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生活适应垃圾分类教案、评课稿(精品多篇)(8页)

时间:2020-10-23 09:38:52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特殊教育生活适应《垃圾分类》教案、评课稿(精品多篇)

生活适应《垃圾分类》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巧虎组学生能理解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含义,能识别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图标,自主探索从垃圾挑选出分属于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并将其放入正确的垃圾桶里。

琪琪组学生初步理解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含义,能识别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图标,在教师的引导下选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并将其放入正确的垃圾桶里。

小猴组学生了解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含义,能识别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图标,在教师引导下操作课件,从垃圾里挑选出分属于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媒体交互式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勇于参与教学活动,自主探索,掌握垃圾分类。通过分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1)懂得“垃圾分类”的意义,树立环保意识。

(2)培养观察、分析、比较、分类等能力。

?

二、学习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是中度智障五年级的学生,平均年龄11岁,智商数介于40-54之间。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学生分为了巧虎组、琪琪组和小猴组。巧虎组的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习主动性强,并能熟练操作平板电脑;琪琪组的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配合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有较强的平板电脑操作能力;小猴组的学生语言表述较模糊,认知能力不强,能简单操作平板电脑。

?

三、教学重难分析及解决措施

本课教学重点是利用电子白板、AISSHOOL教学中心的交互性,帮助学生理解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从垃圾中挑选相应类别的垃圾。教学难点是学生能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对垃圾进行简单的分类,从而初步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展示日常生活的照片,介绍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垃圾,引导学生理解我们每天会产生很多垃圾。

【意图:利用拖动功能,让学生认识生活中我们产生会产生很多垃圾。】

2、寻找校园中的垃圾桶,引导学生观察两种垃圾桶的区别,导入课题,学习垃圾分类,认识可回收垃圾的标志和不可回收垃圾的标志,。

【意图:利用隐藏功能,让学生加深对可回收垃圾的标志和不可回收垃圾的标志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1、播放介绍“巧虎百宝箱”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急于了解垃圾分类,为主动学习奠定基础。

【意图:使用视频播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探索可回收垃圾可以重新制作成新的物品。(课件分别呈现塑料物品、纸制品、玻璃物品、金属物品、废布料等物品通过加工重新制作成新的物品,直观解析可回收垃圾的含义,认识可回收垃圾的品种。)

【意图:使用拖动的功能,让学生直观理解可回收垃圾在加工厂可以制作为新的物品。】。

3、探讨不可回收垃圾的处理方式。

【意图:利用移动隐藏功能,让学生直观理解不可回收垃圾的处理方式。】

三、加深认识

1、师:巧虎和朋友家里的垃圾真多,可是他们家没有垃圾桶,请小朋友为他们家制作垃圾桶。

【意图:利用链接功能,出示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师讲解制作垃圾桶的基本步骤,引导学生为巧虎和他的朋友设计制作垃圾桶。

【意图:利用手工制作垃圾桶,让学生更直观地加深对“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标志的认识,加深对可回收物、不可回收物的认识】。

四、分层练习

1、利用课件展示各种垃圾,让学生为巧虎、琪琪、小猴房间里面的垃圾分类投入相应的垃圾桶里,并向学生讲解平板电脑操作练习的要求。

【意图:利用链接功能,出示任务栏,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分组发送练习,巡回指导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完成练习。

【意图:利用平板电脑拖动图片的功能,改变了传统交互操作的复杂性。学生灵活拖动图片放入相应的垃圾桶,帮助学生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灵活的设计,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为教学目标的完成奠定基础。】

3、教师展示学生的成果,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意图:通过Aischool云课堂教学平台,投影学生练习的过程,及时批改,及时评价。】

五、巩固运用

1、师:巧虎发现我们教室里还有垃圾没有及时分类,请你们为垃圾分类,并放入相应的垃圾桶里。

【意图:利用链接功能,出示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

2、巡回指导学生分类垃圾。

3、检查并评价各组完成的情况。

【意图:利用实物操作,让学生将垃圾放入相应的垃圾桶里,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

六、课堂小结

通过总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对垃圾进行简单分类,树立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意图:播放图片,引发学生的共鸣。】

生活适应《垃圾分类》评课稿2

今天,我听了由*老师执教的生活适应课《垃圾分类》,这是一节“国家与世界”领域中年级学段的生活适应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会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纵观整节课,充分体现了教者“以学生为本,以生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让我有如下的感受:

1.关注学生生活需要,切实培养生活适应能力,链接现实生活。

《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程标准》指出“生活适应是一门立足于学生当前及未来生活需求,以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为目的的一般性课程。它应该以学生的生活为核心,以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本节课中,冯老师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自己家庭生活中产生的垃圾,以带来的生活垃圾为教学素材开展教学,实现了从生活到课堂的链接;还从学生的校园生活出发,关注学生在校就餐后产生的剩饭剩菜、食堂备餐中择出的菜叶等,以身边鲜活的可感知的案例来帮学生更深入地去理解“厨余垃圾”这个概念,为后面教学中的垃圾分类奠定知识基础;课后,老师设计了“收集身边更多可回收垃圾存入学校垃圾站”“在家长的陪同下将厨余垃圾扔进小区相应垃圾桶”的任务,实现了课堂教学向日常生活的延伸,为独立解决生活中垃圾处理做好准备。

2.关注学生认知特点,注重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的选择,突破重难点。

冯老师任教的班级学生障碍种类多样,他们感知觉速度缓慢,容量小,注意力发展水平低、稳定性差,识记缓慢、保持差、目的性欠缺、再现不完整。因此,冯老师采取了“小步骤多循环、及时反馈”教学法,选择了集体教学个别化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设计了实践操作、模仿学习、多感官参与学习、反复练习、同伴互助的学习策略,在“可回收垃圾”环节中就有着明显的体现。在教学中,从老师出示实物图片讲授学生聆听,到学生从学具篮中找到相应的教具贴到自己的学习板上,再到对着学习板集体说一说,最后到从自己准备的垃圾中找到纸盒、易拉罐、一次性筷子等物品扔进可回收物品的垃圾箱的实践操作,调动了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学习,进行了反复记忆,对突破本节课教学重点“可回收垃圾”大有裨益。在这个过程中教者加强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巡视,及时对学生的操作练习的结果予以评价,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

3.关注学生能力水平,开发使用适合学生的课程资源,快乐有效学习。

课程资源对有特殊需要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教师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更新课程资源观,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近几年,在校领导的指导下我们建立了学校资源教室,以购买和自制的方式积累了一些素材性资源。本节课中,冯老师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设计制作了关于垃圾分类的学习板(底板、小图标),让学生边学习边操作,动口、动手、动脑结合,来习得关于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充分激发学习兴趣,调动了参与热情,让学习变得快乐、有效。同时,冯老师还积极利用希沃白板教学系统中课堂活动板块的趣味分类游戏活动来检测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学生个个都兴趣盎然,乐于表现,练习结果的直接展现大大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当然,一节课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尽善尽美,对本节课我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觉得是不是可以在这些地方有一些尝试:

课堂是不是可以更开放一些,与生活结合更紧密一些,介绍更多的课外知识,如每天日常生活垃圾的数量,再回收的方法等:再如:增加A组学生练习的难度,如在扔实物垃圾的环节出现更多种类的垃圾来进行处理,更好地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推荐访问:垃圾分类 特殊教育 教案 多篇 特殊教育生活适应垃圾分类教案、评课稿(精品多篇)(8页)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