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总书记新疆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感悟收获_党员心得体会

时间:2020-11-03 09:48:57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学习总书记新疆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感悟收获_党员心得体会

学习总书记新疆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感悟收获_党员心得体会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学习总书记新疆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感悟收获_党员心得体会

【按在新疆,国家级贫困县的脱贫无疑是整个新疆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新疆国家级贫困县的脱贫程度直接影响着整个新疆扶贫开发工作的成效…小编为您整理了《学习总书记新疆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感悟收获》,给您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借鉴。学习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心得体会感悟收获

试论新时期新疆国家级贫困县扶贫开发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基本方针

沈君立

一、新时期新疆国家级贫困县扶贫开发的指导思想

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从现在起到2020年,新疆的国家级贫困县扶贫开发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五个坚持”、“五个统筹”的发展战略和“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政治要求,稳定解决特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进一步提高低收入贫困人口的人均纯收入水平、人均基本生产资源拥有水平和享有社会服务水平;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稳步推进当地特色资源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其积累能力和发展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在新疆,国家级贫困县的脱贫无疑是整个新疆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新疆国家级贫困县的脱贫程度直接影响着整个新疆扶贫开发工作的成效,影响着新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但是,新疆的国家级贫困县的扶贫开发和整个新疆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在具体目标和工作任务方面还是有差别的。因为“国家级贫困县”,即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是国家依据其“居民年人均纯收入水平”确定的。所以多年来,为了有针对性地规划、检验和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围绕贫困县域的“居民年人均纯收入水平”,我们在工作中实际上形成了若干个阶段性的具体脱贫指标,如果以五年为一个发展阶段,那么,从新疆的国家级贫困县目前的现实发展水平,到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这一标准之间,还可能形成一两个类似的阶段性指标。因此,我们必须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综合指标,而不是以单纯的“居民年人均纯收入”来设计新疆到2020年全部消除国家级贫困县的具体步骤,这就是:第一步,到2010年,北疆地区所有的国家级贫困县、南疆阿克苏地区的两个国家级贫困县以及南疆其他各地区的条件相对较好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实现稳定脱贫,摘掉“贫困县”帽子,第二步,到2020年,新疆所有的国家级贫困县全部实现稳定脱贫,在经济生活、生态环境、文化教育及享受其他社会服务等方面,达到那时我国及新疆地区社会文明的平均水平。

二、新时期新疆国家级贫困县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

1.稳定解决国家级贫困县特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所谓特困人口,指的是由于自然环境或自身生理上的原因,所拥有的社会经济资源不足以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的那部分人,用新疆扶贫工作的专门用语表述,就是年人均纯收入在625元(2000年标准)以下、尚未解决温饱的人口。这样的人在新疆有44万。2001年以来,全疆解决了43.4万特困人口的温饱,基本上解决了这部分人的问题。但是,这部分人的生存条件和所处的自然环境极为脆弱,其获得温饱的途径往往是政府为了使其能维持基本生存而给予资金或实物方面的贫困救济,只能救急而不能救穷,一遇天灾人祸,又会重新陷入困境。返贫率居高不下,是新疆扶贫工作的一个突出的难点。尽快消除返贫现象,控制新疆贫困程度的底限,稳定解决特困人口温饱问题,其根本途径是努力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农村低收人人员或特困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在新疆,最贫困的农牧民连最基本的生存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特别是其中的儿童、孤寡老人、单身妇女、病残疾人等,所遭受贫困的程度最明显、最严重,实际上不具备作为生产要素进入生产过程的条件。所以,稳定解决特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应以建立社会保障为主,以开展生产性开发为辅。而在新疆的国家级贫困县,由于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农民的土地收入维持其生存尚有不足,不可能或很难提取足够的用于社会保障的积累。至于农村那些因生理原因而缺乏独立生存能力的儿童、孤寡老人、单身妇女、病残疾人等,本来就属于国家社会保障的范围,但在特定历史时代的城乡分割体制下,他们实际上处于无保障状态。因此,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新疆的国家级贫困县特困人口问题,实质上就是新疆农村低收入或无收人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缺失问题。

