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天际 [回首九峰天际碧]

时间:2020-01-20 10:18:27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在浙东沿海广袤肥沃的温黄平原上,绵亘蜿蜒着灵台、文笔、华盖、接引、宝鼎、灵鹫、双阙、卧龙、翠屏等九座海拔四五百米的山峰,与南北毗邻的雁荡山、天台山之磅礴大气相比,彰显内敛,使人极容易忘记永宁山的原名,直接唤成九峰。    但是,九峰特有小家碧玉般的温婉柔和,清纯精致之美,山上常年飞瀑流泉,草木青翠,野花烂漫;山下的公园,茂林修竹遮天蔽日,亭台楼阁掩映其中,花团锦簇,静幽清雅。九峰山麓,是我的家乡黄岩。    二十多年前,我常和同窗好友杨煜圣在黄岩中学操场往东眺望,九峰正面风景一览无余,无意中发现其像极了一位长发如泻,体型轮廓分明,安静地仰躺在大地上的美女,尤其是文笔、华盖双峰高耸圆润,有如丰满的乳房,更形象的是双峰上分别竖着紫云、阜云两座宋代佛塔。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古代建筑的完美结合,让人叹为观止。    九峰从此在我心目中升华为圣洁的女神。事实上,九峰确是一座母亲山,她以三面环抱的姿态,守护着唐代建县的黄岩,千余年钟灵毓秀。南宋偏安江南,温黄平原成为大后方,社会安定,文教兴盛,黄岩中进士者达二百余人,赢得小邹鲁之美誉。    九峰最早的岁月留痕,是在北部山巅丫髻岩上考古发现的西周印纹陶与原始青瓷窑址。古代水网密布,窑址依山傍水而建,便于水路运输,以此类推九峰原是海岛,我的家园则一片汪洋,直到海平面逐渐下降,沧海变成桑田,海岛成为山脉,才有了如今的模样。    自古以来,九峰是郊游佳地,也是士人潜读、雅集的场所,东晋山水诗人谢灵运,南宋状元王十朋、理学大家朱熹、田园诗人范成大,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明末清初儒学大师黄道周,清末金石书画家赵之谦,近代政治家康有为等都曾是这里的访客。然而,九峰难以回避历史沧桑与空前浩劫。九峰公园的前身是建于北宋初期的瑞隆感应院,后称兴善寺,毁于清代太平天国运动。清同治八年,黄岩知县孙熹在此改建九峰书院,著名学者王棻、王咏霓、王彦威等先后任山长,一度人文荟萃,中科举者源源不断。文革以来,书院惨遭破坏,江南著名的藏书楼名山阁被毁,数万卷经史百家藏书散失殆尽;那块名为朗公石的明代励志巨石粉身碎骨;唯有镶着千佛砖的瑞隆感应塔,历经千年,还挺立在风雨中。    临海博物馆珍藏近代海上六十名家之一蒲华的《九峰读书图》,是追忆九峰书院古韵遗风的唯一图像资料。画面是遒劲苍润、酣畅率真的写意笔墨,从林峦溪壑到苍松、桃园、竹林、草亭、小桥、池沼,书院隐现其间;院内右屋窗中,有人课读;远景,是群山莽莽。    画里的桃园,名为桃花潭。民国初期,道教全真派大师伍止渊道长在此兴建道观,引用唐代刘禹锡名诗《玄都观桃花》,取名小玄都观。道长生前珍藏一把明代国师刘伯温传世的蕉叶式古琴,随着他在文革期间仙逝以及道观被毁,这件国宝下落不明。几年前,《钱江晚报》推出追踪报道《寻琴记》,循着蛛丝马迹走访知情者,终于发现古琴几经辗转,在全真派祖庭北京白云观有了归宿。而今,道观故址成了一个茶楼和露天舞坪,高分贝的舞曲掩盖了历史深处的悠扬琴音,只留下一座伍道长纪念碑。    遗憾改变不了残酷的现实。然而,相比黄岩城区,九峰要幸运得多,毕竟这山水依然,草木依然。在上世纪轰轰烈烈的旧城改造中,小城内四通八达的河道被填成大街,纵横交错的老街古巷以及名人故居灰飞烟灭,包括入选《浙江民居》邮票的清末进士府第    离开小城多年的游子,回到故地寻梦,常会扼腕叹息水乡古镇的风貌荡然无存,聊以慰藉的是九峰沧桑过后,依旧风华。    