写,描绘出了安塞腰鼓宏大激烈壮观的场面,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13,17,22,24,段中“好一个安塞腰鼓”作为抒情线索,适时的总结并抒发了每个精彩场面带来的震撼。

◆《灯笼》看似描写的文字不多,但作者把浓浓的情感,融入到了看似平淡的叙述之中。通过对平淡的童年往事、乡风民俗的叙述,抒发了对往事的怀念之情。在历史掌故的叙述中,使感情升华为家国情怀。

◆总结: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得知,这四篇不同题材的文章,在不同程度上,或多或少的运用到了语言,动作等人物描写、环境描写以及场面描写。比如《社戏》中对双喜驾船动作和“六一公公”语言神态的描写,《回延安》中对“我”的心理和动作描写以及对延安乡亲的语言描写,《灯笼》中母亲的语言描写,无不传神的刻画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传达出了我对人物的喜爱和人物对我的关心。《回延安》中对延安新面貌的场景描写,以及《安塞腰鼓》中对腰鼓表演前后场面的描写既写出了场面的宏大又突出了作者的激动喜悦之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根据文章内容情感的需要合理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会使文章更加出彩,也会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本单元主要运用了描写(人物描写、场面描写和环境描写)和抒情,它们的作用分别是:

▲人物描写分为从神态,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细节等。

作用:运用······的描写,刻画人物······的形象,表达了······的情感。

▲场面描写:意在突出场面的宏大壮观,渲染一种氛围。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气候等

2.渲染······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3.推动情节发展

4.突出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

2.渲染······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3.推动情节发展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入事)

2.议论的表达方式

《社戏》中:“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是充满感情的一议论句,其中的“乐土”又表达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怀念之情。

最后一段关于吃豆的议论,是全文的总结性议论,表达了我内心的想法:我觉得那夜的豆好吃,觉得那夜的戏好看,是因为那种特殊的经历,让我感到新鲜、愉快。这一议论句起着点明主旨的作用。

《安塞腰鼓》中,“黄土高原上,爆发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句中画线短语是议论句,反复出现的“好一个安塞腰鼓”则是抒情句,表达了对安塞腰鼓壮阔,豪放场面的赞美。

议论句中包含感情,抒情句中也包含议论的成分,二者紧密相连完成作者感情的需要。

《灯笼》第2段,第3段,第11段中的“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既总结了本段的内容,又表达了对儿时生活怀念之情,以及爱国之情。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散文和诗歌中,议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抒情。

同学们,本单元中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情况,篇幅虽不多,但都运用得恰如其分,在烘托气氛,凸显主题,传达情感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我们今天的复习相信同学们应该清楚了吧。

提升训练

课外阅读

《故乡》节选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①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②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个忙月(我们这里给人做工的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长工;按日给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地,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人家做工的称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③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

④“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①环境描写。作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寒冷的深冬,渲染了沉寂、死气沉沉的气氛,烘托出“我”悲凉的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②环境描写。作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晚上,渲染了明朗愉快的氛围,烘托出闰土愉快的心情,也表现了“我”对少年闰土的喜爱。推动情节发展。

?③④人物描写。作用:运用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了闰土的活泼可爱,机灵能干的特点,表达了我对少年闰土的喜爱之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复习,我们了解的不同地域,不同题材的民俗的意义和价值,学会了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法,其中我们还针对描写的表达方式又进行了专门的训练,希望能把今天学到的运用到你们的阅读和写作中。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复习说明文的文体常识,利用文体常识梳理课文知识。

2.掌握说明文的考查点。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分析说明文段。

复习重难点: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分析说明文段。

一导入课堂

同学们,想必“新型冠状病毒”大家并不陌生了,那么这种病毒刚出现的时候,人们心里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它有什么样的症状?”“这种病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等等。那么,要想得到答案,就需要医学家们通过观察、研究得出结论,最后形成一篇文字,就是说明文。可见说明文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复习第二单元四篇说明文。

二梳理课文知识,把握宏观大局

? ?本单元的四篇说明文,涉及了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和古生物学等领域。这几位作者将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阐明了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逻辑严密,说明准确,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表格梳理知识。

篇目

《大自然的语言》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大雁归来》

《时间的脚印》

《恐龙无处不有》

《被压扁的沙子》

说明文类型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说明语言

我们知道,说明文按照说明对象划分,一共有两种: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是为了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比如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是为了给我们介绍它的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的特点。而事理说明文是为了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者内部的规律。那么我们按说明文的知识来梳理这几篇课文。

