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第一次入长安是什么时候 李白入长安

时间:2019-12-21 10:32:01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李白在长安的命运从一开始就被严格地限定在另一个框架当中。

  唐玄宗天宝元年,即公元742年,李白这时处境不佳,长期奔走无成。对政治充满渴望的李白终于时来运转,迎来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政治机遇。这一年,四十二岁的李白接到唐玄宗的诏书,来到了他朝思暮想的唐朝都城长安。他过去埋下政治抱负的种子终于可以发芽了,自命为超一流政治家的李白认为,这回自己总算是可以大展宏图了,唐玄宗这位明君就要把他留在身边,向他请教治理天下之术。事实真的会像李白想象的那样吗?唐玄宗会如何对待这位非同凡响的大诗人呢?

  李白以诗人的身份昂首挺胸走进金碧辉煌的渴望已久的皇宫,成为唐皇帝的座上客,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李白也许是唯一一个了。他能受到这样的礼遇也算是皇恩浩荡了。李白与唐玄宗,一个是名满天下、个性张扬的诗坛奇才,一个是励精图治、开创盛世的当朝天子,他们会有怎样不同寻常的会面呢?

  太白进入长安皇宫中,玄宗下了步辇,走上前来迎接李白,这是很隆重的礼遇。玄宗还设宴款待李白,让他坐在七宝床上。这里的床其实是指坐具,七宝床就是镶嵌着七彩宝石的宝座。不仅如此,唐玄宗还亲自为他调制汤羹,对李白说:你乃一介布衣,朕却听闻你的大名,如果不是你的道德品行高、文章做得好,今天咱们俩怎么能在这里会面呢?

  从唐玄宗这一段话就可以知道,从接待的规格上来讲,唐玄宗确实是很器重李白的。此后便将李白安排在金銮殿中,翰林院内,顾问国政,起草诏书,与闻机密。对于唐玄宗的这种礼遇,李白当然非常满足与自得。长安的生活让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希望,感受到人生的巨大荣耀。

  除了深受皇帝器重以外,李白在长安还与一些著名的诗人、文学家有交往,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著名诗人贺知章。李白来到长安的时候,贺知章已经八十多岁了,在朝廷担任太子宾客,这是个太子的属官,后来又被授予秘书监,从三品,负责管理、修撰图书经籍,算是高官。

  玄宗天宝二年,即743年,贺知章上奏玄宗请求回乡做道士,玄宗率百官为他赋诗送行,可见贺知章在朝廷享有较高的声誉,在诗坛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贺知章与李白在长安郊区的紫极宫见面。对于这次会面,李白后来在《对酒忆贺监》诗前小序中有所记叙: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殁后对酒。怅然有怀,而作是诗。

  这对李白来讲是一段值得骄傲的记忆,他与久负盛名的贺知章在长安相见。贺知章一见到李白就说,你哪是一般的人哪,你简直是从天上下凡的神仙!称呼他为谪仙人,认为李白气质非凡,有着不同寻常的仙风道骨。于是请他喝酒,两个人喝得十分尽兴,却发现身上的钱不够,于是贺知章将佩在身上的金制小乌龟换了酒喝。紫极宫其实就是老子庙,看来李白与贺知章的缘分根源于道教,也正是因为道教带给李白狂傲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才使他有了谪仙人之美称。对此称号,李白也沾沾自喜,常以此自谓,并在诗中多次提到与贺知章的会面,提到自己谪仙人这一称号,如《金陵与诸贤送权十一序》四明逸老贺知章呼余为谪仙人、《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青莲居士谪仙人等等。

  从此一老一少两个诗人便成了忘年交。贺知章还乡前给唐玄宗写推荐书。于是李白开始等待皇上的召见,平日里很是努力的写很多报效国家的诗,并看唐律,还把《贞观政要》背诵如流。他如一匹千里马,倒上了络头,备好了鞍鞯,满心以为可以驰骋官场,实现抱负。

  时间如梭,眨眼一个月过去了,仿佛皇上把李白忘掉了一样,李白从未被召见过。李白有些失望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坐于书房,非常怀念想念南岭乡下的妻儿。原以为在长安是有美好的未来,得到一官半职即可把家中妻儿接进京城,但事实并不如此,这段时间李白曾奉召写过几次诏书,但都是通过小太监传旨授意的,按时写完后由小太监拿走,李白连一次见皇上的机会都没有。写官样文书对李白来说无非雕虫小技,只挥笔而就,接下来又是漫长的等待。、

  真是日长似岁闲方觉呀。李白的同职人王翰林来这里也好几年了,一次李白与之下棋说出自己的心事,王翰林说:我们这个翰林院没权没势,是个冷职位,你我都是有劲没处使的人,别着急反正有吃有喝便是,耐性子等待吧。李白摇头道可你我都是中年人了,时间不等人呀。李白偶尔下棋,但是很多时间仍在读书写诗练剑,等待着皇上的召见。

