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高岭【高岭,我来了】

时间:2020-01-14 10:35:35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四季,到瑶里看高岭。这一直是我内心的一种呼唤。 高岭,位于瓷都景德镇市东北部浮梁县瑶里镇西南高岭村,距瑶里约17公里。高岭的得名,地名志上有记载: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有冯氏由安徽休宁县迁此高山岭上建村,因此取名为高岭。元代,又有胡氏等姓在此村外建居,亦称高岭,后按方位分为内村与外村。历史上因盛产瓷土曾名玉岭。高岭村就在高岭山上。通过狭小而周边植被茂密的水口亭,看到较开阔和平坦的高岭山间盆地,盆地中的村落便是高岭村。高岭村历史悠久,有记载历史可追溯到五代时期,村内至今仍保存有不少清代建筑,其中包括雕刻精美的大型古建筑。 高岭,是深藏青山深处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浓厚的村庄。高岭土,是国际粘土矿物学的专用术语、世界制瓷黏土的通用名称,也是惟一一个以我国地名命名的世界通用矿物。 走进高岭深处,沿着绵延数十里麻石铺砌的古山道,一路探寻着散布山间的古矿坑,攀登险象环生的金鸡石,凭立在那依山临水的聚秀桥,观赏那状若游龙的龙口瀑布和形如华盖的古樟林。当我们倾听俯视山林的回响、溪水的清流,满眼的森林和历史的回声以及残存的高岭土、高岭石采掘场留下的痕迹和那些美丽的传说时,心中怎么也难以抑制一份激动。 高岭山作为陶瓷原材料的产地,“高岭”已成为陶瓷原材料的代名词。在元代,高岭土加瓷石这样一种二元配方的制瓷工艺的产生,为此后景德镇制瓷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她在陶瓷史中的地位和大量的古遗迹,高岭至今遗存的明万历、清雍正所置的石刻,记述了当年开采高岭土的繁荣盛况。高岭古矿从宋代开始采挖,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开采最盛,持续至20世纪60年代。数百年大规模的高岭土开采,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人文古迹。保留至今的元明清古矿坑和数百万吨尾砂矿,以及古洗选池、运矿古道等古遗迹,全面反映了当时采、选、运、销一条龙的完整体系。 有“瓷业圣土”之称而使世人向往的高岭,在世人的眼中是那样的朴实无华,平淡无奇,也就是一个延着崎岖山路才能到达的小乡村。然而,高岭国家矿山公园(又称高岭土矿遗址园区)不仅是陶瓷考古工作者们研究古陶瓷原料的圣地,而且也是游人了解瓷土知识和假日休闲的理想去处。数百年大规模的高岭土开采,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人文古迹,诸如土矿残体、古采矿坑、古采矿洞、古洗选池、运矿古道、古码头、古亭、古桥和古文献等遗迹,尤其是高岭土白色尾砂堆积蔚为壮观,被誉为“青山浮白雪”。 这些遗迹全面反映了当时完整的古矿址、古商埠、古村落三位一体的综合景观。在这里,游人不仅可以考察古代采掘和陶洗瓷土的情形,而且还能欣赏到青山映托雪白尾砂的奇观。 高岭国家矿山公园由高岭和东埠两个景区构成。高岭、东埠是江西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高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瓷用原料产区和享誉世界的“高岭土”命名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埠是明清之际高岭土、釉果等景德镇制瓷原料的集散地,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这里现今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古街巷、古店铺、古码头。 