1. 说明文类型

《大自然的语言》讲的是物候学的知识,物候现象,物候变化的规律等。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第一篇《恐龙无处不有》,通过恐龙化石在各大洲的发现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而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中科学家们论证出了是“撞击说”导致了恐龙的灭绝。

《大雁归来》这一课通过对大雁的鸣叫、觅食、群居和迁徙等活动的观察写出了雁群的生活习性。

《时间的脚印》向我们说明了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迁及古生物的繁衍、灭绝等信息。

从刚才的讲解我们可以看出这四篇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

2.说明顺序。

我们知道说明顺序一共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针对不同的说明对象,我们应使用不同的说明顺序,但实际上这三种说明顺序不是截然分开的,常常综合使用。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先是用自然现象引出物候和物候学的概念,然后告诉我们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接下来又介绍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文章结构紧凑,条理清晰,运用了逻辑顺序。

而一篇文章中可以同时使用多种说明顺序,比如本课第一段的内容。这段文字作者用生动的笔墨描写了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本段正是按照四季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等。

《恐龙无处不有》先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达另一个大陆呢?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从而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有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作者采用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被压扁的沙子》作者先摆出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撞击说”和“火山说”,然后再告诉我们在恐龙灭绝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而斯石英只有在被撞击后才形成。一步步逻辑清晰地向我们证明了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

《大雁归来》先介绍了大雁迁徙与季节的联系。接下来在介绍大雁归来的特点和情景时,先以秋天离去的情形作为陪衬,然后写春天3月最早归来的雁群的样子,4月的雁群在沼泽中的情景,5月暮春时节大雁的状况……我们可以看出本文利用时间顺序安排材料,思路清晰。

《时间的脚印》本课最重要的是第二部分“岩石层记录时间的踪迹”。先总说自然界各种物质的运动,然后分说岩石“烂掉”的原因和过程,再分说岩石生成的过程和历时的漫长。最后总说岩层与岩石之间的顺序记录时间的踪迹。运用逻辑顺序,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在考虑运用何种说明顺序时,既要注意客观事物本身的特点,又要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只有合理的运用说明顺序,才能使说明文的写作完成得更好。

3. 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应的说明方法。我们知道说明文中说明方法的使用是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与作者喜好也有一定的关系,每一篇说明文可以使用不同的说明方法。接下来通过几个典型的说明方法为例,我们来分析他们的作用。

A:列数字

例:《大雁归来》第8段:“从数字分析中发现,六只或以六的倍数组成的雁队,要比偶尔出现一只,多得多。”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准确的数字说明大雁是群居的动物,有严格的组织和编制。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有的句子我们发现里面也有数字,但是不一定是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我们看这个例子。

例:《大雁归来》第5段:“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1964年4月11日,我们记录下来的大雁是642只。”

我们要知道,列数字是为了说明事物的某种特征,若与特征无关的数字就不能当做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B:举例子

例:《大自然的语言》第5段:“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列举北京地区这个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通俗易懂,便于读者理解。

当人们对于特征或者事理不太理解的时候,我们需要列举既通俗易懂又具有代表性的实例来说明,使说明的事物或事理更清晰。

C:作比较

例:《恐龙无处不有》第13段:“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的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南极的植物和动物与其他板块上的作比较,强调南极的寒冷和南极动物命运的悲惨。

D:打比方

例:《时间的脚印》第10段:“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风沙比作砂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风沙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讲到这里,需要提醒一下,同学们在做记叙文的题目时,会有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两种答题方式有些类似,我们在做题时,一定要凸显出文体特征。

4.说明文语言

我们知道说明文语言具有准确性、生动性两大特性,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些是如何表现的。

首先看准确性,这个特性是说明文的前提,表现在文章中运用表示修饰和限制的词语。

例:《时间的脚印》第19段:“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大约”一词表示估计,说明了1米厚的岩石形成时间是3000到10000年左右,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

表示估计的词语当然不止这一个,比如“可能、上下、左右”等等,还有表示范围的词语“几乎、主要”等,表示程度的词语“最多、仅仅、相当、比较等等”。

生动性是科学小品文常见的特征。我们来看个例子

例:《大雁归来》第4段:“3月的大雁则不同。尽管它们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可能受到枪击,但现在却是休战时刻。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这句话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大雁们能够“拐来拐去”、“穿过”、“低语”,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大雁机敏、活泼、警觉和在休战期的自在快乐的特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篇目