2.进一步提高国家级贫困县低收入人口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所谓低收入人口,指的是年人均纯收入仅达到或越过国家2000年确定的865元低收入动态标准的人口,也就是虽已解决温饱问题、但尚不稳定的贫困人口。这样的人在新疆尚有329万,占新疆农村总人口的36.5%。对他们的扶贫内容已由单纯解决温饱问题转变为以增加收入为重点。低收人人口和特困人口不同,他们本身具有通过开发式的生产经营逐步脱贫致富的潜力,只是由于缺乏从事开发式生产经营的投入能力(包括物质投入和智力投入),无法克服恶劣自然生态条件的限制,无力抵御市场风险,而处于贫困状态。在新疆的国家级贫困县,提高低收入人口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实施开发式扶贫的前提条件。进一步提高低收入人口生活水平和质量,主要体现为人均纯收入水平、基本生产资源拥有水平和享有社会服务水平的提高。按照新时期新疆国家级贫困县扶贫开发的总体要求,到2010年,这三个方面要达到的标准是:人均纯收入比2000年提高85%~90%;人均占有3.8亩耕地,户均年末牲畜存栏22.5头(只);收入结构中来自一、二、三产的比重为80∶5∶15;人均受教育水平为9年;100%的户通电;80%的户有安全卫生饮用水;100%的村通公路、通电话、通电视、拥有学校;90%的村拥有医疗卫生设施;35%的村通邮。在此基础上向2020年的更高水平迈进。

3.壮大国家级贫困县县域经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壮大贫困县的县域经济,要实现三个目标:一是保障生产资源的供给。要把扶贫开发与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相结合,搞好种草植树和生态环境治理,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造沙漠,遏止土地草场退化,增加土地、草场、牲畜等基本生产资料,达到“一方水土能够养一方人”。二是保障生活资源的供给。要通过国家财政支持调整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积极开发能够直接增加贫困农牧民收入、显著改善贫困农牧民生活条件的产业,增强县域经济对当地居民脱贫致富的基础性作用。对少数处在高寒山区、不适宜人类居住、且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的贫困县,通过移民搬迁,异地“再造”县域经济,要下决心落实相关的政策措施,切实做到搬得来、留得住、能发展、过得好。三是保障制度的供给。改革开放以来,由国家直接进行的资源的计划配置逐步让位于宏观调控下的资源的市场配置。但是,贫困县的市场经济发育严重不足,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明显存在体制上的“落差”在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下,贫困县的县域经济就会因为要素供给的严重不足而逐渐“边缘化”。因此,必须通过宏观调控,在资金融通、涉农物资价格等方面做出有利于贫困县县域经济发展的特殊制度安排,完善扶贫开发资金、信贷和物资调配的管理体制。

4.完善国家级贫困县的城乡社会公共事业。新疆的国家级贫困县大多都地处偏僻地区,电力、交通、通信、乡镇建设等基础设施极为落后,迄今仍有不通电、不通路、不通水(人畜无饮用水)的“三不通”地区。基础设施的落后,是阻碍新疆的国家级贫困县城乡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直接原因。

要从增加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人手,完善新疆的国家级贫困县城乡社会公共事业。国家和自治区的财政扶贫资金要重点用于县、乡、村道路、人畜引水工程的建设和异地移民安置等项目。从2005年起用五年的时间分别对二、三轮的1911个重点村进行重点扶持,使3606个重点村在2010年前都得到有效扶持,重点村实现“五通”(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贫困户做到“五能”,即:能用上安全饮用水,能用上电,能有一项以上稳定收入来源的生产项目,能有经济适用房居住,能及时获得生产经营信息。要着眼于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把贫困户的危房改造作为扶贫开发的基本内容之一,列入城乡公共事业的范围。

加大科技扶贫的力度,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在各个国家级贫困县,要按照“实际、实效、实用”的原则,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把提高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技能作为培训工作的重点,加大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范围,改进培训方式,充实培训内容,完善培训.手段,力争在2010年达到使每个贫困农户家庭有一个懂生产、会持家的明白人,一个具有一定技能、能外出打工创收的劳动力,一个受中等教育、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人。

