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实效性一些反思及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时间:2021-07-02 08:22:31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实效性的一些反思

内容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练习是理解和巩固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课改新形势下,怎样重新认识练习的功能,使练习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加强过程性管理教学,增加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时间,这样必然会缩短课堂练习时间。可是众所周知数学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成功的课堂教学必须有较高的练习质量作基础,所以提高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实效性势在必行。

关键词:小学数学 农村小学数学 数学课堂练习 实效性

清代教育家颜元曾说过:“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是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启发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增加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时间。因此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实效性,跟上新课改的发展步伐,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我在十多年的教学中有了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当前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现状的反思

1、缺少指导性与和系统性

新课程改革到今天,观察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课堂行为,就会发现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也会发现在数学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如由于农村小学处于边远地区,受陈旧教育理念的影响较大,在涉及小学数学近二分之一课时的练习的设计安排中,我们中的很多人认为练习活动仅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教师投入到练习活动设计上的精力和智慧往往微乎其微。对于练习活动的设计,教师通常是拿一些现成的习题应付了事;即使进行设计,也仅是针对课堂教学部分内容而言。设计的练习,大都机械重复,缺乏生活性和趣味性,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思维能力,反而加重了教与学的负担,结果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吃力,年级越高越是这样。不少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信奉多多益善,认为学生越多做练习,就越能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使学生感觉数学课很累,产生数学厌学情绪,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有时候过于刻意追求形式上的新颖,不能很好地为内容服务。比如曾经听过一节低年级的数学课“9的组成”,学习完9的组成之后,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教师设计了“找朋友”的练习:将1~8八张数字卡片发给班里的八个学生,学生依次拿着卡片跑到前面,喊道:我是某某,我的朋友在哪里?下面的某个学生接着跑到前面,说:你的朋友在这里,某某和某某组成9。然后,两个学生手拉手跳一圈。这时其他没有选中的学生眼巴巴的看着他们表演与开心,内心的失望溢于言表,没有几个能真正同步思考的。还有一个小男生小声的说:“讲错啊,讲错啊!”课后我问那位男同学原因,他说,因为他们成绩好,几乎每次都是他们几个人发言和上台表演,他们犯错了才有可能轮到自己。为了练习几句“组成”,学生要从座位上跑到讲台前,还要记住比“组成”更难记忆的程序,而且真正参与的只有八位学生,这样的练习收效究竟有多大?还有学生的参与面要广,不然如何体现面向全体学生,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积极心态、正确看待同伴的进步,要有一种良性竞争与团结互助的学习氛围。因为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

2、缺少层次性与多样性

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上,经常会看到教师设计的课堂练习大多是对例题的模仿与重复,缺乏对教材的深层挖掘,练习形式单一,变式练习较少,教师的课堂练习设计,往往只从书本出发,从教辅资料中摘录,而不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得课堂练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脱离,学生总是在抄、写、算,而不是在看、听、想中进行,缺乏思维的创造性,所以很多学生做练习总是觉得是负担和煎熬、枯燥而乏味。在课堂上,不管你是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还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课堂练习设计都是同样内容、同等难度。基本上没有层次区分,忽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造成了差生吃不下,缺少成功感,多次失败对数学学习丧失信心,而优生吃不饱,经常做没有挑战性的练习,让他觉得数学学得没意思,极大的影响了是潜能生和优等生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说是造成了潜能生的队伍逐年壮大与优秀生的人丁凋零。因为这样的种练习方式只起了对知识的简单巩固作用,、对于学生知识的加深理解收效不大,使课堂教学忽视了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这些状况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后续性发展与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3、缺乏开放性与激发性

现在的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老师们大多是喜欢选择条件明确,思路单一,结论固定的习题,以方便点评,而对那些条件隐蔽,思路开放,灵活多变的习题不够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紧密的数学素材和练习,怕麻烦不愿涉及;条件开放、问题开放的练习少,缺少趣味和人文关怀,没能展现数学课堂的生动、有趣和魅力。比如中年级数学学习了排列和组合后,有这样一道题:从儿童乐园经过百鸟园到猴山有多少条路线?在做题时,有个学生说:“从儿童乐园到猴山,走下面这条路最近。”教师一拉脸,摆手示意他安静:“仔细看要求,从儿童乐园经过百鸟园一共有多少条路线?”对这道题目,我们首先当然要提醒学生认真审题、看懂题意、弄清要求,但在最后可以有一发散性的提问:“如果没有经过百鸟园这个条件,那么那一条路线最近呢?”这样比单纯的阻止插嘴、提醒大家看题更能体现教师的教育机智,而且能保护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这一类孩子对数学有钻研与探索的兴趣!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因此我们所有农村小学的数学教师很有必要对练习进行重新认识。要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4、多机械笔算,轻思维训练