《大自然的语言》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大雁归来》

《时间的脚印》

《恐龙无处不有》

《被压扁的沙子》

说明文类型

事理说明文

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

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

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

说明语言

准确性、严谨性、生动性

三总结考查点,掌握做题方式

1. 概括说明对象。

A:看题目。

这一方法大多运用在事物说明文里面,比如八年级上册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从题目中就可以看出来说明的对象。

B:找关键句,或在文章中总结。

如何找关键句,我们找首段、尾段,找中心句或者是总结性的句子。

例:《大自然的语言》第3段:“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学科,就是物候学。”通过这个总结性的句子,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作者给我们说明的是物候和物候学的相关知识。

2. 说明方法及作用。

A: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B:举例子:通过列举……具体的实例对……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C: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D: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的特点。

说明方法判断+解说方法+效果+对象特征或原理

3. 说明顺序及作用。

A:时间顺序:建造过程、产品的生产过程、事物的演变过程。比如我们刚提到的《大自然的语言》第一段,介绍四季的物候现象,用时间顺序好一些。

B:空间顺序:建筑的构造,事物的形状。假如让我们介绍我们的教室,如果运用时间顺序介绍它什么时候建成我们并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介绍教室里前面有黑板,中间摆放着桌凳,这个时候运用空间顺序会更容易理解。

C:逻辑顺序:介绍事理或者某种科学知识。(由主到次、由原因到结果、由现象到本质、由整体到局部等)。

考试时不但考试什么顺序,还会问我们作用,那么该怎么回答呢?

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4. 说明文语言的表达效果。

A:准确性

用了“……”一词,表“……”(限制、推测、估计、程度、范围等)说明了……(句中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当然我们做题时常见的题型还有另外两种:删去加点词语行不行;把其中某个词语换成另外一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题型一:句中加点词语能

我们答题时,一定要找出词语删去后或者这个词语与替换的词语的不同点,表达出来的不同的效果,所以不能删去或替换。

B:生动性

“……”一词或句子,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四链接中考试题,实战演练技巧

宣纸的“前世今生”

①“宣纸制作技艺”于2009年9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宣纸虽为世人熟知,但不少人对其发展演变及内涵变化并不十分了解,仍将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内涵的宣纸混为一谈,因为有必要对宣纸的“前世今生”一探究竟。

②“宣纸”二字连用,成为表示纸张的专有名词,始于唐代《历代名画记》:“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种“宣纸”还不是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生产出来的纸张,而是“蜡之”后才可以用 的皮纸。可见唐代“宣纸”是宣州地区所产高级纸张的总称,是以产地而称的。

③宋末元初,“以蔡伦术为生业”的曹氏一支因避乱迁徙到安徽泾县小岭,根据当地条件开始了以青檀皮为原料的宣纸试制和生产。宋末元初到明中叶之前,皖南山区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繁荣,促进了当地造纸业的快速发展。小岭盛产优质青檀皮,而当地的两股山泉一股偏碱性,一股偏酸性,为宣纸制浆时需要偏碱性、捞纸时依赖弱酸的用水要求提供了恰到好处的保障。天时之机、地利之便加上人之勤奋,沾着黄山、九华山的秀气,染着巢湖、太平湖的灵气,泾县宣纸开始崭露头角。当然这时的宣纸还是稚嫩,主要用于装裱托纸等,还不宜用于书画。

④明朝中叶后,宣纸的原料已非采用青檀皮一种,而是掺和了沙田稻草。由于青檀皮的纤维较长,单一用青檀皮浆作为原料,成纸性质较硬,柔韧性不足,在这种纸上进行书法绘画时,润墨性稍逊。而稻草的纤维较短,用青檀皮浆掺和稻草浆造纸,则增加了成纸的绵柔度和书法绘画的润墨效果。及至清代,宣纸已经普遍采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两种原料制成。宣纸因其质地绵韧、纹理纯净、不蛀不腐、润墨性强的独特禀赋,成为书画家们的最爱。

  ⑤如今,宣纸产地早已由小岭传播到泾县及其周边地区。国内少数地方曾在原产地技术人员指导下生产过仿宣,但产品质量难与正宗宣纸相比。今天所谓正宗宣纸,就是用生产自安徽泾县及周边地区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做原料,用泾县特有的山泉水以及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的书画、裱拓用纸。