高岭非山,乃一部世界制瓷史书。 据高岭《何氏族谱》记载:南宋绍兴年间,一位名叫何召一的人,是最早开采高岭瓷土的人,后来在他的带领下,人们开始大量采用高岭瓷土,还修建了一座庙以示祭祀。瓷石加高岭土这种配方瓷胎料的使用,使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在质量和工艺上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明中叶至清乾隆后期,高岭一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瓷原料生产中心。然而,到了清代光绪年间,高岭附近的瓷土经过大量采掘,已经将尽。至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开采者仅剩下了七家,年产量仅为270吨。 从南宋到上世纪60年代,这里的高岭土开采历经800年,为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工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高岭古矿从宋代开始开采,至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开采最盛,持续至20世纪60年代。1965年后,高岭山的瓷土矿经数百年的开采后停产。昔日曾经轰轰烈烈的采矿场~高岭山,只剩下一些供人凭吊的采掘遗迹。 这是一条瓷文化的朝圣之路,这里有太多的制瓷文化故事值得我们寻寻觅觅,这里留有太多的足以构成中国制瓷文明丰碑的古迹值得我们探究与朝圣。 高岭已经去过无数次了,每一次都悄悄的去,悄悄的回。那一份凝重让我有点喘不过气来。遥对悠远的历史,常常会陷入一种莫名状的遐思,跌入时空的变幻中。 我细细阅读了一些历代瓷工与高岭的故事,以及历代文人骚客书写高岭的诗词歌赋,及他们与高岭有关的趣闻轶事等历史记载。站在高岭之巅,望着构建起中国和世界制瓷史的高岭,古今咏诵高岭的故事趣闻轶事及诗词共有六千多首,我知后忍不住咂舌,这可真是泱泱大观呀。 1200多年了,无数的制瓷工及官吏与文人墨客来过这里,他们来都是因为高岭山的高岭土。 他们来了—— 麻仓土开采两百年后,资源渐渐枯竭,质量变劣。到了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6世纪末),高岭山的高岭土(景德镇陶工们称之为“明砂高岭”)才被发现并得到应用。 拨开那一幕幕高岭盛唐土壤之事,这时浮梁的一个镇叫昌南镇,这里最早来的应该是当地的土著原居民和安徽休宁、祁门瓷工。大量的民窑刚刚从浮梁东部的瑶里、绕南等地迁到这里。是高岭土的开发利用造就了千年不衰的景德镇名瓷。 刘新园在《高岭土史考》引证了大量古代文献认为:“高岭土一词出现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高岭矿区始开于万历中期。 康熙二十一年(1682)《浮梁县志》卷四{陶政•陶土)条载:“万历三十二年,镇土牙戴良等赴内监,称高岭土为官业,欲渐以括他土也,檄采取。地方民衣食于土者甚恐。守道叶云仍、知县周起元争之,还其檄。”说明高岭土的开采时间早于明万历三十二年,当时尚是民间开采,朝廷准备列为“官土”。 明崇祯期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白瓷)记述景德镇瓷胎原料及其配制方法时谓:“土出婺源、祁门两山。一名高梁山,出粳米土,其性坚硬;一名开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软。两土和合,瓷器方成。”