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热点精准扶贫脱贫攻坚

时间:2020-11-25 12:43:39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2020年中考历史热点:精准扶贫脱贫攻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知识链接:

一、?中国近现代史

①?《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②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平均地权)

②?抗日根据地困难局面与大生产运动:1941年,由于日本侵略军的疯狂进攻和“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使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面临极为严重的困难。为了战胜困难,坚持抗战,1942年底,党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解放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

③?新中国抗灾减灾:1959~1961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最终渡过难关。

④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及其不足。

二、新中国农业的发展以及农村生产关第的调整

1.实行土地改革

(1)背景:旧的封建制度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概况: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起,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3)影响: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发展了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实行农业合作化

(1)背景:农村土地改革后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出现了新的两极分化和剥削现象。

(2)概况:农业合作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是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办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社。

②第二阶段是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初级社在全国普遍建立和发展。

③第三个阶段是1955年下半年至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运动迅猛发展。

④到1956年底,参加初级社的农户占总农户的96.3%,参加高级社的达总到农户总数的87.8%。

(3)意义:

①基本上实现了完全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由农民个体所有制到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转变。

②是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一环,最终确立了土地公有制,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为工业化建设提供大量原材料。

3.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

①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2)内容

①经济体制: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②管理体制: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③产业结构调整:1984年改革进入产业结构调整阶段。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④改革统购统销体制: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

(3)意义: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4.农村经济改革新方向:土地流转

(1)背景

①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城乡差距拉大,农村人口转移,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

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散化经营不适应农业规模化发展。

(2)内涵: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3)形式: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出让经营权,鼓励农民将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

命题视角:

1.新中国促进农业发展的改革措施;

2.新中国关注的三农问题

3.精准扶贫

【跟踪练习】

1.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只是个无名氏的纸上作业……太平军后来所实行的,还是最简单的老办法——‘照旧完粮纳税’。”这说明《天朝田亩制度》( )

A.未反映农民阶级现实愿望

B.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空想

C.顺应了近代化的发展要求

D.揭示近代民主革命任务

2..1903年,孙中山在给朋友的信中写到:“所询社会主义,乃弟所极思不能须臾忘者……欧美今日之不均,他时必有大冲突。”为此,他主张( )

A.联合中共,借鉴社会主义理念

B.关注民生,缓和阶级矛盾

C.土地革命,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D.民族革命,实现国家独立

3.有位学者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历史事件是:“第一次改变了几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这场“历史性变革”是(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据统计,1952年我国的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45%。但按全国人口平均,每人每年只有500多市斤,而同年苏联平均每人每年却有1300多市斤。1953年,粮食购销矛盾进一步加剧。这说明当时( )

A.农民土地问题尚未解决

B.生产方式落后阻碍经济进——步发展

C.土地买卖现象十分严重

D.粮食统销政策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5.一直到1952年,河北定县都没有一台大型农机具。1955年,定县农民开始使用拖拉机耕地,1958年又开始使用柴油机和电动机灌溉农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B.国家以农业为经济建设中心

C.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D.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6.从图中信息看,新中国成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的措施是( )

A.人民公社好

B.把大跃进的战鼓敲得更响

C.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

D.农民领取承包合同书

7.下面是一幅创作于1953年的宣传画,该宣传画反映出当时我国( )

A.人民公社获得了广大群众拥护

B.农业合作化运动出现“浮夸风”

C.家庭副业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D.人民群众建设祖国的热情高涨

8.周恩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 )

A.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

B.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

C.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

D.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9.“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1980年产粮亿公斤;1981年产粮亿公斤;1982年产粮亿公斤。”这则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凤阳县粮食产量的逐年提高

B.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地调动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适应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D.改变了凤阳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10.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徐勇说,农村改革的这30年,分成3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88年的黄金十年,……第二阶段:1988年—2002年的曲折十五年……第三阶段:2003年—2007年的历史跨越五年,……三个阶段都有一些相应的关键词,与之对应的关键词是( )

A.“乡镇企业”、“民工潮”、“新农村建设”

B.“新农村建设”、?“乡镇企业”、“民工潮”

C.“民工潮”、“新农村建设”、“乡镇企业”

D.“乡镇企业”、“新农村建设”、“民工潮”

11.1978年秋天,小岗村将生产队的田地分给各家各户,实行包产到户成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排头兵。2006年1月25日,一些村干部召开村民大会,宣布要将土地合并。集中办农场、搞养殖和旅游开发等。两次土地政策的调整表明( )

A.分田到户不利于农业发展

B.土地合并违背了国家政策

C.农村经济体制要适时调整

D.土地所有制性质发生变化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

——《苏联真相》

(1)根据材料一,概括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

材料二 ?到这个时期,苏共二十大所激发的,而在随后的岁月中被保守主义的灭火队竭力加以扑灭的那股新的热情也逐渐泯灭。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

——俄罗斯专家格·阿·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执政生涯的评价

(2)据材料二,概括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的基本态度。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的局限性。

材料三

?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A时间段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产生不同变化趋势的原因。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到1800年,咖啡、茶、糖这些外来物成为英国人喜爱的食物。喝咖啡、饮茶的习俗得到普及。烤面包曾长期是家务劳动的主要内容,19世纪中期,肯特等郡已将这项技术遗忘。1850年,家内酿酒立业量只占酒类总产量的1/7,大量进口小麦和冷冻肉使得物价下降,到19世纪70年代末,工人食品支出下降了30%,肉类成为了劳工阶层的日常食物。罐头技术和保鲜技术延长了食物保存时间,一些原本奢侈的食品也走入寻常百姓家。受益于大规模批量生产,面包牛奶等的消费量增加,英国人的生活正变得越来越好。