⑥宣纸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载体,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经历了上千年岁月,独占天时地利、绝活秘籍的宣纸,依然价值尚存,青春不衰。

    

(1)“宣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请按时间顺序加以说明。

本题考查语言的提炼与概括能力,阅读题目我们要抓住关键词“时间顺序”,我们需要去找时间词,让我们回到文章中。

①唐代,“宣纸”是宣州地区所产高级纸张的总称,是以产地命名的。

②宋末至明朝中叶,“宣纸”以青檀皮为原料制成的纸张,用于装裱托纸等。

③明清时期,“宣纸”是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两种原料制成的高级书画纸张。

④如今,“宣纸”用泾县及周边地区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作原料,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的书画、裱拓用纸。

(2)第④段中划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我们来看看答案是从哪些方面回答的。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单一用青檀皮纤维成纸和掺加了沙田稻草纤维的纸作比较,突出强调后者绵柔度高、润墨效果好的特点。

在做作比较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的题时,我们必须看清楚题,到底是谁和谁比较,比如这个题有的同学大意的话,就容易写成青檀皮纤维制成的纸和沙田稻草纤维制成的纸作比较,事实上不是。

(3)简要分析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相对”示例:“相对”表限制,准确地说明了皖南山区社会稳定的程度,强调了当地造纸业快速发展的条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崭露头角”示例: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泾县宣纸的独特品质开始显示出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同学们,咱们今天梳理了第二单元课文的相关内容,然后再次学习了说明文的文体常识,最重要的是我们总结出了说明文的一些考查点,又做了相关练习。相信同学们都会有所收获。那么课下你也找一篇说明文,赶快练练手吧!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学习目标

1.梳理文中的多个事件,分析总结小人物身上的品质;

2.通过文中事件的详略安排,体会布局谋篇的匠心;

3.了解细节描写及常见类型,学习在习作中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表达情感。

复习内容

同学们,我们学过的文章中描写的杰出人物,常常让我们肃然起敬,但关注生活中更多的小人物,你会发现,他们身上的许多品质也让我们难以忘怀!难道你们不觉得第三单元的课文就是这样吗?让我们重温本单元,走进这些小人物吧,去体会他们身上闪光的品格。

一、回忆“小人物”

①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先生深情回忆了童年的保姆阿长;

②在《老王》中,杨绛回忆了与三轮车夫老王的交往;

③《台阶》刻画了一个造高台阶的父亲;

④《卖油翁》重点描写了一位身怀绝技的卖油翁。

二、总结人物品质

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文章围绕阿长分别写了她喜欢切切察察(略写);对“我”过分看管(略写);睡相粗俗,摆成“大”字(详写); 元旦时让“我”吃福橘,说恭喜(详写);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略写);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详写);谋害“我”的隐鼠(略写);给“我”买回《山海经》(详写)。

从这些事情中我们认识了一位虽地位卑微、身世不幸,却乐天安命;虽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迷信,却天性淳朴善良、仁厚慈爱的劳动妇女。

《老王》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从文章的第5自然段开始,作者回忆了老王为我们家所做的三件事:老王给我们家送冰,车费减半;文革期间,老王热心送钱钟书先生看病;老王在临终前给我们家送香油和鸡蛋。

这些事情展现了老王的善良仁义、老实厚道。

《台阶》这篇小说,围绕父亲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展开情节。

开端部分,分为两层:第一层讲述父亲年轻时造了三级青石台阶,台阶承载了这个普通农家的平凡生活;第二层,讲述父亲立志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提升自家的地位。

发展部分,分为两层。第一层概述父亲艰辛、漫长执着的准备工作;第二层描述父亲在酷暑严寒中的辛苦劳作。

高潮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可分为四层。第一层,描述父亲建造新屋的过程;第二层,描述父亲在霜冷露重的深秋早晨为修台阶做准备;第三层,描述父亲在热烈的鞭炮声中既高兴又尴尬的表现;第四层,描述父亲将老屋三块青石板撬来,当做新屋台阶的基石,终于修成九级水泥台阶。

结局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讲述搬进新屋后,父亲坐在新台阶最高层,却感觉不自在;第二层,描述父亲挑水上台阶闪了腰;第三层,讲述父亲失去了往日的生机,感慨自己衰老。

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口吻讲述了“父亲”修台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老实本分、热爱生活、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追求生活理想的农民形象。