加大对国家级贫困县义务教育事业和公共卫生事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力争在2010年基本实现国家级贫困县的适龄儿童免费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快国家级贫困县的县医院、乡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基础建设,切实控制严重影响群众健康的地方病和传染病,大力扶持当地健康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活动(如“十二木卡姆”)和文化产业,促进国家级贫困县社会、文化事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5.不断提高国家级贫困县人口的综合素质。在新疆的国家级贫困县,人口素质的低下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口总体素质相对低下。长期贫困物质生活的压抑,使得人们的精神贫困也相当严重。文盲率高、文化匮乏、目光短浅、因循守旧、难以接受新事物,精神萎靡、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自卑自贱而又自足自乐等等,是当地比较普遍的精神状态。第二,人口素质退化现象相对严重。由于文化教育和公共卫生事业的长期落后,一些偏远村落因环境闭塞、近亲通婚、低能人通婚现象较多,造成一些后遗症疾病流行和痴呆、畸型低能人口增生,使得痴、聋、呆、傻、残“五种人”在新疆的国家级贫困县的人口中占相当大的比重,而且难以得到基本的康复服务。第三,干部队伍素质偏低。在国家级贫困县工作的广大干部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但当地干部队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既不能在经营决策上为农户当好参谋,也不能当好农牧业先进技术的传授者和示范者,尤其是在基层,严重缺乏懂技术、懂管理、懂市场、有能力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管理人才和领导骨干。还有一部分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和群众的关系紧张。

提高人口素质的问题,是新疆的国家级贫困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长期任务。要按照“进一步提高低收人人口生活水平和质量”和“完善城乡社会公共事业”的任务要求,力争到2010年使新疆各个国家级贫困县在基础教育、科技普及、群众文化、公共卫生等方面得到较明显的改善。要结合干部管理体制的改革,调配、充实、培训国家级贫困县的基层干部队伍;要通过完善干部轮换、下派挂职锻炼制度和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锻炼制度,形成既流动又相对稳定的、向贫困县、乡、村输送智力资源的规范机制,力争到2015年,在国家级贫困县达到:每个村有一名以上中专程度的农牧业先进技术的传授者和示范者;每个乡级班子中有一名以上大专以上程度的、懂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领导骨干;每个县党政职能部门中有一名以上大学程度的、专业业务熟练、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领导骨干。

6.壮大特色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增强国家级贫困县的积累和发展能力。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和整体产业结构水平的低度化,是导致新疆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不能从内部形成强劲发展态势的根本原因。要紧紧抓住自治区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畜牧业、林果业的有利机遇,继续围绕增加贫困农牧民收入,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中心,以水利建设为重点,以优势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突破口,切实做好国家、自治区扶贫项目的评估、论证工作,尽最大可能争取国家、自治区的支持和帮助,通过扶贫项目的实施,带动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通过大力发展有利于新疆优势资源转换的二、三产业,积极支持农副产品加工、运销、储藏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家庭手工业,支持带动脱贫增加收入的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为贫困农民开辟新的非农产业的致富门路,充分利用新疆基础建设、石油开发、季节性棉花用工等相关服务需要大量劳力的有利条件,把劳务输出作为新疆的国家级贫困县扶贫开发的重要措施,鼓励和引导贫困农民通过劳务输出增加收入。通过扶贫贴息贷款支持能带动贫困人口增加收入的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市场流通型企业以及直接对农民增加收入、改善贫困农户生产生活条件效果显著的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壮大特色产业,促进国家级贫困县持续增加财政收入,增强积累和发展能力。