课堂练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然而练习往往成了机械的技能训练,忽视练习中的思维因素和数学思想意识培养,为练习而练习。实际上练习只是一种手段,培养能力与发展思维才是目的。练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载体,是引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的载体。练习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研究和创新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操练的过程。一道练习题,应当给学生以新的信息、新的经验,以满足他们的认知需要。同时,练习完成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尝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调整解题策略、选择学习方法的过程。练习是学生自我激励、获得成功的载体。数学练习的解题过程除了能训练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学习水平外,还对意志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等人格因素的形成也有强大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学中不要仅仅以完成练习为目标,对一部分练习可以深化、拓展,激发出学生潜在的意志力量,这种受挫后的成功更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和进一步追求成功的信心。我们教师应充分挖掘、利用练习这一载体,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学习能力。

二、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实效性的初探

要改变以上种种状况,提高课堂练习的实效性迫在眉睫。学生天天都在做练习,但数学新课程标准所关注的“解决问题”并不等同于这些解题活动。练习是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载体。解决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应用意识、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我们的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设计的练习应该既包括传统“习题”的意义,又有新的深度和广度,也就是说要求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前,必须深入思考,精心编制,设计出具有实效性的课堂练习。

1、把课堂练习的自主性还给学生

传统的“一刀切”做法无法顾及每个层次学生的认知需求,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种种诱因中,成就动机则是最普通的、有效的一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来看,一般低年级学生对有趣、好玩、新奇、卡通等事物比较感兴趣。而高年级学生则对有用、有挑战性等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以趣诱情,使每一个知识点都成为学生急于捕捉的猎物,把学生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小学数学练习的目的、内容、方法应该因人而异,让练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练习,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所以课堂上精心设计“自主选择式”练习很必要,同一知识点,设计不同的练习,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练习的“自主权”,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训练和发展。新课程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所以自主性不仅体现在练习的选择与教师的精讲上,也可以体现在练习的编制上,让学生成为小老师,用自编“互测性”练习实行兵教兵、兵带兵。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包办练习设计,不能使学生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我的实践证明学生对他们自己“创造”出的练习更感兴趣,做起来你比我赶也更投入。在课堂上应当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互相设计练习考考他人,互相评价,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让其各尽所能、各展所思,享受练习的乐趣,体验创造的喜悦。

2、让课堂练习有机的融合生活实际

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用数学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会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我们要突出练习的趣味性。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单纯的照本宣科式的练习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设计融 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练习,突出练习的层次性。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示性的变式练习再到独立性的思考练习。我们经常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才能给学生以新鲜感与认同感,体现数学的应用性。例如在教完“圆的面积”一节之后,设计了如下练习:一头牛被用3米长的绳子栓在四周都是草地的牛桩上,请问这头牛吃到多大范围的草?这样的变式设计符合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使学生一看就熟悉、来劲,能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兴趣的重要来源。数学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我们可以让学生用绳子和标杆测量学校操场的周长,画出操场的方位图来更好的理解方向的确定与比例尺的应用;根据地图算一下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等可操作性的实际应用,有利于 发展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大都是系统化、标准化的,课堂毕竟是课堂,与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与原理,并不等于你的教学任务已完成。我认为,教师还有义务、有必要引导学生走入真实的生活,为学生设计真实有用的课后实践题,使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巩固、创新数学知识和方法,强化应用意识,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教师可以抓住一切机会设计问题情景,设计课后实践题。例如“卖菜中的数学问题”、“购房中的数学问题”、“最佳租车方案”、“生活中的24时在哪里?”。学生通过观察、收集、记录他们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和“数学点子”,并用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去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既巩固新知更培养能力,更为学生自己的数学小论文积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因为我一向要求学生这样坚持做,所以近几年的江宁区“数学与生活”比赛中,辅导的学生总能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