文中所说出产糯米土的安徽省祁门县至今仍产瓷石,为景德镇瓷用原料来源之一。但婺源县则不出性硬的瓷用原料一粳米土,实质是浮梁县高岭山之高岭土。 距《天工开物》刊出仅40余年的康熙二十一年(1682)《浮梁县志》卷一谓:高岭在县东七十里仁寿都,与婺源之石城山连界,险峻特甚。今取山产磁土,取以为业。至于把高岭山写成高梁山,因受当地方言影响,至今景德镇陶工仍把高岭(1ing)念作高梁(Uang),惜作者未能校核当时的文献及风情。 还有一说,高岭土始掘于南宋。据近年发掘出来的高岭《何氏宗谱》中的记载。 1.“玉岭何氏世系”盈字支四四世召一公条:“祁开高岭磁土”。 2.玉岭“何氏支谱卷之首”第九代召一公条:公开创高岭故业磁土者庙祀之,这条记述说明召一公系首创开挖高岭土者,他的作为已带动了其他人从事高岭土的开采,并得到其他“业磁者”的尊敬,对他进行庙祀。 3.高岭《何氏宗谱》中附有“玉岭基址图”(即村址图),图中标有“取土山”。按图中方位对照现在地形,所说取土山,正是目前考古专家勘查的高岭土古矿址,所取之土应是高岭土。按谱牒揭示,何叔信迁居高岭约在唐末,即公元900年左右。 至于“初开高岭磁土”的如召一,是叔信之后的第九代,按习惯推算,应是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约在1140年前后。而自南宋以至明万历期,均为民间开采,数量不会很大,万历以后,因麻仑老土枯竭,始列为官土。 高岭土的开采以清乾隆间为盛。据清《冯氏宗谱•冯光发传》载:“因土名麻石坳等处之山,被婺邑在山搭有蓬厂数百,人数千余,强取磁土。”冯光发殁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那时外县仅婺源就负人数千余,加上本地人数,其开采盛况可想而知。强取磁土引起纠纷“事延三载”,以后官方出示封禁。 浩瀚昌江,碧水滔滔,滚滚东去;而高岭山的瓷土凝固成千年不朽的艺术作品,常常带领我们穿越千年的历史时空,伴随着那缕缕窑烟的芳香,一阵一阵地朝我们飘来…… 随着制瓷业的鼎盛,从此,来高岭觅胜,拜谒的文人墨客,仁人志士,历朝历代,不乏高人。 他来了—— 景佑三年(1036年),作为开封知府的范仲淹,五月因遭宰相吕夷简报复,贬知饶州。范仲淹在饶州为官仅十八个月,他在浮梁的足迹就有高岭。 “岭上英英向日开,帝乡情态自徘徊。如何一施阳春雨,依旧无心归去来”。范仲淹《杂咏四首》开篇便是高岭。据《江西通志》记载,宋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来浮梁视察的饶州太守范仲淹到了浮梁,他对朝廷非常重视的瓷业生产很是放在心上。当时的浮梁烟囱林立、窑火熊熊,干旱时常发生火灾。范太守精通风水之学,认为珠山之南在五行学说中属火,有益火的艺术产品生产,但珠山之北应该有水才水土相宜。于是,他行文至县,凿池塘四十余亩,水面植荷、塘边植柳,取以木克土之意、土(塘泥)又克水(防止水溃),并有水道西下,沿珠山窑厂附近弯曲流向昌江。 “非烟亦非雾,羃羃映楼台。白鸟忽点破,夕阳还照开。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谁谓山公意,登高醉始回”。范仲淹的《野色》说的就是高岭山。 唐徳宗建中年间,颜真卿他以饶州刺史身份多次来浮梁高岭,留下了“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脍炙人口。 1705年法国传教士昂特雷克莱来到浮梁传教,其间经常到高岭及窑场和坯房实地考察,从原料来源、配方,到瓷器制作过程,以及鉴赏瓷器等无不涉及。 于1712年,他写下了长达数万字的《饶州书简》,全面详细介绍瓷器生产过程以及当时的风土人情,竭力颂扬瓷器之精美。 他最早向法国介绍高岭土。他在《中国陶瓷见闻录》中写道:“瓷用原料是由叫做白不子和高岭土的两种土合成的,后者(高岭)含有微微发光的微粒,而前者只成白色……”“高岭也是瓷器成份之一,其加工比白不子简单,一般直接使用自然土。”