三、新时期新疆国家级贫困县扶贫开发的基本方针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开发式扶贫力度。开发式扶贫的关键是要启动贫困地区人民这一脱贫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借助于国家、地方和社会各界外力的帮助,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源去开发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形成永续生存与发展的生产能力或基本条件,逐步实现自主脱贫和可持续发展。新疆从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起,开始实施由单纯的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的转变,开展以开发式扶贫为主要内容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扶贫工程,使政府扶贫投入要素的功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提高了扶贫的效率和效果。今后在不断加大开发式扶贫力度的同时,还要注意克服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在以贫困区域为基本扶贫对象的同时,忽视贫困农户的个体差异,导致真正贫困的农户难以获得相应力度的扶持;二是忽视调动贫困农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和行政方式从事扶贫开发工作,造成盲目投资、盲目开发等短期行为;三是在扶贫项目的运作中忽视“投入产出”效益和“投入带动”效应,难以保证众多的贫困农户都能真正、合理、公平的受益。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应当树立新的扶贫观念,以治本为主,标本兼治;以激发贫困人口内在活力为主,辅之以必需的扶持措施;注重扶贫举措的带动、联动效应,使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普遍受益。

2.坚持综合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综合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实现扶贫开发由单纯发展生产向经济、生态、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转变。要在稳步发展贫困县经济,增加贫困农牧民收入的基础上,使扶贫开发与贫困县的计划生育工作和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相结合,控制贫困县人口数量的过快增长,遏制贫困县人口素质的退化;使扶贫开发与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切实控制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的蔓延,防止草场退化,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水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使扶贫开发与贫困县的义务教育、科技普及、群众文化和宗教管理工作相结合,提高贫困农牧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丰富贫困农牧民的文化生活内容,改变贫困农牧民的不利于发展的旧风俗、旧习惯,增强贫困农牧民在政府领导下的社会组织程度;通过持续的扶贫开发,在贫困县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最终在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彻底摆脱贫困。

3.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建立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上下贯通、左右协调、形成合力、整体推动”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机制,强化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机构在政策引导、规划制定、资金管理、社会扶贫、监督检查、综合协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提出的“自治区负总责,地州统揽,县抓落实,乡镇衔接,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责任制要求,建立完善各级党政一把手扶贫开发领导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的扶贫开发管理体制和工作考核机制,重点体现“县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实行“任务到县,项目到县,责任到县,考核到县”,定点帮扶工作重心下移,按照“联系到县、定点到乡、帮扶到村、受益到户”的总体要求,认真落实帮扶措施。要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机构的建设,充实人员,理顺关系,转变职能,规范管理,强化服务。要加强社会扶贫资源的整合配置,确保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各类中介机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以及民间社团在扶贫开发中相互配合,有效地发挥作用。

4.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务实苦干。开发式扶贫的核心是通过开发贫困农牧民自身的劳力资源和智力资源,使其具备自力更生、自谋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是首要的扶贫要素。只有当这个扶贫要素和其他扶贫要素,如政府投入的各种物质要素和资金要素等通过特定的生产过程结合在一起,才有现实的开发式扶贫。长期以来,在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及优惠的照顾政策的作用下,扶贫开发工作一度单纯强调满足贫困人群的物质需求而忽视了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利于激发贫困农牧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贫困状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果是使贫困农牧民“靠天吃饭”的陈旧观念演变为对政府的依赖思想,客观上强化了农牧民的小农经济意识。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贫困县的经济活动和广大贫困农牧民的精神状态长期游离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之外,那么,新疆的国家级贫困县的“边缘化”将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从现在到2020年的扶贫开发全过程中,都必须强调在广大贫困农牧民和干部中培育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务实苦干的精神。要使广大贫困农牧民和干部明白,只有他们自己才是扶贫的第一主体,不论国家和自治区在扶贫投入方面的力度有多大,都必须通过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自己的努力,才能变成可持续增长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能真正改变他们的贫困状态。培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战胜贫困的勇气和信心,应当成为当前和今后我们开展精神扶贫的基本主题。学习第三次新疆工作座谈会心得体会4篇学习第3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心得体会4篇学习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心得体会新疆企业登记公司注册网址大全 企业登记E窗通服务平台新疆反恐维稳发声亮剑心得体会1800字新疆戍边反恐维稳发声亮剑心得体会

推荐访问:座谈会 新疆 总书记 心得体会 学习总书记新疆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感悟收获_党员心得体会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