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代的美】不同时代有不同追求

时间:2019-08-03 11:14:57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不同时代的美

  

  ——观故宫、人民大会堂有感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有两座举世闻名的建筑:故宫、人民大会堂。

  

  故宫,是封建时代的产物,是封建集权的象征,亦是封建时代的珍品;

  

  人民大会堂,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产物,体现出人民当家作主。

  

  建筑具有两重性、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物;既是现实美,又是艺术美,它位于美与实用之间。建筑的社会性又是最强的。建筑是人活动的场所,是政治活动的场所。从精神上说,它体现了统治者的意志;从物质上看,它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是劳动人民的血汗结晶。那建筑又如何来体现统治者的意志呢?

  

  故宫:主要体现在太和殿的深、宽、高的集中点上;

  

  人民大会堂:体现了美的建筑的发展,特别注意整体的设计,包括周围环境的衬托。

  

  故宫里的太和殿,从大清门(毛主席纪念堂的位置)至太和殿,笔直纵深1700米,并与北京市中轴线重合。这深度给人一种神秘感,“侯门深似海”。从午门、太和门进去后,庭院豁然明亮,宽阔达3万多平方米。太和殿自身更显得宏大,实际它是帝王形象象征。它的面积达2400平方米,高35.05米、宽阔11间,是建筑群中的最高建筑物。深、宽、高都集中在太和殿上。它不仅是空间艺术,也是时间艺术。当人们游览、穿行至此时,逐渐加深了感受,感受会越来越强烈,建筑形体越来越高大,庭院越来越宽阔。

  

  太和殿内部色彩、装饰也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大家看,在2400平方米的厅内,皇帝宝座该怎么摆?在殿里又设计了一个基座,在基座之上再安装皇帝宝座,升至最高点;在基座外围有72根柱子,除6根蟠龙柱外,其余都是红色的,这亦是一种象征。这样的设计,就把太和殿外的节奏——逐步升高,又重演了一遍。从色彩看,在阴暗内闪烁着金色,造成一种神秘感。宝座、基座、六根柱子都是龙。东面柱子上的龙向西看;西面柱子上的龙向东看,眼珠均向下,都集中在宝座——真龙天子身上。而宝座上又刻有九条龙,这里是龙的世界。

  

  在这里,浸透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如午门,正中门只能是皇帝进,状元、榜眼、探花科举头三名亦可进。左、右门为大臣、重戚所用;再往外(掖门)是上朝时文臣武将所走之门。这里的桥也是如此。住房琉璃瓦的色彩,皇帝为黄色,皇后为绿色,百姓为灰色。门钉的数字也有严格规定,横、竖均为9个。《易经》中说“6”属阴,“9”属阳,“99”不仅重阳,还有久久不衰之意。给皇帝上供要“9”。天安门的门钉,横九,纵五,为“九五之尊”。

  

  在这里,建筑的空间、布局、色彩等,都是作为精神统治工具出现的,也是皇帝自觉去做的,自觉地把宫殿作为精神工具。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楚汉相争时,由萧何监造的未央宫十分豪华,刘邦见了不大高兴并责备了萧何。萧丞相说,因当时胜败未定,才修得这么雄伟,这主要体现汉必胜之信心;天子以四海为家,如果不壮丽,不足以显其威风、凌云壮志;您属开国皇帝,不能随便叫后人超过你。登殿时还要有礼仪。刘邦深有体会地说,现在才知做皇帝的滋味。唐·骆宾王云:“不睹重居壮,安知天子尊”。作为精神产品,这里“和”字多,意味着封建等级和谐,不可侵犯;作为精神产品,这里“安”字多,封建统治者幻想江山安稳,统治长存。但作为物质产品,确实体现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尽管按帝王意志修建的,但却处处表现出劳动者的创造才智,是劳动人民创造了一种具有民族形式的特色美。

  

  就形式美而言,这里充满了对比和谐之美,如大与小、高与低、宽与窄的对比,冷与暖、明与暗的对比,繁与简、方与圆的对比、动与静的变化等等,是对比构成了和谐既单纯又丰富,在变化中求整齐。

  

  我们说故宫的建筑是美的,帝王觉得它美,我们也感到它美,因为形式美是共同之美。但美感的内容却不一样,帝王的美感,是体现了帝王的尊严;我们引起的美感,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就封建制度美的创造特点而言,奴隶们创造了美,为剥削者所享用。可以说是“穷天下之力以奉一人享用”。从1407年起,二、三十万民工整整修了14年。要付出多少汗水、血泪,乃至生命。在产品上留下了统治者的烙印(因为创作过程是按统治者的意图进行的),生产出的东西,往往与自己相对立,变成精神工具来统治人民。我们说劳动创造了美,但这不是对劳动者自己生活的肯定,而是否定。创造财富越多,自己越贫贱。造成了宫殿,自己却住贫民窟。

