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信息技术说课稿

时间:2020-09-29 09:10:24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

《信息与信息技术》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信息与信息技术》 。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和设计理念七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材分析

信息技术学科是学科中最年轻的工具性学科,同时也是知识技能更新最快的学科。

 《信息与信息技术》这一节选自黑龙江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 ,是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时的内容,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它是教材关于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初步认识。

本节课是整个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始,其内容理论知识比较强,目的是使学生在中学的开始阶段对信息与信息技术有初步的认识,并知道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新的学科的学习,对学生充满着挑战,能够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产生一种求知的冲动。正是这种冲动,导致学生的理想和实际技能的不平衡。

基于此点,从信息技术本身学科特点出发,结合与生活实践的整合理念,设计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现在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情分析

中学生对微机充满了向往,甚至用“崇拜”这词决不过分;他们对计算机充满好奇,每次上课之前,学生早早就在

机房门口排好了长长的队伍, 穿好了鞋套, 等着老师的到来。特别是第一次接触计算机的同学,用手摸一摸显示器都会欢

.

.

欣鼓舞;

基于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调整,我想在学生初步建立“信息”的感性认识后,能亲自在网上搜索一些信息,来加深理解,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的教材分析,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情分析,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信息现象,认识到信息是普遍存在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通过对 “信息” 和“信息技术” 概念的理解及对 “现代信息技术”的初步认识,培养学生发现在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学习信息处理过程的知识,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传递和应用信息的意识,从而培养一定的动手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 互帮互学,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也让学生感受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

现状,培养他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趣,做 21 世纪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

另外,依据教学大纲要求,教学目标确定,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表达等;信息及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感受信息及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了解生活中

.

.

的信息的一些过程。

为了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下面我设立了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学法分析

根据学生特点, 在本堂课中, 我主要采用了情景导入法、任务驱动法、讲解演示法。

情境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很快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任务驱动:结合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知识和

技能的传授应以 “典型任务” 为主,突破一个个 “思维障碍” ,因此本课采用建构理论下的主体教育模式,通过学生已储备

的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任务中,自己思考,主动探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组织、引导、协调、控制、咨询的作用。启发、诱导贯穿其中,创建自我探究的学习平台。

讲解演示法:投影一部分图片,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结合课本插图来共同讨论,加深理解。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和能力的知识。首先,教师应创造一种语言氛围,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环境中学习新知识,在学会并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实践操作,从而达到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目的。因此,在学法上我将采用自主探究法、分组协作法以及总结归纳法。

教学准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门课程的第一节课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的学习,所以在上第一节课时,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备好课,准备好教案和课件。

.

.

为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第一节课安排学生到机房上课,以缩短他们与计算机之间的距离。因而要整理好机房,确保网络畅通。

课前要向学生讲清到机房上课应注意的有关事项。还要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性质和重要性。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设置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具体感受信息的获取方法,二是, “自悟”,针对不同的任务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根据现有条件,选择最佳解

决方案。三是: “尝试”,通过动手操作来切身体验通过信息技术获得信息的优越性。

所以,我将教学过程设置分为:创设情境 ---- 任务驱动

总结归纳 ---- 知识拓展

创设情境:用前言的第一句话导入新课,提出本节主要的教学任务,体现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驱动法。

从本章前言的一段话“随着 21 世纪的来临,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这一时代新技术的代表。因此,了解与信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有关的基本知识,是我们掌握新技术、迎战新世纪挑战的第一课” ,提出问题:什么是“信息”和“信息技术”

呢?点出本节课教学任务就是“信息与信息技术” ,这部分内容包括“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以及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2、任务驱动:提出问题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找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及课本中没有的新内容,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带着下列问题看书: (用课件展示问题)

.

.

你能举出生活中一些 “信息” 的实例吗? (课本提到 “信息”除外)

信息是以什么方式被人感觉到?信息的载体有哪些?

举例说明信息一般存储在什么地方?

信息的传递方式有哪些?

什么是信息技术?它与信息又有什么区别?

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体现在哪些地方?

3、总结归纳:分组讨论上述各个问题,然后请同学代

表发言,之后用课件展示部分结果。这样通过让学生讨论、

分析与思考问题,师生再共同归纳总结,这样既能使各种情况的学生都会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中,也能培养他们分析问

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等等。

4、知识拓展:组织学生上网。通过教师点拨,小组协

作完成上网,浏览信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只要稍微提一下开机, 及怎样上网,浏览信息的操作步骤,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没有上过机的

学生,可能心理有一点负担, 这时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操作,同时请有基础的同学帮助,当好老师的小助手,对于这部分

的学生,教师也应该及时给予表扬,使他们更自觉的,更主动的去帮助别人,从中体会“助人为乐”一词的真正含义。在辅导学生的上机同时,教师也要做一个有心人,留意

哪些学生学的好, 哪些学生的只知道一点, 哪些学生没学过,做到心中在数,为以后分层教学开展打下基础。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达到新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

.

.

生主动探索,掌握知识;力求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成教学目标。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程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如有不

妥之处,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

推荐访问:说课稿 信息技术 说课稿 信息 信息与信息技术说课稿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