  等到的时间是缓慢且漫长的,似有很多的蚂蚁来回走怎么都走不到家。一晃又到十月。一天内侍果然前来传旨让李白做是从陪伴皇上前往骊山温泉宫。李白一味既然让他伴驾前往,说不定会使召见于他,并与之商讨国家大事,所以李白满心欢喜还特别将《宣唐鸿猷》带在身上。李白骑驹飞奔距长安四十公里的骊山,浩浩荡荡的赶了半日终于到达。这里简直有如人间仙境般,温泉地气暖,令冬季如春,比长安宫殿还雄伟庄严,超凡脱俗。李白四周打量,看豪华气势,山林清幽,歌台暖响,若春光融融。

  第二天皇上对随从大臣传旨李白赐浴。李白毫无顾忌的浸泡在泉水中,顿感浑身舒爽,身上污垢全无,出浴一尘不染。第三天皇上传旨赐宴,李白对这些山珍海味并无兴趣。呆了第四天皇上又传旨赐游,李白这才兴奋起来,他一口气爬到最高处的烽火台,放眼山河秀丽,长安城便隐隐可见,李白想起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为博的美人褒姒一笑的故事来,这一笑不要紧,竟断送了周幽王的人头和周王朝几百年打下来的江山了。从古到今,很多皇上都是既爱江山又爱美人,虽说玄宗开元时期励精图治还算个好皇帝,但是改号天宝以后,对杨贵妃宠幸达到极致,红颜终祸水,玄宗变了,不问世事,骄奢淫逸,这次来骊山三天了,终日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美人加美酒,真是个让人忧虑的大事。果然唐玄宗和杨贵妃天天是吃喝玩乐,歌舞升平,根本把李白忘到了九霄云外去了,

  冬天过了,万物复苏,草木皆新芽待发,八百里秦川麦芽一片苍苍匆匆。李白也因为报国无门,郁郁寡欢,终日里借酒消愁,自己满腹经纶和治国安邦之道方略,竟无法上达于当朝天子,以外我为自己渴望多年来到长安,却成了歌功颂德御用文人,他那刚来到长安时的新鲜感兴奋心已逐渐消淡下来。

  不到半月,亦是天宝二年(公元743年),玄宗兴起,骑上他的骏马照夜白,带上他的宠妃杨玉环,还有葡萄美酒七宝杯,赴皇苑赏牡丹。并选了十六名梨园弟子中的优秀乐手和大唐第一歌者李龟年,来演出助兴。正当乐团开场之际,唐玄宗突然一挥手:打住!今天,朕是赏名花、对爱妃,岂能用陈词滥调?去去去,把那个狂人醉鬼、翰林学士李白招来,写点儿新词,我来谱曲,由你们演唱!

  当时李白在长安城的酒楼里饮酒解愁喝得是酩酊大醉,李龟年把烂醉如泥的李白送到沉香亭,高力士趁机说李白坏话:李白恃才傲物,有失做大臣的礼节,既然是醉成这样子,不若改天再命他写诗吧?当时玄宗和杨贵妃正在兴头上不要拖延,命宫女吐李白一脸凉水让其醒酒,适才李白微醒过来,见此光景连忙跪地,请求皇上开恩,皇上说,他要上名花美人,快于之写一首新诗来。李白遵旨,此时似乎已醉意全无。

  转身看到百花争艳与雍容华贵的,浓妆淡抹的杨贵妃,顿生灵感,李白凝神半刻,皇上命令高力士亲自侍奉李白,高力士本不乐意伺候这个高傲文人,但又不能抗旨不遵,只好忍住,果然是李白一斗诗百篇。踉踉跄跄而来的李白,酒气阵阵,醉眼朦胧,也没顾得让杨国忠端砚磨墨、高力士扒靴挠痒,就一口气龙飞凤舞的写下了歌词三章。皇上一审查,味道好极了!又转身交给杨贵妃欣赏,杨贵妃甚是高兴,李白把自己比作天仙,花容月貌的,散发凝重的芳香,皇上见此,立刻吹著玉笛,用俗乐二十八调中的清平调为李白的词谱了曲。于是,李太白词,李隆基曲的名为《清平调》的歌曲,就这样诞生了。之后,由梨园弟子伴奏,李龟年拍著檀板唱了起来:,

  清平调词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在这三首诗中,李白把木芍药(牡丹)和杨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

  从篇章结构上说:

