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7、8、9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

时间:2020-10-19 08:50:16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

用 7、 8、9 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

跟据低年级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好奇心强,因此在学习新课时 ,让同学们感

"六一 "儿童节同学们都在干什么, 将 " 快乐的节日 " 主题图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数学信息 ,提出问题 ,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经历了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 ,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通过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概括计算方法 ,将新知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 多数学生能较好的掌握用 7、 8、 9 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能较正确的求商。

但在巩固练习的时候,其中一题难度稍偏大, 就是给兔子分萝卜的题,高估了学生,加之老师的点拨不到位, 以至于这道题完成的不好, 部分学生没有弄懂此题的算理, 因为这道题需要逆思考才能解决, 所以一部分学生感觉难度就加大了。课堂当中如何做到让优等生更优而又不让学困生感到吃力、 尴尬,是我有待深思的问题。

另外在课堂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对待学生求商这个问题的生成时 ,我没有强调口诀中缺谁 ,商就是谁 ,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用 2— 6 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迁移到今天的教学中 ,但是没有照顾到个别学困生 .另外 ,个别学生口诀不熟练 ,使学生

做题速度偏慢 ,我应该在教学设计的准备环节中再多设计一些乘法口诀的练习 .这些问题,在后面的练习中应加强。

还有就是在上课的过程中, 如何能更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增加一些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多鼓励和表扬一些学生, 更好的组织教学,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情绪 也有待于改进加强。

《用 7、 8、 9 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

学习用 7— 9 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

应用表内乘除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 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我在教学过

程中,为了说透重点,突破难点,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景与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

据低年级的学生的年龄特点: 好奇心强, 易冲动, 因此在学习新课前先进行开火车背乘法口诀的练习,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激起学习的欲望。将学生自然的引入了新课的学习。二、问题来自于学生,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索式学习。

本课的教学, 我创设了 “六一 ”节为老师布置教室这样一们数学的问题情境, 通过引导学生提

.

.

炼信息、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使学生再次感受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了运用

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

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通过讨论交流, 引导

学生概括计算方法, 不但有利于学生将新知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

而且也培养了学生

的归纳概括的能力。

  对于书上提出的三个除法问题,

我这节课不是由教师直接提出、

罗列出

来,而是由学生自己根据故事情境的信息提出来的,

问题来自于学生, 这样就变接受式学习

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三、运用知识迁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向学生提供独立尝试用

7、8、9 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机会。如: “56÷8这”道题,让学生回顾第

二单元的求商方法, 然后自己独立去完成, 最后师生交流学习方法。

再由学生独立尝试计算

“ 56÷。7再”由主题图 “欢乐的节日 ”中提供两组素材, 引出 “ 49÷ 7”“ 计27算÷,9”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掌握用 7— 9 的算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并形成用乘法口诀用商的计算技能。

四、存在的不足:

首先, 部分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较低。针对这一问题,我制定了了以下的措施:让学生

每人准备一个算术本(口算专用) ,每天晚上回家让家长出 20 道口算(其中,加减乘除各 5 道),同时继续每天早上的口算训练,希望能在一段时间后见到成效。

其次,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有的同学不会正确的利用题中的已知条件, 分析它们之间的潜在联系,乱算一气,毫无根据可言。针对这个问题,我的想法是多出一些题,让学生一

点一点学会分析, 从而正确选择方法。

 对于个别后进生一定要紧抓辅导, 争取让每个孩子都不掉队。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体验,都是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这样的教学理念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遵循的原则。

1000 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数的认识是小学阶段最基础的知识之一, 1000 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了 100 以内数的

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 是进一步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会数 1000 以内的数,认识计数单位千,理解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之间的进率关系,我所执教的这节课有如下几个特点:一、“ 1 千”这个数的建构:

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 而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以自

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 从而建立一个知识模型。 新课程强调要让孩子们经历、 感受、

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为此,我为学生提供了有一百根小棒。 让学生充分利用小棒,将

1 个 1 个地数, 10 个 1 是 10,10 个 10 个地数, 10 个 10 是一个百的旧知识呈现在千这个数

之前,来唤起学生对已有经验的回忆,然后同桌合作,一百一百地数, 10 个一百就是一千,

从而引出新的知识, 建立千这个计数单位。

 在这一个过程中, 也使学生感悟到两个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然后老师邀请学生一百一百地数, 将小棒逐步地由平面向立体转变。这个从 100 到 1000 的过程正是孩子们对 1000 这个数实际意义的建立的过程。

