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化的人生 [格式化与人生]

时间:2019-12-23 10:33:48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导读】《论语子罕》中孔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说的同样是格式化与人生的联系。

  树没有眼睛,落叶却是飘落的眼泪。叶落无痕,叶子离开树枝的那一瞬已然失去了它的光泽。大树孕育了叶子,从长出新苗直至成熟的整个过程。叶子呢,早已习惯了大树这样的依靠。离开大树的叶子,失去了长期保持的生活模式,好比是一些荧屏上的明星素颜走在大街上,顿时失去了光泽。人们感叹叶子的遭遇,孰不知人生也和叶子一样,始终逃不脱格式化下的自我救赎。

  

  著名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就是格式化下的人生状态的最好诠释。影片中已在肖申克监狱关押了五十年的老图书管理员被假释出狱后已是暮年,现实的社会生活令他找不到自我,试图再次犯罪回到肖申克监狱,无奈之下最终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也许世人会质疑他的怪诞想法及行为,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切又是那么顺理成章。要知道,五十年的禁闭已足以将他的生活格式化,他早已习惯了监狱的一切,对社会已经是意识全无,在狱中他是一位图书管理员,而在社会上则是无所事事,心灰意冷的他的出路只有是结束自己的生命。影片中一位重要主人瑞德在四十年的监狱生活后也得到了假释的机会,出狱后的他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甚至在工作中连上厕所也会次次向老板汇报,以至遭到众人的嘲笑。瑞德想要融入社会,但他灵魂已然被监狱格式化了,生活中的一切都如同在监狱一样,几十年如一日的条件反射,瑞德向狱警汇报了四十年,出狱后的他所改变的只是将汇报的对象由狱警变为老板,不变的依旧是没有尽头的汇报。

  

  柏拉图《理想国》中向我们阐述了一个洞喻的事例,说的是长期被锁在洞穴里的囚徒,只能面壁直视眼前的场景,在他们身后有一堆火,在火与囚徒之间有堵矮墙,墙后有人举着各种各样的雕像走过,火光将这些雕像投影在囚徒面对的洞壁上,形成多样的、变动着的影像。囚徒的一生都犹如看皮影戏,一直以为眼前晃动的事物就是真实的人、动物和植物,囚徒们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他们并不感到悲惨,也没有挣脱锁链的念头。但是,当有一个囚徒偶然挣脱了锁链,看到了身后的一切,他明白了自己一直看到的只是假象,并告诉仍被链子锁上的囚徒们。然而,得到的却是众人一致的嘲笑。他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不知道这些囚徒们的一切都已被格式化了,他们都把眼前的假象当做真象,并视为永恒不变的真理,也许一生都是如此了。

  

  美国作家塞林格在其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塑造了一个叫霍尔顿这样一个反英雄形象的人物。做为高中生,他先后换了四个学校,最后在第四个高中由于考试不及格被勒令退学。他不肯用功读书是因为他不满学校老师和他的家长强迫他读书只是为了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而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再说人人还在搞下流的小集团,这就是霍尔顿所生活的世界。他不愿同流合污,自然也就无法好好念书,因此他的不用功实质上是对资产阶级现行教育制度的一种反抗。可是,社会已被格式化,社会上的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已然格式化,早已认可了这样的现行制度。霍尔顿的结局只能是做一个理想中的守望者。

  

  《论语子罕》中孔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说的同样是格式化与人生的联系。孔子认为年轻人是有潜力的,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而认为过了不惑之年又没有很大成就的人,是难以再创出事业的了。从另一个角度说,年轻人可塑性强,生活还没形成定式,今后的人生要是走对方向,是很有成功的机会的;但如果到了一定的年纪还没取得成功,就说明年轻时没走对方向,而现在的生活已形成了定式,是难以再改变了,也就难以成功了。

  

  人生重要的不是所在的位置,而是所在的方向。诚然,人和叶子一样,始终逃不脱格式化下的自我救赎。然而,人和叶子又不一样,叶子只能被动的吞下单一格式化下破灭的苦果,落寞的飘落于大地;而人,可以极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想要的人生模式,活出精彩的人生。

【责任编辑:可儿】  

  赞                          (散文编辑:可儿)

推荐访问:化与 格式 人生 格式化的生活 人生能否格式化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