《卖油翁》这篇文章主要写了陈尧咨善射和卖油翁酌油两件事。

卖油翁是一个沉着自信、不动声色、谦逊朴实的智者形象。

三、详略安排的依据

《老王》详写老王给我们家送香油和鸡蛋这件事,这件事集中体现了老王身上的善良仁厚品质,又是让作者既感念又愧怍的一幕,突出了文章主旨。

 

《卖油翁》详写卖油翁“酌油”技艺的高超,突出他以理服暴,以“酌油”技艺制胜对方的形象,而且也突出了文章中心。

《阿长与<山海经>》重点详写了阿长给“我”《山海经》一事,因为买《山海经》透出“我”对长妈妈的敬意和怀念,最能突出文章主题,同时照应了题目。

为什么要这样有详有略地安排呢?因为一篇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一定要有主次安排,这就需要安排详略。详略得当,不但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人物形象更丰满,而且也可以使重点内容更突出,从而更好地为中心思想服务。如果不分主次、详略不当,那么写出的文章就像流水账一样,不能很好地表达主题。

详略安排主要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对表现文章中心,起重要作用的典型材料,要详写;对表现文章中心起辅助作用的一般材料,要略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无关的材料,要不写。

详略安排有时也由文章题目决定。题目确定了写作重点,重点正是要详写的地方。比如《阿长与<山海经>》中就重点详写了长妈妈给“我”买来朝思暮想的宝书这件事。

四、细节描写的分类

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微而具体的刻画。根据表现内容,细节可以大致分为人物细节描写、景物细节描写和事件细节描写。其中人物细节描写又分为肖像细节,语言细节,动作细节,心理细节,神态细节等。接下来我们重点学习人物细节描写。

1.语言细节

例:“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阿长误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这一语言细节,既说明了阿长没有文化,又表现了阿长对“我”的关爱,体现了她的淳朴善良。

2.动作细节

例: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竖起手指”“上下摇动”等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长妈妈的粗俗多事,表达了“我”对长妈妈这些缺点的憎恶之情。

3.肖像细节

例:《老王》中老王给杨绛家送香油和鸡蛋时“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不由得让人联想到相框中的遗像。

这里的肖像描写,贴切地写出了老王因病痛的折磨而外表变得恐怖、干瘦、衰弱。

4.神态细节

例句: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睨之”这个神态细节刻画体现卖油翁对陈尧咨的箭术不以为意,并不十分赞赏。

5.心理细节

例句: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这句心理描写写出了“我”的吃惊,正是这种吃惊引起了“我”另一心理活动,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主旨。

五、怎样发现细节

1.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

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观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因为一两个好的细节就能使人物栩栩如生。

有一个人,他普通平凡,甚至有些卑微,但他却使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这个人,便是我家附近的一个修车人。他是一个哑巴,皮肤黝黑,两只大手也总是沾满黑乎乎的污垢,和他那身破旧的军绿色迷彩衣裤一样, 仿佛永远也洗不干净。所以,一直以来我总是憎恶地远远绕过他的旁边。而他却仿佛全然不知,远远看见我总是咧嘴微笑。

——《我感到了愧怍》

小作者的观察极为细致,把哑巴的衣着、神态,描绘得十分真实,用词也十分准确、简洁,表现了哑巴的朴素、憨厚、善良和“我”由厌恶、歧视到感动、愧疚的心理变化。

2.选取真实、典型的细节。

只有真实再现生活,文章才能生动逼真。同时细节贵在精而不在多,要善于抓住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细节来写。

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我深吸一口气,抬头看了看台下坐满了整个礼堂的老师和同学。

我紧紧地抓着麦克风,脑子里快速回想之前准备好的所有注意事项。讲着讲着,我的心情越来越平静,声音也越来越自然。当我充满激情地讲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全场立刻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激动的泪水瞬间盈满了眼眶。

——《那一刻,我真快乐》

小作者用细节再现了演讲时的具体情形,引领读者切身体验了“我”的快乐。抓住细节展开描写是写好记叙文的关键。

课堂总结

亲爱的同学们,在我们周围还有许多像长妈妈、老王这样普通甚至是卑微的人。他们没有传奇的经历,壮丽的事业,没有深厚的学识,豪迈的言语,也没有火一样的愤怒与冰一样的沉静,但是他们仍然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一种平实、真切、直抵内心深处的感动,因为在他们身上有着朴素的爱与单纯的善,有着频繁的向往与坚定的追求,还有着自信与智慧。请你拿起手中的笔,运用本课所学,写一写他们吧。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复习演讲词,理解其观点思路,感受风格,把握演讲词的特点。