“精瓷之所以坚密,完全是因为含有高岭,高岭可比作瓷器的神经。” 当时,浮梁已相当繁荣,他说人口达百万之多。他给人们描绘这样一幅美景:此地处在群山包围之中,中间是平原,人口稠密,富人甚多,昌江河有无数船只停泊。过去只有窑三百座,而现在窑数已达三千座。这时,人们无论站在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到袅袅上升的火焰和烟气构成的幅员辽阔的轮廓。到夜晚,它好像被火焰包围着的一座巨城,也像一座有许多烟囱的大火炉。 《饶州书简》大部分是介绍高岭山的高岭土,以及瓷器生产完整程序,从瓷土、练泥、制坯到彩绘、烧炼进行详细叙述,详细到瓷器配方,烧一次窑需耗用一百八十捆柴都不漏掉。随后,又对瓷器制作、品种及瓷器之美进行了生动地描述:这里的制作瓷器的原材料高岭土做出的瓷器精巧,品种多样,质地精良,色彩艳丽。美丽生辉的白瓷和漂亮的天青瓷器,被称之为饶州之宝石。当时浮梁为饶州府地。 紧接着,他又热情赞颂瓷器之美。那大量生产的观音,与我们西洋古代雕刻的维纳斯和黛安娜相仿。她是中国最有名的女神,将中国的观音与维纳斯相媲美,足见他独特慧眼与审美水平。 昂特雷科莱在寄往欧洲的长信中,详细介绍了他所见到的景德镇陶瓷的烧制工艺,特别是制瓷原料高岭土。《中国陶瓷见闻录》及《补遗》曾震动欧洲社会,使欧洲人士第一次谈到有关高岭土及其瓷器制作技法真实的第一手材料。特别是他于1715年,把高岭土的标本寄往法国,更为国外研究高岭土提供了实物。 因此,欧洲各国开始研究中国瓷器的烧制秘方,从此,“二元配方”制胎法大大推动了世界范围内制瓷原料与工艺的进步。 1867年,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约翰逊(S•W•Johnson)和布莱克(卜M•Black)《论高岭石与细块高岭土》一文,文中把组成高岭土的粘土矿物称作高岭石(Koolinite),从此以后,高岭又由陶瓷界延伸到矿物学领域。 首次提出“丝绸之路”概念的(德)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在他的著作《中国》书中,第一次使用了“丝绸之路”来形容中国西部往欧洲的贸易路线,这个名称一直广为使用至今。《中国》第2、3卷中,李希霍芬在对高岭山一带探勘陶瓷原料,并以“高岭”的拉丁文译名Kaolin命名高岭土,从此高岭之名传播国外,高岭土是世界第一种以中国原产地为通用名称的矿物。 高岭神奇的土,一种神奇的土造就了景德镇名瓷被永久记入了世界陶瓷史中。虽然它早已被挖掘尽净但那些留存下来的古矿坑、古窑、古道、古民居、古码头还在向我们诉说着历史上的繁华。 他们也来了! 浮梁,高岭,山水和文化吸引着很多文人墨客的到访,颜真卿、柳宗元、王安石、苏轼、白居易、黄庭坚、范仲淹、辛弃疾、徐霞客、朱熹、杨万里等都到过这里。 白居易《琵琶行》:“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辛弃疾的《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弟归浮梁》“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历史上有关苏轼与佛印的往来故事流传很多,结果也就造就了苏轼与佛印在浮梁的故事与传说,给浮梁古城增加了不少魅力,更为高岭抹上了一笔神秘色彩。 “昔桥本千柱,挂湖如断霓。浮梁陷积淖,破板随奔溪”。黄庭坚因与程筠和佛印与浮梁渊源颇深,常来高岭。 苏轼曾赋《送程德林赴真州》一诗,大赞程德林德行高尚深受百姓爱戴,此程德林便为浮梁人,名程筠,历任户部郎中,御史,京东路按察使等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苏轼与程筠为同年,他们都是嘉佑二年的进士,所以苏轼也曾来此。 道光版《浮梁县志》对此有详细记载。