 电脑演示让学生更清晰地看到 10 个 1 是 10 ,10 个 10 是 100,10 个 100 是 1000 的各数之间的十进关系,这样设计把一个个旧的知识点串成了一个片,再由一个个片连成了一个网。二、数数

数数是本节课的难点。

 特别是接近整百数时的数数则是难上加难。

 因此利用计数器数数是本节课中的一个亮点。

 凭空地从 385 数到 400 对学生来说不难, 难的是将数与数的意义有机结

合。利用计数器可以突破数数的难点:其 1:让学生通过边拨边数操作, 真正理解个位满 10 向十位进 1,十位不够向百位进 1,则哪一位上的数满 10 向前一位进 1 的原因。其 2:则可

.

.

将数与计数器上的数位、 数位上的数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那么他今后学习具体数的组成及

意义、 读写法相对容易, 更远的,比万大的数的学习也可以此来仿效。

 因此计数器这一学具的有效利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三、数的组成,写法读法

数的组成写法, 读法,是老师拿一个计数器, 然后在上边拨珠子, 问学生,会写吗?怎么写,

它里边有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这个数的组成的一个内化的过程 ,不用老师费多少口

舌学生就明了这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同时,写数时的末尾 0、中间 0

的写法这一难点也是借用计数器上拨珠等操作来突破的。 如何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这个数就

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是要解决的问题。

总的来说, 我觉得培养学生的数感非常重要。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从课内扩展到课外, 校内

延伸到实际生活。 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教学数学知识, 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 生活

中充满了数学,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体验数感。

1000 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 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数学

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让同学们感受到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受,从而乐此不疲地去学习。

“数的认识是小学阶段

最基础的知识之一, 1000 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了

100 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

学习的,是进一步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

数数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于是,课伊始, 我把教材提供的情境图体育馆的画

面,用课件展示出来, 让学生观察画面猜一猜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同学们很会猜,

他们

的想象力很丰富, 他们的求知欲望很强, 可以说选这一情境的引入给整节课开了个好的兆头。

首先我使用了最原始的方法,那就是用上计数器。利用计数器一方面给了学生数数的拐棍,

另一方面给了学生直观地解释。

如何让学生在数中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原理即个位满十,

十位进一, 十位满十, 向百位进一等道理是解决连续进位这个难点的切入点。

然后用多媒体

教学图文并茂, 并能展示动画过程, 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

 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调整到最佳状态。

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一个一个地数, 10 个小正方体是 “十 ”,一十一十地数, 10 个十是一

百,一百一百地数, 10 个一百是一千。从而认识计数单位 “千”,进而发现 “十 ”“百 ”“千”等相邻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总的来说, 我觉得培养学生的数感非常重要。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从课内扩展到课外, 校内

延伸到实际生活。 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教学数学知识, 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 生活

中充满了数学,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体验数感。

10000 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jingermin1983 发表于 2011-4-13 15:25:00

2

推荐

数学问题应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已有知识 ,让学生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

的联系 ,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

.

.

本节课的引入部分 ,我就采取请学生读长江大桥的长度数据来使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大数 ,体会要认识大数的必要性 .课堂上很受学生的欢迎 .

更受学生喜欢的教学环节还是两个活动 ,黄豆和纸都是学生生活中见到过的东西 ,

通过数黄豆和数稿纸能让他们了解 10000 有多大 . 在数学学习上 ,在学生心目

,100000 就是 1 后面加上 4 个 0,100000 等于 10 个一千 ------ 可是一粒豆子那么小 ,10000 粒黄豆竟有一小盆 ;1 张稿纸那么薄 ,可是 10000 张纸摞起来都快和自己一

样高了 .这样 ,学生头脑中不仅仅是 10000 等于 10 个 1000 了 ,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一万 ,

他有形象了 ,这就是学生为什么喜欢这个教学环节的原因 .

本节课还有让人体会较深的环节 ,就是让学生数数这一环节 .可以一个一个的数 ,十个十个的数 ,还可以一百一百的数 ,这是学生也有的生活经验 ,还可以怎样数呢 ? 能不能一千一千的数 ?能不能一万一万的数 ?----- 掌握好数学的策略 ,是学生更聪明的表现 ,也是学生的一个自我发展的过程 .