2.了解演讲稿的写作技法,学习开场白的写法。

复习重难点:

了解练习开场白的写法

一、导入

? ? ?同学们,在公众场合,有的人说话旁征博引,幽默风趣,魅力四射,能牢牢抓住听众的注意力;而有的人则结结巴巴,紧张不已,甚至词不达意。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其实,这种当众说话的能力,便是演讲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演讲词,力争做一个演讲达人。

二、梳理内容,回顾演讲词的特点

? 1.具有针对性

? ? ?同学们(出示课文篇目),第四单元的这四篇演讲词,特点鲜明,风格各异。这固然是因为演讲者的个性、职业、教育背景有所不同,但也与演讲的针对性密切有关。那这些演讲词的“针对性”在四篇中是怎样分别体现出来的。(针对性是要做到心中有听众,要考虑听众的年龄、身份、文化程度、心理需求等)我们来看看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针对特定事件

针对特定人群

《最后一次讲演》

李公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进步人士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瞭望》周刊“情系中华”征文颁奖大会

在人民大会堂参加“情系中华”大会的各类科学精英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北大讲座”这一公众事务

北大学子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推崇奥林匹克精神的一群人

2.观点鲜明,思路清晰

那这些特点又是怎么体现出来的呢?我们结合内容来具体分析

《最后一次讲演》中第四段:“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就没有人。”

在这一段中作者剖析了国民党反动派大虚伪的本质,揭示了人民必胜,真理永存的历史规律,鼓舞人民的斗志。

第五段: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第十段: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这两段直接点明的文章观点: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那作者的观点有了,接下来就该围绕观点来安排思路、组织内容了,那同学们思考回顾一下,作者是怎样来安排思路、组织内容的呢?

思路:

第一步:揭露真相,痛斥敌人,颂扬烈士。

第二步:剖析反动派虚伪本质,揭示人民必胜真理永恒的道理。

第三步:号召昆明青年继承传统,英勇斗争。

首先作者义正言辞的指出,暗杀李先生是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痛斥了敌人赞扬了李公朴的献身精神。

接着,剖析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虚伪本质,指出人民必胜,光明就在眼前

最后,号召昆明人民发扬优良传统,坚持斗争,并表达自己愿为正义献身的决心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第二段)

这一段中作者直接亮出观点就是中国学生要具有格物致知精神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第十三段)

这句话作为本段的过渡句承上启下,突出真正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思路:

首先提出问题也就是演讲的主题:中国学生应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接着分析问题:

(1)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也就是传统教育的弊端?

(2)作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重申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3)指出中国学生存在的一些重视理论轻实验的现状

最后解决问题:强调了格物致知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希望。

剩下的两篇演讲词的观点和思路同学们试着自己说一说,好,我们来看看,看同学们说的对不对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中第三段:在1992年,开始花大量的力量来扶植年轻人······

在这一段中作者交代了第六个重要抉择就是扶植年轻人,总领下文

第七段:我扶植年青人真心诚意

作为本段中心句引出下文作者真心诚意扶植年轻人的表现

思路:首先交代演讲的背景,引出话题: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接着分析论述:第六个重要抉择就是大力扶植年轻人

最后总结全文:呼吁融入集体,实现价值。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中第二段:奥林匹克精神开始为渐趋平和而又充满自信的青少年所推崇。······同时,他们也是那些即将在暴风骤雨中大声的新生文明必不可少的支柱。

在这里作者点出了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内涵就是和平和自信,强调了它们是新生文明的支柱

思路:《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首先由五年前的巴黎聚会说起,引出话题:奥林匹克将扮演崭新的角色。

接着谈到了奥林匹克精神开始为青少年所推崇,将成为新的文明必不可少的支柱。

最后高度评价本次庆典的意义,展望美好未来。

总结出这四篇演讲词的观点思路是这样的:

演讲词

观点

思路

《最后一次讲演》

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扶植年轻人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平和与自信的奥林匹克精神将会成为新的文明的必不可少的支柱。

同学们,我们在演讲时,考虑到话语会立即消散在空气里,所以,必须明确地甚至反复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一篇演讲词,定下想表达的观点后,清晰明确的思路就是保障它能被听众很好地了解的关键。