同时《浮梁县志》还写道:又尝偕黄庭坚至浮梁城北宝积寺,后人以轼喜寺僧了元而庭坚亦与往还,遂合祀之曰三贤堂。细读此段疑惑尽可解,黄庭坚与苏轼曾一同来到浮梁。 公元1004年,也就是宋朝景德元年,因为昌南镇的制瓷工艺出色,朝廷就把宋真宗的年号赐给了这个南方的小镇,从此这里改称景德。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建立明王朝。这位当过和尚、出身贫寒的新皇帝,也对景德镇的瓷器宠爱有加。明朝建国的第二年,景德镇就设立了御器厂,由朝廷委派督陶官并由国家投入资金,专门为皇室和朝廷大臣们烧制祭祀和生活用品。 在清代雍正年间有所谓的“年窑”,那是指自雍正四年起,年希尧以管理淮安关税之职,兼管景德镇御厂的窑务期间所生产并以年希尧姓氏年字命名的御用瓷器。《景德镇陶录》说:“年窑,厂器也”。 在清代乾隆年间又有所谓的“唐窑”,那是指唐英于乾隆二年督理景德镇御厂窑务以后,至乾隆二十一年这段时期所生产的并以唐英姓氏唐字所命名的官窑瓷器而言。 1000多年前,高岭的四时季节,是热热闹闹的,昌江岸边上下张旗立幕,古埠码头草市画舫遍布。刺史来了,州吏县官们也携妓而来,丝竹歌舞飘逸空谷,诗香酒香漫过高岭山野。 历代吟咏高岭的诗歌,是陶瓷文化的一大宝库,它向我们展示了浮梁山水景观之美、生态之优,以及瓷事和地域生活画面。无论宏观还是微观,均从某一侧面反映了瑶里的风情万种和变幻莫测,富有认识价值与艺术感染力,可以让我们窥视出历代诗人对山水的认知与感悟力及其当时的心态与艺术才能。 这些都是高岭所成就的。 在瑶里的秀峰静水中,流涟于高岭。 在高岭,一千多年来,瓷工带着理想主义者目的而来,文人墨客带着浪漫主义的情怀而来,刺史官吏带着成就感而来。总之,一千多年前的高岭喧嚣熙攘,他们大多数人都是带着一个共同的目的而来,就是高岭山的土。 这其中,高岭似乎赋予了这些为高岭土存在的力量,而高岭也得到了文人墨客由衷的的赞美,付予高岭以文化之魂,致使高岭的灵气得到升华,意蕴变得更加深厚,提升了高岭的气质与内涵,以致更受后人赞咏。 读着这诸多历代文人名家跟高岭有关的身史与他们的传世文章诗词,我心中忍不住一阵阵的感慨,一阵阵的仰望星空。 四季,相约高岭。 那是又一处泥土与山水的“兰亭盛会”,是泥土山水与诗词的风雅。 来高岭的一任又一任文人墨客与官吏,个个都是文官或是文豪或者诗人或是书法画家。他们来了,他们的一帮文人墨客的朋友们自然也就跟了来。那是高岭的鼎盛时期。在煞有其事的泥土山水里,泥土添诗料,高岭诗韵起,一首首泥土山水浪波之诗留在高岭,载入史册。文士们的风雅,戏泥土又斗诗,每次相聚便是泥土和山水与诗的沙龙,沉吟接韵便留下了诸多联句。 我相信,那些热闹的场面足可以让高岭沸腾了,其奢华与显摆一定胜过现在的各种盛会。 高岭,真是一座装满故事的山,也是一部阅尽历代形形色色文学之人的书。读来如照着一面镜子,照古人,照今人,也照自己;读古人,读今人,也读自己。感悟只在心头,难以言明,只可在人生路上自己默默意会了。 高岭之风雅与浪漫,在它的每一个季节里里流转。 唐宋以来,千年的风雅与浪漫,给高岭塑就了无限的魅力与韵味,是一次又一次官吏与文人雅士的相约与聚会。风雅吟唱之余,挥毫题跋当属是最最自然的事了。 于是便留下了高岭的一处处的故事与传说。 行走在高岭,一处处的矿山遗址,让我们看到了历史。历史在风雨中飘渺,物是人非的岁月更迭中,那是几经的前朝,高岭经历过的辉煌。山水流淌,涛声依旧,高岭依旧。 你走了,我们来了。 从矿山公园一侧的道路进入矿山遗址区,道路两侧仿佛覆盖着厚厚的白雪,这就是满山遍布的尾砂矿。所谓尾砂矿,就是矿工们淘洗瓷土剩余的砂子。高岭土尾砂中含有晶莹明亮的白云母,在阳光下会闪闪发亮,曾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青山浮白雪”、“玉带绕青山”。据科学家反复调查推算,高岭山四个开采地段上,尾砂堆积面积约16万平方米,总量750多万吨,堆积厚度最小5米,最大的近30米。现今几百万吨的尾砂堆上已长满了植被。从尾砂的堆积量中可以想象,高岭为景德镇辉煌的瓷业生产提供了充分的原料保证。 