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7. 中华民族一家亲第二课时说课稿

时间:2020-10-08 08:52:47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PAGE

PAGE 1

小学道德与法治《7 .中华民族一家亲》第二课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7 .中华民族一家亲》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重难点、方法、设计和板书七个方面来进行详细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中华民族一家亲》这一课是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主题五“我们的国家”第2条“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而编写的。

《中华民族一家亲》是教材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主题中第二课,本课有三个板块:“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互相尊重、守望相助”。第一个板块的话题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第二个板块的话题是“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搜集整理并运用信息,理解并认识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

第三个板块的话题是“互相尊重、守望相助”,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各民族在文化习俗,生活环境等方面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在为幸福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我国各民族只有相互了解,彼此尊重,互帮互助,才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真正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这三个板块相互联系。第一个板块,从总体上明确了民族关系,即56个民族是一家。第二个板块与第三个板块分别从认知和行为两个层面,说明了各民族之间“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和“互相尊重守望相助”的意义,进一步体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主题。

第二课时的教学将学习第二板块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开始对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兴趣,但是缺乏具体深入的了解,如对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就很局限。不过,这也是正常现象,学生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几率较小,这就需要教师去做好相应的教育引导工作,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深厚情谊。

三、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各民族间谁也离不开谁,了解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

2.明白各民族共同奠定祖国疆域、开发国土、发展经济,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四、教学重难点

1.知道我国各民族间谁也离不开谁,了解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

2.明白各民族共同奠定祖国疆域、开发国土、发展经济,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五、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明确值日职责,光靠说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鲜活的班级生活中,依靠学生的切身体验、榜样示范、实际参与、及时评价来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在教学中我牢牢把握“在生活中,通过生活,为了生活”的德育宗旨。在这样的宗旨下,我将采取情境教学法,创设孩子喜闻乐见的生活情节,引起孩子的情感体验,帮助孩子理解教材内容,树立正确的值日观。此外还有启发式教学法,在第一板块中利用夸夸班级值日生,评选星级值日生等形式树立良好的值日生榜样。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说服学生,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原来做法的“小气”,转向实现班集体视野下的“大气”。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学法上主要有: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生会在夸一夸、比一比、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中进行学习,他们将在探究和实践中找出班级的优秀值日生,解决值日时遇到的困惑。

六、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活动一:合作探究,感受交流合作

此活动共设计两个教学环节,旨在从整体上感受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一)阅读材料,初步感受交流与合作

此环节围绕“茶马古道”的学习展开,学生在阅读教材56页资料的同时,思考三个问题:1.茶马古道在哪里?2.茶马古道有什么作用?3.茶马古道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同桌交流,并将研究成果与全班同学分享。在学生分享交流过程中,教师不必过多干预细节,但需要相机引导学生明白:茶马古道是我国民族交融、互惠发展的见证,它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维护了边疆的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

【设计意图:茶马古道是古代各族人民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通道,有关知识与内涵极其丰富,但把握住这个环节让学生初步感受各族人民合作与交流的目标,材料的选取就很明晰,问题设计也就更加明确。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同桌交流分析,加上学生互评和教师点拨,就能较好达成目标。】

(二)补充故事,深入感受交流与合作

此板块主要依托“民族交流”的相关故事进行教学。主要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1.教师提问:除了商品贸易通道外,民族之间交流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引导学生梳理出民族交流的方式,如和亲、结盟、迁移,为下面分享故事作铺垫。

2.教师补充“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故事,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材料。问题设计为:(1)文成公主为什么要去西藏?(2)文成公主为藏民们带去了什么?(3)文成公主在藏族为民族团结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阅读思考后,学生通过交流碰撞,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初步理解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此时,趁热打铁,教师组织学生分享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谁也离不开谁。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补充“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故事,学生分享课前查找的故事,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一概念更加具象化,便于理解,学生对各民族之间交流与合作的理解也更进一步。】

活动二:资料分享,感受各族贡献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各民族人民为祖国作出的重要贡献,进行如下设计:

1.通过补充回族抗日英雄马本斋的事迹,引导学生重点关注马本斋的身份与贡献。

2.在了解马本斋抗日事迹的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各族抗日英雄的故事。此时,不可让其成为故事会,听过就忘,教师需要相机指导,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悟面对民族存亡的重要时刻,各族人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而不惜牺牲一切的英雄气概,从而将故事分享的落脚点,准确落在对各民族人民的贡献上。

3.以上两个步骤,涉及的仅仅是各民族人民面对外来入侵时,共同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而作出的贡献,实际上,各民族的重要贡献远不止于此,因此,教师需要适时将学生的思路与视野打开,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一起研究这样一个问题:汉族和少数民族人民一起为祖国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与先前类似,教师简单指导学生知晓即可。紧接着,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小组活动,资料主要包括:各族人民在奠定祖国疆域、开发祖国山河等方面作出的贡献。

 小组交流结束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明白:在奠定祖国疆域、开发祖国山河和维护领土完整的事业中,各民族都作出了重要贡献,谱写了中国历史的辉煌篇章。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分享和小组探究两个活动,分享探究建设国家过程中各族人民所作的贡献,从而明白中国历史的辉煌篇章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活动三:互通有无,促进经济发展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各民族在相互依存、互通有无、交流合作中,创造了今天的经济成就。

教师先请学生欣赏故事《一个吃货穿越回2000多年前》,激起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顺势引出“丝绸之路”。在学生看完“丝绸之路”相关视频后,通过追问,教师相机点拨,学生了解到:中原汉族的丝绸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棉花、芝麻、大蒜等由古代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人民传入内地。这其实是对“互通有无”最朴素最直接的解释,学生便能直观地理解各民族之间的“互通有无”。

此时,教师再加以点拨,引导学生明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互通有无,交流合作,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密切联系,我国经济今天取得的成就是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

这里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研究任务:课后,请查阅资料,了解西瓜、黄瓜、核桃、葡萄、胡萝卜等瓜果、蔬菜在我国历史上是怎样传播开的。这样,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经济成果的认知。

【设计意图:由故事引出“互通有无”的话题,再辅以丝绸之路的相关视频,学生便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各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互通有无,明白我国经济取得的成就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活动四:连线游戏,感受文化交融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各民族人民在长期实践和不断交往中的文化交融。

师生共同进行连线游戏:下面这些名称或物品分别来源于哪个民族?学生在连线的同时,教师相机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适时进行相关资料与知识的补充说明,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源于少数民族的名称或物品,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紧接着,让学生同桌交流自己知道的这样的例子,同时,结合教材58页“相关链接”的内容,调动起学生追根溯源的热情。学生在阅读、交流、分析中,逐渐明白:在长期实践和不断交往中,各民族相互借鉴、相互欣赏、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连线游戏活动,结合教材内容阅读,学生能较为直观地明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

七、板书设计

清晰直观的板书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帮助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课堂教学达到一个完美的效果!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7中华民族一家亲

尊重民俗

守望相助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倾听!

推荐访问:说课稿 上册 课时 五年级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