3.语言富有感染力、说服力

当然,再好的观点和设计思路,如果没有一些语言技巧来吸引听众,引起共鸣,那它就不能算是一篇成功的演讲词。那本单元的四位演讲者,是怎样借助一些语言技巧,来增强演讲的感染力,说服力的呢?同学们思考一下

《最后一次讲演》是作者的即兴演讲,语言慷慨激昂,情感爱憎分明,极富号召力和感染力,它的语言特点是

(1)运用褒贬词语,感情鲜明(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情感)

(本文写什么人,用什么词,褒贬分明)

如:“最卑劣最无耻”,“偷偷摸摸”,“毒手”等贬义词,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暴行的吩咐、憎恨之情。

写进步力量时用了“光荣”“光明”等褒义词,表达了对进步力量的赞美之情。

(这些词的分量用的极重,作者的爱憎之情也就更突出了)

(2)句式上多用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如:“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

(这是一个带有责问口气的设问句,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行为的愤怒和斥责的感情。)

“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这样一句反问语气凌厉,使敌人处于被动地位。)

运用反问句和设问句,语气凌厉,怒不可遏,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更好地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

“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这个感叹句对反动派丑恶行径的憎恶,痛恨之情溢于言表。)

感叹句,短促有力,一方面能激发听众的感情,另一方面也是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表达效果更强烈。

(3)人称富于变换(依据情感的需要,文中的人称在不断的发生变换,比如第一人称的使用会给人以亲切自然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的使用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第三人称的使用能直接客观的审视事物。)。

比如:讲演的第2段突然改换人称,厉声怒喝:“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这种第二人称的使用直接面对面的斥责敌人,毫不畏惧,表达了闻先生的激动,和不可抑制的愤怒之情。

“不知他们怎么想的,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

向听众揭露敌人的罪行或揭穿险恶用心时,用“他们”,流露出演讲者极其愤怒的感情和轻蔑的态度。

“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

鼓舞人民斗争时用“我们”,表现出演讲者与群众亲密的感情。

这样“我们”和“你们”的相对使用,更显出演讲者情感的鲜明,立场的坚定。

文中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同学们下去找一找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本篇演讲的词语言风格。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语言的特点是准确严谨,通俗易懂。

在这篇演讲词中,丁肇中讲的主要是思维方法、治学方法的问题。是比较抽象、理性、严谨的话题,表达方式上侧重论述。所以它的特点就体现出了准确严谨,通俗易懂。

比如第二段:在中国传统教育里······

在一段中,作者借《大学》里的格物致知来描述现代学术的基础,那就是实验,体现了准确严谨的语言特点。

第四段和第五段: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

用王阳明的事例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把道理和例子相结合,通俗易懂,便于听众接受。

《我人生的重要抉择》语言特点是幽默风趣。

这篇演讲词中,王选则是谈了自己一生的重要经历,比较具体,感性,表达方式上侧重叙述,语言上体现出比较轻松活泼的特点。

比如“卖狗皮膏药,做点招摇撞骗的事情”

这是作者自谦、幽默的说法。这些幽默、轻松的语言,既能够活跃现场气氛,又表现了作者谦虚的品质。

假如人家说我是权威,也许还马马虎虎,因为在这个领域我懂得最多,而且我也在第一线。

表现作者的谦虚,幽默。

“我承认我剥削了年轻人最多

“剥削”一词在句中大词小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客观上占了年轻人的“便宜”,语言幽默,起到活跃现场气氛的作用。

这样幽默风趣的语言文中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找一找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庄重典雅。

比如第八段:本次庆典是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下举行的······

这是在演讲结尾部分中,对出席大会的来宾表示敬意,这体现出一种庄重感和仪式感。

第四段:请你想像一下······

作者在阐述奥林匹克运动和一般体育运动的区别时,用了以上典雅的语言来说明。

演讲词

语言风格

《最》

?慷慨激昂

《应》

?准确严谨,通俗易懂

《我》

?幽默风趣

《庆》

?庄重典雅

同学们,通过刚才对这四篇文章的语言风格分析,我们知道好的演讲词在使用时可根据演讲者的特点,听众的年龄特点等,要注意它的准确简洁性,还要使语言通俗生动吸引听众。

三、撰写演讲词

1. 有针对性?。考虑听众的年龄、身份、文化程度、心理需求等

2. 写好开头。从问候、感谢语开始,由缘起、氛围引入,开门见山,提出问题

3. 明确观点,思路清晰。提示性词语、关联词语、过渡性词语提示思路

4. 锤炼语言,增强感染力。口语化 句式 修辞

5. 设计结束语。重申观点、提出号召、幽默调侃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开场白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演讲的成败。一般来说,一个好的开场白既要简洁又要能引起听众的兴趣。