随后参观的是一、二号古采矿坑:这两个矿坑开采年代为明万历至清乾隆年间,有200余年历史。 一号坑道全长约750米,宽20米~300米,尾沙平均厚度10米,估计尾沙量为127万吨,若按出土率20%计算的话,则从该矿采掘出的高岭土约有32万吨。 二号坑全长1000多米,宽50米~200米,尾砂厚度为10米~30米,尾砂量约有442万吨,若按出土率20%计算的话,则从该矿采掘出的高岭土有110万吨之多,是高岭山中面积最大、采掘量最多的矿坑。 这是两条露天采矿坑遗址带。走在游道上,可见矿坑内巨石林立,巨石的阴暗面已长满了苔藓植物,有的上面爬满了青藤。巨石之间看不出有土壤存在,却有许多树木顽强地从巨石间长出,使矿区半遮半露。经过开采后200余年的自然恢复,矿区生态环境已得到很大改善,遗址带两侧森林密蔽,只是那些遗弃的尾砂和采矿的痕迹仍然清晰地展现在游人面前。 在位于一、二号坑北侧的古淘洗池。为减少运输量,高岭土常就山选矿。古代淘洗方法是先在山坡上挖好水槽,并在较平缓的地势开挖三个淘洗池,池底及四壁均用砖或石块砌成,池与池之间以沟槽相连,并设有闸板开关。第一个淘洗池前方还需另设一排砂槽与之相连,以清除杂物。高岭土采集后,放入水槽,利用溪水将其冲下。在此过程中,砂石和粗杂质沉于槽底,被高度为槽深一半的闸板挡住,而细土则化成泥浆通过闸板上部流入淘洗池。在淘洗池稍作沉淀后,又让上部的泥浆流入第二个池子,再如法进入第三个池子,让其充分沉淀,然后放掉清水。待3个池中的高岭土经过3次沉淀成为稠密的泥块后,取出晾晒至一定程度,最后制成规格一致的不子(即砖块状的净泥),每块重约2斤。 古淘洗池旁有一条古道通往高岭村,沿途有许多叙述采矿工人艰辛生活写照的雕塑,看后让人深省。 在前往高岭村的途中,当我们的脚步停留在一个名叫“接夫亭”的古亭前时,又一个传说浮现于脑海之中。亭名“接夫亭”,高岭人又称新亭。新亭不新,是在初开高岭土的第二年建造的。传说高岭村石公初开高岭土那一年,他请了一百个民工,一年挖到头,没有挖到高岭土,无钱发工资给民工回家过年,石公便到景德镇去借。就在此期间,石公的娘子李玉美带领民工挖到了“猴子油”(高岭人对高岭土的别称)。石娘子立即派人送书告诉丈夫这一特大喜讯!叫丈夫速回高岭。在丈夫归期之间,石娘子带领家人深夜在此迎接等候归来的丈夫。后人为此造亭纪念,原起名《接夫亭》,可封建时代有男尊女婢习俗,高岭也不例外。 接夫亭有赞美女人之意,甚觉不雅,后改名“新亭”。1990年国际陶瓷节前,在原址上立碑建亭。此亭古香古色,上有八个飘檐,亭四周古树参天,浓荫蔽日,树隙之间,日月柱光,影身亭中,下临泠风洞,龙井和回音壁等景点,上临二号古矿井,陶洗坑等景点。扶栏坐于亭中,有超越世外之感。亭内中间有个大石碑,正面镌刻著名书法家何海霞所题“高岭”二字,笔法苍劲,引人注目,背面刻字介绍高岭古矿胜迹。 从“接夫亭”一路下行,踏着被漫长岁月磨凹的花岗岩和青石板构筑的古道石阶,走近高岭村水口处,发现这里是一个极美妙的天池天然峡口。左边是雄伟的狮子山,右边是壮观的大象山,两边山崖削壁,中间是水口急流。两面高山峻岭,古木苍翠,下瞰溪流,泉水跳跃而下。就是在这个水口处建有一座极具特色的水口亭庙,因亭庙位于有天池之称的高岭村水口处,这里聚山水风景之秀,故名曰“聚秀桥”。 据史料记载:高岭水口亭庙始建于唐朝末期,其出名就出名在把桥(双幅桥基)、亭、庙(三个庙)、阁溶为一体,既减轻桥身上面重量负荷桥基的压力,遇到山洪瀑发又可以抵抗激流对桥基的冲击。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双幅基石拱桥。桥上二层楼亭阁。三庙相映成趣~南庙、北庙、五神庙三庙联通,又为举世无双。水口亭三庙窗栏檐刻游龙飞凤,整体造型格外高雅、庄重、肃穆、华丽、古香古色,丰满而匀称。虽历经千年风风雨雨,亭庙面貌全非,而桥身仍然坚固如初,幸存至今,实为弥足珍贵! 水口亭门上方,嵌有一块一尺宽的长方形青石板,刻有“玉岭云峰”四个引人注目的大字。