10000 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6 月份)

2009-07-07 10:15

1000 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了 100 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是进一步学

习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 会正确数 1000 以内的数,理解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的关系,借助计数器认、读、写千以内的数,了解数

的组成。

我所教的这节课有如下几个特点: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关于数数的过程,教材上是使用数小方块的形式来进行的,但这在我的实际教学中是不可

能实现,比起 1000 个小方块来说,我认为用

1000 根小棒来替代小方块是一个更好的办法,

因为我们的学生更熟悉小棒。

有些老师是通过课件的演示,

让学生了解这样数数的过程,

过我认为,只有学生亲身经历数数的过程,才能真实的感受到

1000 根小棒是多少。

2、围绕重点、难点开展学习活动。

数数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接近整百,接近整十的数时最难数,还要

掌握不同数数方法。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

重点放在了经历数数的过程上。怎样让学生经

历学习的过程,在经历的过程中,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比如,通过数小棒,学生体会到

“数

数时,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数、可以十个十个地数、也可以一百一百地数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已经能够掌握数数的方法,

所以,当我接着问道 “如果数更大的数呢?

”学生就很快想到

“一千一千地数 ”。但学生的知识不能永远停留在原有的

借助实物的层面上,因此,为脱离

小棒让学生学会数数, 我又利用计数器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十个一是十,

十个十是一百, 十个

一百是一千。

 然后脱离计数器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数数方法去数数,

从而使学生较扎实地掌握

了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3、联系生活,感悟数学

在最后环节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让学生产生亲切感,

激发学生兴趣, 同时让学生体会数

学就在身边,感悟数学的魅力以及数学的作用。

不足之处:

在整个课的教学中我也有很多不足,很多地方不够深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是

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的环节的处理没

有给孩子太多展示和感悟的时间,

本节课对学生的关注还不够到位,

应该让孩子多说, 多少

.

.

为什么,怎样想的,有些环节操之过急,另外自己的教学机智平时的课堂还需要多多积累。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浏览次数: 304)

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了生活中的整百、整千的数,关键是说说数由几个千,几个百组成。在教学《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时,我没有按照先学整千数的加减法再学整百的加减法去讲,

而是将例 9 中的整千数的加减法改为整百数的加减, 在学生学会整百数加减的基础上我又设计了一道整千数的加减, 最后是整百整千数的进位加和退位减。

 我觉得这样会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内容从易到难。

我和学生在总结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时,有的学生说可以用几百加几百或

几千加几千的方法, 有的学生说可以去掉后面的零再将剩下的数相加减。 在课上我是把它们

看成是两种方法的, 但上完课以后我想, 去掉几个零在本质上也是几百加几百或几千加几千

的方法, 去掉两个零剩下的数就是几百, 去掉 3 个零剩下的数就是几千。 数学教学关键是让

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做在我认为, 计算出结果固然重要, 但我更看重孩子在课堂上能亲身感受到的算法多样化。

整节课我没有局限于让孩子知道如何算数,而是让学生们经历“发现问题” 、“提出

问题”、“探究问题” 、“解决问题”这一完整的过程,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关注了个人努力与

小组智慧的成果,既注重了算法多样化的策略,又提出了算法优化的思考。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是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万以内数的认识中的内容。 教学第 81 页和

82 页例 9 例 10.教学重点是掌握计算方法 ,算法多样化 ,难点是理解算理。

教学《整百、整千数学加减法》这节课,我注重了创设现实的生活情境,学会用数学的

眼光去观察生活 , 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能够根据所提供的信息 ,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

如“电视机和冰箱一共多少元?” “ 冰箱比电视机贵多少元? (电视机比冰箱便宜多少元?) ”,

并能通过探究学习,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探索过程中, 我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 充分展示和交流多种算法。

 在比较观察中感受和理解“进位”的含义。对于算法最优化的选择,我没有急于评价哪种方法的优与劣,

而是通过对比练习、 变式练习和拓展练习的活动, 让学生在计算中学会观察,学会比较,体验到最优的算法。

 这样的教学让我感受到, 计算出算式的得数固然重要, 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鼓励算法多样化,学生们在算法创造中闪现出了灿烂的火花更是难能可贵的。

在体验算法多样化的同时, 注重了对各种算法进行优化, 让学生在众多的方法中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种算法, 允许是自己想的, 也可以学习他人的好方法,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予了学生。与此同时,教师鼓励学生们动手操作,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

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能鼓励学生用多种算法进行计算,但没有对算法进行择优。

2、本堂课时间分配不够均匀,到后面总结都没来得及。

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

- 作者:彭变丽 文章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2200 更新时间: 2006-7-16 -

.