开场白作为中考口语交际的考点之一,在历年中考题目中屡见不鲜。

四、写好开场白

1. 要切合主题

讲话的主题是什么,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开场白内容才能围绕某一主题展开,更有针对性

2. 要有现场感

开场白要做到自成一体,或渲染气氛,或调节情绪,或引人入胜,能给观众产生强烈的听觉冲击,让听众产生迫不及待的想听下去的欲望

3. 要锤炼语言

开场白的语言要简洁、生动、有感染力。可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篇幅简短,不可长篇大论

五、中考链接

? ?【2019,甘肃威武】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运动健身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班级开展以“步履不停,运动快乐”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8分)

? ? ?材料一?进餐后胃肠道需要较多的血液,帮助食物消化与养分吸收,这时进行运动,血液就会流向四肢,妨碍胃肠的消化,时间一长会导致各种疾病。体弱者进要后血压还会降低,称为餐后低血压,外出活幼容易缺倒。长期餐后运动容易得盲肠炎。

? ? ?材料二 剧烈运动时,体内盐分随大量汗液排出体外,饮水过多会使血液的净透压降低,破坏体内水盐代谢平衡,影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甚至产生肌肉痉挛现象。运动时,需要增加心跳、呼吸的频率来增加血液和氧气,以满足运动需要,而大量饮水会使用胃部膨胀充盈,妨碍膈肌活动,影响呼吸;血液的循环流量增加,不仅不利于运动,还加重了心脏负担。

(3)班级开展“步履不停,运动快乐”主题演讲,请你为主持人设计一段开场白。

【答案】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不息,生命不止。运动可以强健身体,可以愉悦精神,可以磨炼意志,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步履不停,运动快乐”,本次演讲活动现在开始。

【解析】本题考查设计开场白。首先,要结合活动主题,讲清开展活动的原因、目的或意义;然后,在导入主题时要有过渡语。这道题紧扣“步履不停,运动快乐”这一主题,可谈谈运动可以给我们带动的好处,或是以生命在于运动来引入,并注意修辞的运用,以让开场白富有文采。最后在写的时候还要要注意对象的身份、年龄、地位等,所以还要有称呼,最后要注意语言要有现场感,情感真挚等。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复习了演讲词的特点,在把握演讲词特点的基础上,又学习了演讲稿的写法,其中,我们又针对,中考考点之一的开场白做了练习,希望通过今天的复习,能让同学们都成为出色的演讲达人。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 复习游记的文体特点,重温四篇课文的内容。

2. 了解游记的写法,把握写景的角度和方法。

一、课堂导入

? ? ?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而阅读游记,可以让我们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今天我们就来复习四篇游记文章。

二、复习游记特点,把握课文内容

1. 游记

游记就是旅游见闻,是记述和描写旅途中的见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

2. 游记“三要素”

游记在内容上主要包含三个要素:所至、所见、所感。

所至:即作者的游踪

所见:即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

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引发的所思所想。

一篇游记中“所至”是骨骼,“所见”是血肉,“所感”是灵魂,三者缺一不可。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表格来看看本单元课文中的这三个要素:

题目

所至

所见

所感

《壶口

瀑布》

第一次:

河滩上

第二次:

谷底—河心

厚重的黄河

奔腾的瀑布

脚下的石头

积极向上、勇往直前

坚强不屈

《在长江源头各

拉丹冬》

山脚—草坝子

—砾石堆—冰山

—冰窟—冰河

—砾石堆

险峻的雪峰

壮美的冰塔林

狂风肆虐的冰窟

勇于攀登

不畏艰难

《登勃

朗峰》

马蒂尼

—阿冉提村

—黑首—高地

沿途的秀丽景色

奇形怪状的山峰

五彩斑斓的天空

赞美

向往

喜悦

《一滴水经

过丽江》

玉龙雪山顶

—丽江坝

—四方街

—玉河

—城外

—金沙江

晶莹的玉龙雪山

美丽的丽江坝

古老的四方街

向往

热爱

三、把握游记写法特色

(一)游记不是简单的参观记录或单调的景物描写,它是一种内容丰富、形式

推荐访问:文秘知识 下册 梳理 八年级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6个单元复习教案(知识梳理!)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