相传南宋嘉熙年间(公元1237~1240年),皇帝赵昀下旨命景德镇制作瓷质“御床”,后来皇帝得知是用高岭土做胎烧制成功的,便称此为玉床,并称高岭土为玉土,并亲笔手书“玉岭云峰”四个大字,派人勒石刻之,送往高岭镶嵌在高岭水口亭门上。 走进水口亭扶栏眺望,崇山峻岭,巨石嶙峋,林木茂密,曲径道幽,溪涧迂回,溪流沁心,泉鸣如琴,松涛似鼓,佳音锐耳,徐徐清风佛面,顿使人身心为之清新! 据史料记载:原水口亭内都是花岗岩石凿成一尺见方铺筑成的地面,中间亭阁共15间,每间10平方米,布局极为平均合理。上面楼阁,楼顶中间悬挂着一口“万寿钟”,庙内寺主每天定时敲钟报时,并为亭内南庙和北庙添油上香。忠烈庙在北,关圣庙在南,两庙占地面积都一样。后来关圣庙移于忠烈庙并立,因为南庙请来了许将军(真君)大佛,从此高岭人称南庙为“将军庙”。 江西老表皆知许将军苦保江西的恩泽。在高岭民间也有很多许将军苦保高岭的传说。其中许将军威镇危害高岭的野鸡精,更是老幼皆知,代代相传。将军庙是从亭内南墙中间留一门而入。只见两人多高的许将军佛像坐南朝北,神威怡然。左右站着两个武士,各自高举剑鞭,怒视着许将军脚下镇着的一只大野鸡精。面前摆着案桌,案桌上摆着一个陶器香炉。 北庙是从亭内北墙左右两个门进入。庙内南面是大慈大悲观音大佛,左边站着金童,右边站着玉女。庙内北面左边是关圣大帝佛像,关圣左边站着手托大印的关平,右边站着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周仓。北庙中间是三尊大佛,在三尊大佛周围站着神态各异的十八尊罗汉。北庙右面是康王和汪王。庙内每个大佛面前都有一个大香炉。中间的空地为拜堂,朝南可拜有求必应的观世音,朝北众佛任凭选拜。 沧海桑田,古道已远。 高岭水口亭庙绎过历史沉浮之后,亭内的五神大佛,南庙,北庙,三庙所有的大佛均在1951年被焚毁,小佛和罗汉都被丢入山峪,随洪水流放。然而这里的狮、象雄姿仍在,庙亭的根基仍在。相信有识之士在不久的将来会重建聚秀桥,让水口庙亭再现当年旺盛香火。 水口亭庙下面是长达数十米的龙口瀑布,平日水声潺潺,宛若琴声,回旋山谷,余音悦耳。若山洪来时,则势如千军万马奔腾,响如雷鸣,闻于数里之外。瀑床两边,峻岩交错,沟壑峭壁,上面长有二尺余长茅草,随瀑布气浪飘摇,似穿云驾雾的巨龙,气象万千,直奔龙井。龙井是瀑布下一口直径一丈有余的圆形井坑,深不可测。瀑布水飞流直下,水珠四射似龙口吐沫。 更奇的是在水口亭庙门前十米处有一块天然形似纱帽的石头,高岭人取名“状元帽”。状元帽宽一米余,高两米有余。 相传古代高岭有个习俗:凡在外面为官的人,或当官的来此探亲访友揽胜,到了状元帽石,都要下马下轿。而且古道备有天然长成的下马石和下轿阶。旁有一巨大石壁,中间有一裂缝,流出一股清凉的甘泉,四季不断,流量不多不少,但足够人喝、马饮、洗尘之用。这股甘泉源源不断地朝水口亭庙流去,当地人称此水为福水西流,说是福水朝高岭村流,高岭村人丁就会兴旺! 这里是一江春水东流去,一股甘泉西流来,正是独特“西水东流”的自然景观,真乃福地、宝地也。怪不得无论什么大官,都要朝状元帽石百拜后方可徒步入亭走进高岭村。 在水口亭庙一侧的山边,矗立着一座用大理石做成的“高岭土国际学术名称命名策源地”的纪念碑。碑上浮雕着德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半身像,就是他使“高岭土”成为了世界制瓷黏土的通用名称。 浮雕像的下面是用中英两种文字雕刻的简介,内容是:在高岭矿业最为兴盛的明清时代,高岭土这种神奇的瓷用原料及其制配技术,成为景德镇辉煌瓷业的核心技术内容,逐步传到海外。1896年,李希霍芬把高岭土的学术名称译为国际通用的英文“Kaolin”一词。高岭,由此成为世界高岭土的名称之源。 在高岭古坑区有一条通往山下东埠码头的古道,始建于南宋时期,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主道有7公里长,宽约2米,全部由花岗岩和麻石板整齐铺就而成,共有5600级台阶。 