——摘编自奇波拉《欧洲经济史(第3卷)》等

材料二:l979年初,南海县委号召一年分地区先富起来。这一年,南海全县人均收入超220元,出现了一大批“冒尖队”。1980年1月,南海县委书记梁广大到南沙大队“贺富”。此举一出,南海全县铁起“学富、比富、赶富”热潮,潮动珠三角。“梁胆大”的声名远近传播。1981年8月,《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南海经济,并配发社论《像南海那样把农村搞活变富》。

——摘编自《佛山改革开放文史资料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人经济生活的变化,并指出这些变化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海人民致富探索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1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天朝田亩制度》主张产品平均分配,依据材料“照旧完粮纳税”说明该纲领没有真正实行,具有空想,故选B项;《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对土地的愿望,排除A项;《天朝田亩制度》追求的是小农经济,不适应近代化的潮流,排除C项;近代民主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材料没有体现其反封建反侵略的一面,排除D项。

2..B【解析】材料反映了孙中山认识到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不均衡,因此他提出了民生主义的要求来缓解阶级矛盾。B正确;A项1903年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排除;C项孙中山没有提出土地革命的主张,排除;D项民族革命指的是推翻满清政府的统治,与社会不均衡无关,排除。故选B。

3..A【解析】根据“几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农业合作化运动,使土地由私有变成公有,由个体劳动变为集体劳动,改变了几千年来小农经济,故A项正确;1950-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实质是土地私有,仍是小农经济,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土地仍是公有,只是扩大公有化程度,不符合“第一次改变了几千年来小农经济”,故C项错误;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不符合“第一次改变了几千年来小农经济”,故D项错误。

4.B【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1952年我国农村依然是个体小农经营,而苏联此时已经完成工业化,且农村为集体化经营,故B项符合题意;1952年我国已经消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已经完成,排除A项;当时中国并未出现严重的土地买卖现象,排除C项;粮食统销政策从1953年开始,排除D项。故选B。

5.C【解析】据材料“一直到1952年,河北定县都没有一台大型农机具。1955年,定县农民开始使用拖拉机耕地,1958年又开始使用柴油机和电动机灌溉农田。”说明由1952年到1955年、1958年河北定县开始出现了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等大型农机具,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由于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由土地私有到土地公有制的变化,因此大型农机具开始出现,C正确;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是大型农机具使用的表现,材料强调的是使用的原因,A错误;据所学可知,此时处于一五计划前后,工业化应该是经济建设中心,B错误;据所学可知,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D说法错误。

6.C【解析】根据所学,建国后,在1950-1952年首先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将土地分给农民,农民拥有所有权。1953-1956年实行农业改造,建立农业合作社,土地所有权由农民私有变为集体所有,选项C正确。随后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改变了土地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选项A、D排除。大跃进主要体现在工业大跃进,与土地所有权无关,选项B排除。

7.D【解析】根据“1953年”“农业合作有分工,男女老少齐劳动”可知,宣传画反映的是1953年开始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爱国增产真光荣”说明人民群众建设祖国的热情高涨,故选D;1958年开始建立人民公社,1958年出现“浮夸风”,A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农业合作社,“家庭副业”表述错误,排除C。

8.D【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途径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包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都采取逐步的和平的方法,故D选项正确;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属于一五计划,故A选项错误;三大改造并未涉及利用沿海工业,故B选项错误;C选项的表述属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故C选项错误。故选D。

9.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材料体现了凤阳县粮食产量的逐年提高,但从本质上说明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适应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粮食产量的提高。A项是现象,不是本质,故排除;B项不是本质,故排除;D项中的“社会面貌”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项。

10.A【解析】改革开放之初为了配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乡镇企业,1988之后由于市场经济建设在中国逐步推广,农民纷纷进城打工,形成“民工潮”,2003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为了配合小康生活时代到来,农村开始了新农村建设,A正确;其他选项组合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1.C【解析】1978年小岗村分田到户是为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调整,2006年合并土地是因为随着生产力发展,分田到户的做法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进行体制调整,C正确;分田到户在当时促进了生产力发展,A错误;发展集体经济符合国家政策,B错误;两次土地政策调整都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的性质,D错误。

12.

【答案】(1)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调整农产品采购制度;大面积推广玉米种植。

(2)态度:否定态度,认为勃列日涅夫在走回头路。

局限:虽然都开展了改革,但是都未能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3)趋势:中国——迅速增加;苏联——不断下降,与中国差距拉大。

原因: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杂交水稻的培育与推广。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根深蒂固,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13.

【答案】(1)变化:新兴食物增加(食物品种增加);食物生产、加工、存储方式变化,手工劳动逐渐转向机器生产;食物价格下降;饮食中的等级差异缩小;肉类、脂肪类食物消费增加。

时代特征: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工业革命的深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新兴社会阶层的崛起。

(2)历史意义:推动了人们思想解放;调动了人们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改革);增加了人民收入,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为全国改革开放提供了借鉴。

  • 下载文档
  • 收藏
  • 0

推荐访问:脱贫攻坚 热点 脱贫 攻坚 中考历史热点精准扶贫脱贫攻坚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