现今九峰公园里的桃花潭畔,游人小憩最频仍的是镜心亭,倚着美人靠,随手往潭中投食,能引来成群的红鲤鱼争抢,推波逐浪,鳞光闪耀。书法爱好者,则流连于亭内四根承重石柱上四面阴刻的楹联。此亭在民国初期由乡人集资建造,邀请乡贤留墨,楷、行、草、隶、篆和魏碑等书体皆备,布局和谐,笔力劲健。其中,清末科举出身的名家最为典型,榜眼喻长霖行书何人会得春风意,载酒时作凌云游,进士朱文劭楷书欲把深情比潭水,莫将迷路问渔人,举人柯璜草书潭水不逢洗耳客,桃花长笑问津人等联句,构思精巧,韵味无穷。    《九峰读书图》里的课读处,废墟换了新颜,成为占地十几亩的报春园,曲径通幽,千余盆梅桩盆景造型苍劲古雅,仪态万方。初春时节,报春园里暗香浮动花枝俏,游客纷至沓来,赏梅、评梅、咏梅、画梅、写梅、摄梅    1994年,黄岩在九峰公园为延安文艺代表人物之一、乡贤陈叔亮建书画馆,由现代艺术大师刘海粟题写匾额,书法大师赵朴初撰写楹联,内藏书画、印章三百五十余件,增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陈叔亮书画馆斜对面,原有一片冷水洼地,公园组织人力挖深填高蓄水,取名龙珠湖,养睡莲、游鱼,沿湖建长廊、虹桥、曲径、凉亭,置太湖石,遍植柳、梅、竹、桃、桂、樱、枫、杜鹃、迎春、山茶、紫薇、银杏等花木,经多年养护,园林景观蔚然成趣,松鼠偶尔从人们头顶的树枝上一跃而过,胆大的麻雀、黄雀常常飞落在距人仅几米远的地上觅食。夜幕降临时,龙珠湖畔,花前月下,澄波含情,小城的人谁没有留下过青春美好的印记?!    龙珠湖的西南边,有一口名为铁米筛井的北宋古井,处于九峰溪水地下汇合处,井水清澈甘甜,千年不竭,城内居民皆喜饮用,衍生出专业运水送卖的行当。熙来攘往的也有自行汲水者,有人还利用晨练,到山上淙淙溪流里取水。在清浅平静的溪坑里,用小网兜可以捕捞到水晶般透明,比葵花籽还小的溪虾,养在玻璃瓶里,成群游动时像在表演水上芭蕾,姿势优美极了。    几年前,九峰公园往西不断扩展,新建了广场、绿地、花坛、楼阁、石拱桥、游乐场,辟出开放式的新大门。春秋两季,温黄平原各县市的大巴车,常满载小学师生前来一日游。有怀旧情结的殷实乡人,耗费巨资从异地整体拆除清代翰林宅第,迁移在此,徽派的马头墙、黛瓦、高脊飞檐、层楼叠院、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和谐组合,还有精细入微、繁而不俗的石雕、木雕、砖雕艺术浓缩再现。古建筑吸引了同样怀旧者前来观赏,络绎不绝。节日时,这里常会举办收藏鉴赏、文学沙龙、兰花展览等活动,陶冶情趣,丰富文化生活。    不过,我仍然喜欢穿行于九峰公园的老大门,不仅仅是想再看一眼门楣上现代文学大师郭沫若爽劲洒脱的书法,或为了春季欣赏灿烂耀眼的迎春花,夏季在百年大樟树下纳个凉,秋季品闻满径的丹桂香,冬季踩着满地金黄的落叶沙沙响其实,最喜欢的还是门里门外这段路给人幽静深邃的感觉。    只是,当年远眺九峰的黄岩中学操场,早已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取代。我偶尔借得楼顶高处,出神地回望如洗的碧空下,黛翠欲滴,依然仰躺在大地上的女神,为生活在这般诗情画意的山水中而欣慰。    功名早已绣为衫,万里青云入笑谭。    回首九峰天际碧,可能无梦到江南。    ——不禁想起明代宫廷书画家姜立纲的题画诗,很契合此刻的意象与心境。我仿佛感受到,当年的他,与无数从温黄平原走出去闯荡天下的人一样,在功成名就的某一天,万千思绪回到了魂牵梦萦的九峰  赞                          (散文编辑:可儿)

推荐访问: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