明清之际,矿工们就是通过这条路以箩筐将一担担高岭土挑到东埠码头,然后装船运往景德镇,供瓷业生产使用。从古道的宽度上可以想象出当年高岭土开采与运输的繁忙景象。古道每隔5里有亭,由地方乡绅出资建造,亭内免费供水,以便矿工及行人歇息饮用。如今古道上长满了青苔,再也见不到挑瓷土的工人,陪伴的是往来参观的游人,述说的是古老的采矿历史。 沿矿区环形古道漫游,一路发现许多矿洞,形形色色,各式各样,这些都是当年洞采高岭土留下的遗迹。洞采并不是高岭采矿的主要方式。自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后,高岭山的大型露天矿枯竭,大规模采矿活动结束,只有采取小型矿洞开采的方式。这种开采主要是从高岭土出露处沿小型矿脉掘进,方式较简易。高岭古矿洞总数目前仍然不明,据前人估计,有100余个。 在古道的一个拐弯处,我们看到一块形似鸡的巨石,人称“金鸡石”。别看普通一石,却在《浮梁县志》中有记,并且留下一个神奇的传说。 《浮梁县志》记述:“金鸡石,在县东七十里兴义都,一巨石高丈余、广二丈、下三小石离立,如鸡哺雏。宋代诗人金君卿赋诗咏之:‘金鸡源口披金户,暮洗寒沙旦复来。岁岁输官民尽力,不知无可上金台。’”县志及诗赋说的就是高岭村西面二华里处的石林中间突起的这块巨石,形似一只被劈了咀尖的母鸡,历代高岭人称它为金鸡石。周围圆圆滚滚的小石头,像似傍依母鸡的小雏,好一幅大自然的“母鸡哺雏图”。金鸡石形态别致,型像逼真,也是高岭的一个天然奇观景点。 前面提到的“许将军威镇野鸡精”的传说就是这只鸡了。高岭村四面环山,人多田少,高岭内外两个自然村,明代末期到清代中期人口发展很快,仅冯族号称八百壮丁。还有何族、汪族、胡族等都系高岭村姓氏大族,源远流长,盛传不衰。根据族谱所载,乾隆年间有外县数千人来挖瓷土。由此推算当时常住人口在5000人以上。 高岭古矿从宋代开始开采,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开采最盛,持续至20世纪60年代。 高岭土以其优异性能被引入瓷胎,使景德镇制瓷原料与工艺发生了重大变革,陶瓷产品质量出现飞跃,达到了世界领先地位。高岭土闻名天下,高岭随即成了高岭土和高岭石矿物的命名地,是我国第一个世界通用的矿物的命名地。 高岭是世界瓷土发源地,高岭土的发掘和使用使中国乃至世界的瓷器质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它为世界陶瓷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人们称这座山为瓷业圣山。高岭山上留下的矿业遗迹和自然景观,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无数次到过高岭,每一次都会让自己遗失了魂魄,稍不留神,便会随那一处处的历史痕迹跌入那一个前朝前代。是高岭山的呢喃细语唤醒了我。 四季,到高岭看山。 千百年了,高岭山韵律像活着的化石奔腾不息,足以让我们呼唤到他们,进行一次次隔世的对话。我是不喜欢引经据典的人,可是那种赤怀的虔诚泛起的内心的温柔,让我忍不住要为高岭这一圣山讴歌。 进入高岭,你会陷入一种彷徨的幸福。读近处高岭之浪涛,听泥土细语无声的呢喃,听山中远处鹤鸣的欢歌。旧梦已去,新梦又来。山天一色,阳光如洗,是那样一种忘情使我又一次迈开了寻寻觅觅的步履。 高岭,总是给人们带来不断的惊喜。 沿着幽幽古道那长长的石阶,我仿佛从跌入历史的遗梦中醒来。我放轻了脚步,怕又惊了圣贤们的梦。 这是一条很长的古道,仿佛走过了千年。你从历史的那端来,在那惊涛拍浪的历史进程里,我们又不期而遇。 “生于泥土里,老在高岭山……日晚相笑归,腰间佩轻篓。” 高岭,我又一次来了……   赞                          (散文编辑:江南风)

推荐访问:我来了 我与高岭之花的一生 高岭之花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