3、用“诊断性”练习提升防错纠错的能力

人人都会因粗心犯错,小学生更是如此。我们可以利用常见错误来编制一些有陷阱的练习。所谓有陷阱的练习,就是一种能“掩盖”知识(概念、法则、公式等)的本质特征,易给学生造成一种假象的练习,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等。如重量单位的练习中,可设陷阱性选择练习:3吨棉花与3吨钢材比较,下面那句话说的是正确的?( )A钢材重 B棉花重 C一样重。还有学习了“圆的周长与面积”后,出一道判断题“半径2分米的圆周长和面积相等……( )”。在学生解答数学习题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完整或者出现了理解上的误差,教师会发现他们会多次在某个知识点上出现错误。设计习题时教师可从学生容易发生错误和经常发生错误的地方入手,适当设计一些题目,有意布设“陷阱”,“诱使”学生步入歧途。然后,再组织学生共同探讨、辨析,找出错误的原因,归纳出预防的措施。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能使学生认识到考虑问题不要被表象所迷惑,应该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实质抓住本质。课后再配合题组练习,让学生在不断产生错误和纠错的过程中进行学习,从而产生防错的“免疫力”和纠正错误的“治愈力”。

4、用综合性练习,挖掘思维潜力和渗透思想方法

俗话说的好,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永恒目标之一。有的综合性练习就是将问题涉及的图形或数量,赋予某种隐藏的特殊关系中,激发学生深入研究的积极性,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等。如在教学倍数问题时,设计如下练习:姐姐的邮票比弟弟的邮票多36张,姐姐的邮票是弟弟的5倍,弟弟的邮票有多少张?这样练习有一定的深度,能调动学生积极探索的热情,挖掘学生思维潜力。知识和技能是数学学习的基础,而数学的思想方法则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在小学阶段,数学思想方法比较零散,但转化思想方法是小学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策略,由于学生年龄小,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应与数学知识、技能的训练同步进行。如几何形体的等积变换、公式变形、计算等。通过转化,能使问题化难为易、化曲为直等。因此,在设计练习时应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多采用综合性练习为好。如在教学倒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我设计了一道题,小君问谢老师今年多大年龄,他说:“把我的年龄加上9,除以4,再减去8,等于2”谢老师今年是( )岁,在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时,设计这样的练习: , ,梳理知识与渗透思想方法一举两得也。我曾在文章上看到一则案例:一位教师教学“十几减八”时,有这样的练习设计:

看卡片口算(全班学生参与,用手势表示结果):14-8= 12-8= 11-8=   10-8= 17-8= 13-8= 16-8= 15-8= 计算后,教师把算式及答案随意呈现在黑板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排序,并说说有什么发现。教师组织学生把这些算式进行适当的排列,渗透了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5、用实践性练习,来促使动手和学会合作

新课程标准已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课程的开放性,使大量的练习已不再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需要与他人协同合作。因此我们应该对“独立完成”的观念有所保留和拓展。在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光会纸上谈兵,实践能力较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是新课改的理念,所以课堂上要加强动手合作,实践性的练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让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相互合作实践,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得到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如教学了“千米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徒步走、家人用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带等方法再次体验千米的概念。我在教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就让学生将本校按班级男女生人数先调查好,再汇总成复式统计表,最后绘制成本校各年级男女生复式条形统计图。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学生实践的过程有些笨拙,实践的结果不足称道,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学生通过亲生体验:如动手测量、查询资料、社会调查等,可以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直接感受,尝试着与人交流和合作,知道了除教材以外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以及学会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最后进行交流总结时,其形式也会很多,可以制表,文字表述,口头演说等,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鼓励学生提出异议和独特的见解,敢于创新,使之在生活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总之练习不再是单纯地做习题。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精心设计课前、课中、课后练习,精讲、精练把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感兴趣的领域中去,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之,数学课堂练习应该是数学课程动态的生长性的延伸,是对数学课程意义的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我们对数学习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自我建构数学知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终生学习。而且教学过程是一个有行为目标的系统,要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依据反馈原理,加强教学反馈。反馈信息越及时、准确、全面,效果越好,可以说教学反馈是实现教学控制的必要手段。课堂练习的反馈功能与诊断功能,能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等各种信息,帮助我们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状况,为老师调整教学行为提供可靠依据,从而使练习的效果得到落实和提高。所以我们老师对练习的反馈与诊断功能还要提高认识,落实和提高练习的反馈与诊断功能,让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实效性得到提高。