  

  人民大会堂具有时代特色之美,雄伟、开朗、朴素的特色,可以说是既不豪华又很气魄。它与故宫的威严、豪华、严格的等级规范是不同的。

  

  人民大会堂的建设,是对劳动人民群众的创造的一种积极肯定。劳动者不仅创造了美,在劳动过程中也体现了人民的意志、人民的精神。在创造美的过程中,使自己本身也得到了发展,进一步增长了才能和智慧,也提高了我们的审美能力。

  

  人民大会堂也体现了美的辩证发展;我们说建筑对以前的遗产要继承,但必须要有所发展。人民大会堂就体现了美的建筑发展。它很注重整体设计,包括周围环境。这里应处理好新旧关系,整个广场,天安门、历史博物馆等。可以说,人民大会堂与历史博物馆,形成一实一虚对照,这里色彩互映,琉璃瓦、柱子等都相呼应,构成了和谐整体。其目的是创造出具有特殊审美情趣的艺术境界。

  

  中国传统建筑,大多是方整化一,主从分明,轴线贯通,层次井然,而且从南到北,千百年来保持着这一统一风格,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大的变化。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罕见的现象。这种现象非常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即国家统一、皇权至上、等级森严、典章完备,而且生产、生活变化的幅度不大,思想方面的传统意识很强。

  

  我们说建筑风格,既同时代的、民族的有关,也反映了一定阶级的审美心境。人民大会堂体现出的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了,代表们到这里开会会产生心情舒畅之感。大会堂的墙面与屋顶相交处都是圆角;屋顶中间的红五星、三圈花环逐渐散开、再加上暗灯槽的虚光照到墙角,成浑然一体;而每层楼的栏杆也呈曲线,这样就避免了沉闷、压抑之感。再如门前的台阶,宽而平,坡度缓曲。12个台阶成一个平面,走上去比较轻松,登堂入室有舒缓之感。再加上周围的绿化,更给人以轻松感。相比之下,故宫里的太和殿至午门以内,以前没有一棵树、没一点草,它主要表现皇帝的威严。

  

  审美具有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变迁,审美思想、审美观念、审美意识也在变,而且是越变越美。2008奥运会的主体建笼——鸟巢式会馆就别有一番情趣,更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才能,它见证了光荣与梦想,中国人有能力、有条件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它让十三亿中国人扬眉吐气。

  

  2010上海世博会是探讨人类城市生活的盛会,当然建筑就成为世界人民所关注的重点,就拿中国馆来说,其工程施工中大量采用了新技术、新创意、新能源、新材料,并将当今国际上最先进的节能、环保、生态技术用于世博工程建设,把被称为“一轴四馆”的世博轴、主题馆、中国馆、世博中心、演艺中心,以及世博村和城市最佳实践区等永久性场馆建设成为“绿色建筑”的精品工程。像主题馆的造型围绕“里弄”、“城市屋面肌理”来构思,运用“折纸”的手法,形成了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立体建构。主题馆设计主要亮点包括了三个国内之最:①最大跨度②最大单体太阳能屋面③最大绿化墙面。如演艺中心用地面积67242.6m2,总建筑面积125945m2,其中地上为单层的18000座多功能剧场及环绕主场馆的周边六层建筑,建筑面积为73941m2,地下建筑为两层,建筑面积为52004m2,建筑檐口高度为26.5m。演艺中心是国内首个容量可变的室内大型演艺场馆。通过多功能机械布景的不同分隔,世博演艺中心可以从18000座的体育馆,转变为12000座和8000座的大型演出场所,直至成为舒适、精巧的4000座剧场。能满足大中型综艺演出、体育赛事、集会庆典等多功能的使用需求。

  

  建筑的审美特点,是以其特殊的物质材料和形体结构所体现的造型美而体现出来的。因此在表现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精神、观念、理想、情趣的时候,带有极大的抽象性、朦胧性的特点。即说建筑美一般不能直接模仿、再现自然和人的自身,而是偏重于概括性的反映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精神面貌。所以它的美带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朦胧性。但我们完全可以从它的风格上看出其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特点,完全可以依靠体现、思索、联想来加深对建筑审美内容的认识。

  赞                          (散文编辑:滴墨成伤)

推荐访问:时代 美感具有超理性的性质 形容时代发展快的句子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