.

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重量 位,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 常要与之打交道的,因

此教学 我注重 系学生的生活 , 了 前 活 : 到商店里找一找食品上的重量 ; 在家里找一找 有重量的 西; 把找到的 西和重量 下来; 看一看商家是用什么

来称量物品的重量。

  次 活 的目的是充分开 学 源, 拓 学 渠道, 丰富学生的感性 ,分散学 点,激 学生学 的 趣。

学生在 前就已 与克和千克先打了交道, 就 下面的教学做好了 。上 一开

始,学生就在小 内交流自己收集到的 料,

有的 有不同意 , 如一个学生找到的雕牌洗

衣粉 重 500 克,小 中的另一个学生 他找到的也是雕牌洗衣粉却是

250 克,两人僵持不

下, 得激烈。后来 是小 出面解决 :可能是包装有分大小包的 故,因此你 两

人都没 。

 两位学生听到小 么 ,

也 得有道理, 一 争才算平息。而我在一旁

却暗自高 , 因 学生 有了 懂得自己解决了,

小 也充分 了作用, 看来我 班

小 合作交流的学 方式又有了 一步的 展。

1 克的 量比 微小, 容易被忽 。

  了帮助学生建立

1 克的概念, 我找来了几枚

2 分的

硬 , 因 一个 2 分的硬 就是 1 克。接着通 开火 的形式, 每位学生都掂一掂,

看一

看,感受 1 克物体的 重。接着启 学生 想到生活中熟悉的物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建立正确的表象。很快学生就 想到了如 片、 、扣子等物品,看来学生是真正掌握了

1 克的概念。

1 千克的 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常接触到。

如有的学生就

2 包食用碘 重

1 千克、

6 个苹果大 重 1 千克、一条 重 1 千克、一瓶大可 重 1 千克 学生找到的

1 千克

的物品 真不少。

当我 学生比 两个重量接近的物体(橡皮擦和 笔) ,学生有的用两手掂一掂,有

的 要用秤称。

 其中一个学生突 奇想,

把尺子放在文具盒上, 然后把橡皮擦和 笔放在左

右两 。

 我看到 , 就 位学生 他 什么 么做。

他 上向全班同学演示并介 了他

么做的原理: 因 我的尺子是 20 厘米,我把中 的 10

厘米 准文具盒, 就相当于一

个 易的天平了。

  原来是上 我拿来的天平触 了他的奇思妙想,

他通 自己的 践, 得

出了正确的答案, 解决了 。

 看来学生的想象力和 造力是不容忽 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要更加注意培养学生的 手能力、想象力和 造力。

《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

教学片段:学生 了克和千克以后,教 学生 自用秤称物品来 一步体 “克

和千克 ”,同 渗透估算教学。看似很合理的教学 ,却在 教学中出 了 :

1、在

老 解 秤的用法后学生 是不会使用秤。

2、估 的数 与 相差甚 。

3 、放开

学生分 称,学生不懂得怎 ,只是一味的称物品。

后反思: 一 是教材中就有的,看上去廷合理的,

学生在 践中体 ,在体 中学

。可在 教学中出 了以上几种情况。

究其原因, 是教 用教材 “教 ”底思想比 重,

教材中 了 一 , 得很好用就拿来用, 却没有考 到学生的 情况。

像 一

考 到 村学生 西称秤的 少,

就不 完全放手 学生分 自己来称,

.

.

一两个秤就可以了, 想称物品的同学到前面去, 在老师的协助下进行, 这样既不会出现称错的现象,也不会出现学生只想着称着玩,不顾称的目的和任务了。其次,学生估计的不好,

经过一番思考觉得教师当时脱离了 10 克、 100 克、 500 克的参照物,学生那凭空想象所以

出现了估计值与实际值相差太大的现象, 如果好好利用几个参照物让学生掂一掂, 再比较一

下,学生估计的数值就不会相差很大。

.

推荐访问:教学反思 乘法 口诀 反思 用7、8、9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