  第一首,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以牡丹花比贵妃的美艳。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见到云就使人想到她的衣裳,见到花使人想到她的容貌;将杨妃的衣饰,描摹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当然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春风吹拂着栏杆,在露水滋润下的花朵更为艳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如此美人若不是在神仙居住的群玉山见到。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四句以嫦娥比贵妃。,也只能在瑶池的月光下才能遇到了。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象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然而诗人又不露痕迹,真是精妙至极。

  ??第二首,从时间来写,把读者引入楚襄王的阳台,汉成帝的宫廷,写贵妃的受宠幸。首句写花受香露,衬托贵妃君王宠幸;(贵妃)您真像一支沾满雨露、芳香浓郁的盛开的牡丹花啊!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二句写楚王遇神女的虚妄,衬托贵妃之沐实惠;用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根本及不到当前的花容人面。传说中楚王与神女在巫山的欢会那只是传说而已,三、四句写赵飞燕堪称绝代佳人,却靠新妆专宠,衬托贵妃的天然国色。哪能比得上您受到君王的真正的恩宠呢?就算可爱无比的赵飞燕,还得穿上华丽的衣裳化好妆才能比得上。诗人用抑扬法,抑神女与飞燕,以扬杨贵妃的花容月貌。这一首以压低神女和飞燕,来抬高杨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题之法。相传赵飞燕体态轻盈,能站在宫人手托的水晶盘中歌舞,而杨妃则比较丰肥,固有环肥燕瘦之语(杨贵妃名玉环)。后人据此就编造事实,说杨妃极喜此三诗,时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脱靴,认为大辱,就向杨妃进谗,说李白以飞燕之瘦,讥杨妃之肥,以飞燕之私通赤凤,讥杨妃之宫闱不检。(当然这是后话了)李白诗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瞒不过博学能文的玄宗,而且杨妃也不是毫无文化修养的人。据原诗来看,很明显是抑古尊今,好事之徒,强加曲解,其实是不可通的。

  第三首,归到目前的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诗笔不仅挥洒自如,而且相互钩带,总承一、二两首,其一中的春风,和其三中的春风,前后遥相呼应,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揉合,融为一体。首句写名花与倾国相融;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二句写君王的欢愉,带笑看三字,贯穿了三者,把牡丹、贵妃、明皇三位就一体化了。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恨都为之消释了。三、四句写君王在沉香亭依偎贵妃赏花,所有胸中忧恨全然消释。末句点明玄宗杨妃赏花地点──沉香亭北。牡丹与贵妃都如此美丽动人,使君王直笑着看,此时心中有再大的恨意,只要和贵妃一起来到这沉香亭畔的牡丹园,也会被消散得无影无踪了。人倚阑干、花在栏外,多么优雅,多么风流!

  ??这三首诗,字字流葩,语语浓艳,句句金玉,人花浑融交映一起,迷离恍惚。人物交溶,言此意彼,无怪乎深当时深受唐玄宗所喜爱赞赏。

  盛世大唐,其审美亦趋浓饱--丽人尚肥胖,美眉画圆钱,名花推牡丹,材贵数沉香

  这支歌的曲子,想来水平是没问题的。李后主的词、唐玄宗的乐、宋徽宗的字,皇家三绝么!只可惜尚未见到《清平调》的可靠乐谱,古代又没有录音资料,所以,无法具体分析和感性认识,暂且按下不论。倒是李太白的词,完整地保留下来了,成了我们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和审美对象。

  

  在旧社会,一些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知识分子,往往是见了五斗半米就折腰了。李白说自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可他写《清平调》歌,不仅是事权贵,而且是事权贵中的权贵,为天字第一号的权贵唱赞歌了。虽然未摧眉折腰,但也是踉踉跄跄的呀!所以说,按照现在的通行历史观,李白的《清平调》歌,思想性说不上高。但是,历来的文人,都是把唐玄宗的身份抛开,视李、杨之间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不朽爱情。所以,在唐代,马嵬坡题材的短诗颇多,还有长诗《长恨歌》。后来,又有戏曲《长生殿》及至当代的《大唐贵妃》等。就此来说,李白的《清平调》,可谓这方面的开山之作。其思想光辉,就得另眼相看了。既无统一,只好对此也暂不评述。

  

  李白毕竟是一个艺术上的天才。他为谱曲而写的一气呵成的词三章《清平调》,其艺术性作为审美矿藏,是采掘不尽的。自己的切身感受是:每次欣赏,都有新的发现领悟,都有新的审美愉悦。多遍学习之后,逐渐形成一个概念:李白的《清平调》歌,其最大的、最鲜明的艺术特色,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始终用典,通篇比物,且它们常交织在一起。并发现:汉语教材中所列修辞诸格,不能尽括李白诗词创作上的修辞艺术。

  赞                          (散文编辑:江南风)

推荐访问:长安 李白 李白三入长安的故事 李白为什么来到长安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