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例文: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社会历史观分析

时间:2020-10-18 09:14:32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论文范文: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历史观分析

前言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一个伟大发现,它体现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独创性,是有别于以前哲学观点的一个重大突破。

为什么要研究唯物史观呢?在教科书中,我们常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唯物史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始,又有“实践唯物主义”的提法。如何使用“主义”一词去概括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已经成为学术界探讨的问题之一。而近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回到”唯物史观的研究路径;由之,有关唯物史观的研究又开始复兴。

首先,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

复旦学者邹诗鹏曾提出唯物史观研究何以复兴的四个方面‘。在他看来,从唯物史观来定位马克思主义哲学,本就有经典依据,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也明确地强调了这一点,“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几句说明了唯物史观在马克思哲学上的重要位置,是恩格斯专门提出来的。

而辩证唯物主义则需要通过唯物史观体现出来,是在历史和社会领域的应用。吉林大学教授孙正幸提到“是否存在一种不是‘唯物史观’的‘辩证唯物主义’?”显然,两者是不能分割看待的,辩证唯物主义是无法脱离历史单独存在,更不能代替马克思的全部哲学观点。

实践唯物主义是后期出现的一种论调,主要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关“实践的唯物主义者”的内容为基础,提出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然而,这种提法在本体论上陷入了争议,实践的非实体性与流动性并不利于描述社会历史结构。马克思从来没有明确地提出“实践唯物主义”,他所提出的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因此,就此判断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是以偏概全的。

唯物史观是一种对欧洲启蒙思想传统的突破,其意义是伟大的,此中有许多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其次,唯物史观是一门科学。

马克思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我们仅仅知道的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2;而恩格斯也把唯物史观称为“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可以说,唯物史观深刻地影响了现代的人文社会科学;并且,在各个学科领域都展开了对话,如在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等领域上,作为马克思理论的重要基础,唯物史观都充分地应

用于各种思想的交流互动中。

因此,唯物史观在思想史中的地位异常重要,是一个基础,也是一个桥梁;对唯物史观的学习和研究,将有助于促进其他学科更好地深入发展。

我们再来看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为免繁冗,下文中有些语境将此著作简称为《形态)))写作时间是1845年11月至1846年8月,但是完书之后,并没有马上发表,仅发表了第2卷的第四章,手稿由德国社会民主党人保管;1924年由苏联的梁赞诺夫整理以俄文发表了第一章;全部手稿完整发表则是在1932年,在德文版的《马恩全集》(第5卷)中面世;1974年又由广松涉编译,在日本学界展开了讨论。所以,在上个世纪,国外对《形态》的研究已经比较多且成熟。

关于这部书的地位,存在很多不同的意见,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学者弗·梅林在他的名著《马克思传》中,对《形态》的评价不高,在他看来,《形态》不如《神圣家族》深刻,他写道,“……当辩证法的锋芒在个别地方显现的时候,它也很快就被琐碎的挑易U和咬文爵字的争论所代替了。”

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一书中,认为马克思的思想曾经发生断裂,而《形态》就处于哪个断裂的点上。他提出的是“总问题”和“认识论断裂”,阿尔都塞认为,《形态》的意义就是,它“实际上是对马克思所抛弃的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总问题所作的评论,这个评论往往表现为对这些总问题的否定和批判。”(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219页)柯尔施提出,1844年以后,即从《形态》开始,人们不再把马克思理论看作是一种哲学理论,其依据就是《形态》中马克思对哲学的这种批判态度。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广松涉的编译和重新对《形态))进行排版,促进了日本学界对《形态》的重视、研究。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由“意识形态”转向了“科学时期’,;广松涉认为,马克思“从异化论逻辑转向物象化逻辑”。他提出,((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频繁出现的异化概念,在《形态》的“费尔巴哈”章中几乎消失了,从《形态》开始,马克思已经放弃了黑格尔左派那种异化概念,转而使用所有制、交往、生产力、分工等物象性范畴来描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二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8]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对马克思哲学的基础理论和当代意义的反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高文清.马克思理论基本范畴研究[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10]张一兵.文本学解读语境的历史在场:当代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一种立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1]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12]陈学明.永远的马克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吴晓明.唯物史观的主题概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14]郭艳君.历史与人的生成—马克思历史观的人学阐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5]江德兴.马克思的现代社会发展理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

[ 16]孙伯续.探索者道路的探索—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7]叶汝贤,唯物史观发展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

[18]孙伯投,侯惠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和现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9]康渝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致思理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0] [匈]卢卡奇.卢卡奇自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

[21 ]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2] M·布尔,异化哲学人本学和“马克思批判”[J],哲学译丛,1980, C2)

摘要 4-6

ABSTRACT 6-7

前言 10-13

第一章 历史观的定义和概念 13-19

1.1. 对"历史"一词的分析 13-14

1.2. 马克思前的历史观 14-16

1.2.1. 唯心主义历史观 14-15

1.2.2. 旧唯物主义历史观 15-16

1.3. 唯物史观与新世界观 16-19

第二章 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形成过程 19-23

2.1 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萌芽与发展 19-21

2.2. 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成熟时期 21-23

第三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观分析 23-45

3.1 原初历史的四因素 23-25

3.1.1 历史的基础 23-24

3.1.2 历史活动 24

3.1.3 历史的延续方式 24

3.1.4 生产力 24-25

3.2. 历史的出发点——现实的个人 25-28

3.2.1. 现实的个人的概念 25-27

3.2.2. 个人的物质生产生活 27-28

3.3. 历史的动力 28-32

3.3.1. 社会分工导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28-31

3.3.2. 阶级斗争 31-32

3.4. 世界历史是历史的发展方向 32-39

3.4.1. 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 33-35

3.4.2. 现实的个人与世界历史 35-37

3.4.3. 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趋势 37-39

3.5. 对旧历史观的批判 39-45

3.5.1. 对费尔巴哈历史观的批判 39-42

3.5.2. 对施蒂纳等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批判 42-45

第四章 研究唯物史观的时代意义 45-48

4.1. 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科学信仰 45-46

4.2. 与传统文化结合,提倡"和而不同" 46-48

结语 48-49

参考文献 49-51

致谢 51-5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硕士论文 请联系qq1847080343,电

推荐访问:意识形态 德意志 马克思 例文 论文例文: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社会历史观分析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