参考资料:

1、 《全日制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皮连生 《智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3、张兴华 《重提数学教学心理学》 《人民教育》,2008年,第1期

4、巢洪政 《遵循智育心理理论 ? 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5、倪春龙 《以兴趣为先导,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

6、孔秋平 《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外练习有效性的思考》

7、梁隆超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实效性设计》

8、邱王琴 《遵循学的规律,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练习设计的有效性》

9、陆文斌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究

【摘要】新课程犹如一股强劲的春风,正一步步地向我们走来。与传统教育观念不同的是,新课程强调了课程的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面对这样新的课程理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构建自己的适应教育改革的教学理念,引领学生们一道走进新课程,在新课程中共同成长。

关键词:语文课堂、有效教学

随着新一轮课程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然而,用心观察便可发现,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的表演,不少冠以“活动式”、“研究性”等新型名称的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是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一、发挥激励作用,有效调动学习主体。

美国总统林肯曾说:“人人都喜欢受人称赞。”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新《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鼓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事实也证明,在一堂课中,如果老师吝啬表扬,那么,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肯定不会有多高,反之只要给予了学生适时适当的鼓励与表扬,用自己的激情带动学生的热情,那么课堂40分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非常的高,时间会悄悄的在他们身边快乐流走,而不会给他们留下“老牛拖破车”的感觉,广大教师也领会了这一精神。

二、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课文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动机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迫切弄清未知事物的心理,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心态,并将其转化为内在学习的“自我需要”。记得在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时,让学生初步学习课文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问题:“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文的题目,你有何想法?很多同学举手回答问题,都能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并且理解得相当准确,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了文章的中心,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2.主题要鲜明,目的要明确

主题鲜明,目的明确,这样,每个小组的成员都会期望自己的伙伴努力,自己也会加倍努力,小组成员之间会保持一种和谐的伙伴关系,从而在学习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样的合作学习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共同完成任务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要有明确的时间限制

选择一些具有合作价值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时,我们要让学生明确每次合作的时间限制,既要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活动,又要限制某些与话题无关的无休止的争吵。

3.合作的形式要得当

要根据语文学科具体学习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甚至家庭情况、社会背景及个人的性格、脾气等的差异来决定合作的形式,可由两个人组成小组,也可由四个人组成,或将一个班级分成较大的几个小组。如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背诵,最好的合作形式就是俩俩成组(即同桌成组),可相互检查,相互督促,共同完成;对于具有辩论性质的话题,可由四个人或更多的一些人组成一组,这样有利于问题的思考,有利于交流、表达并最终解决问题。

4.适当评价

合作学习一般不需要正规的测评,但适时适当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同学间的合作效率。可采用表扬法、分组记忆法、最佳成员评比法等等。这样,也有利于小组成员互相督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明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只有在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为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四、走向学生提问的课堂。

学生提问改变了问题的呈现方式,也就改变了课堂的结构形式。学生的提问使学生从他主走向自主,使课堂的对白变成对话。在授新课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有范围地预习所学的知识内容,在重点和难点中提出若干问题,以避免低水平的提问。要求学生先自学课文,独立阅读,发现问题并记在书本上。鼓励学生勤用工具书。课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学内容结束,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使之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环节。培养学生的“好问”的习惯和探究的精神。

五、实践感情--活动性学习

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活动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式和发展,体会学习语文的过程和方法。活动性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倡导活动性的学习方式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教师可变示范性教材为探究性材料、变封闭性提问为开放性课题、变终结性结论为过程性探究,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性的氛围。

六、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大力倡导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启发和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在探究性学习中,强调教师知时、必要、谨慎、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教师首先发倾听学生各自的理解,再以一个研讨者的身份适时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由于学生的经验与知识背景的缺少,由于教师的专业出身与经验阅历,教师的参与往往会令整个研讨过程发生喜剧性变化。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相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举个例子来说: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竞争。这样大大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推荐访问:语文数学反思 新课程 探究 小学语文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实效性一些反思及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